(美)約翰·奈斯比特 (德)多麗絲·奈斯比特 著 《大趨勢》作者中國論大趨勢
約翰·奈斯比特是一位享譽世界的未來學家,帶著他敏銳的洞察力和堪稱神奇的“內容跟蹤分析法”創作了《中國大趨勢》。2009年,他將歷經三年的這部著作呈現給了中國讀者。
27年前,約翰·奈斯比特因《大趨勢》聞名于世,目前已成為社會中堅的很多人都還 記得,《大趨勢》這本書當年是如何風靡世界,並席卷了中國。現任國務院新聞辦三局副局長的吳偉女士回憶道:上世紀80年代初,當時就讀于中國社會科學研究 生院的她,同中國的學子們一樣,對《大趨勢》趨之若鶩。
80歲的約翰·奈斯比特看上去比實際年齡小得多,背微駝,但思維敏捷,身上透 著股神秘的力量,他似乎擁有一個可以洞悉未來的水晶球。他在《大趨勢》中預言了十個大趨勢,大部分已成為現實,其中“網絡社會”和“全球化”兩大趨勢已成 為當今社會的主流。今天,約翰·奈斯比特的《中國大趨勢》,向我們揭示了他從神奇的水晶球所看到的中國的未來,由不得你不對中國的前景充滿信心。
促成《中國大趨勢》的兩個關鍵人物
促使約翰·奈斯比特下決心創作《中國大趨勢》的兩位人物,一位是前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一位是中國商人王巍。
1996年,國家主席江澤民在北京中南海與約翰·奈斯比特進行了私人會談,在談到臺灣問題時,約翰·奈斯比特說:“江主席,臺灣是個小故事,但它講的很好。大陸有個大故事可講,可惜講得很糟。”
江主席沉思了一下說:“你為什麼不來講這個故事呢?”
由于種種原因約翰·奈斯比特並沒有做好準備。
10年後,他與中國商人王巍展開了一次對中國及其未來的熱烈討論,最後王巍向其建 議:“關于中國的歷史、中國的崛起以及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前景的書籍簡直是不計其數。但是我們真正需要的是您在《大趨勢》一書中所做的那種分析。您為什 麼不探討一下這個問題,寫一本關于中國大趨勢的書呢?”
這一次約翰·奈斯比特做好了準備,為創作《中國大趨勢》他在天津成立了奈斯比 特中國研究院,並精選出28名大學生為其搜集整理大量關于中國基層的消息。他拋開西方人的視角和態度,不帶任何成見,對中國發生的每一件事情都感興趣,很 多中國人都熟視無睹的事情,對這個老外卻很新鮮。
構成《中國大趨勢》的核心是八大支柱,即“解放思想、縱向民主、規劃‘森林’,讓‘樹木’自由生長、摸著石頭過河、藝術與學術的萌動、融入世界、自由公平、從奧運金牌到諾貝爾獎。”這八大支柱正是支撐中國新的社會經濟體制的基礎。
中國模式正挑戰西方治理方式
源于美國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使人們不得不反思西方特別是美國宣稱的西方民主是否 是最好的執政方式。著名作家《世界又熱又平又擠》作者托馬斯·弗�德曼在其論述美國在面對綠色革命時透露出的無奈:“美國的民主制度反而成為了一種障 礙。”他甚至感慨“做一天中國真好”。美國投資大師羅傑斯在接受日本《呼聲》採訪時也表示,現在的中國越來越像資本主義,而美國反而變得越來越社會主義。
那麼,中國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政治模式?約翰·奈斯比特在中國的所見所聞,使他開始懷疑西方現代民主是否是惟一可接受的民主形式。進而認同中國所展示的與西方不同的、誘人的發展模式。並預言,假以時日,它很有可能成為對西方民主治理方式的一種真正挑戰。
約翰·奈斯比特認為,中國政府自上而下的指令與中國人民自下而上的參與正在形成一 種新的政治模式,稱之為“縱向民主”。支撐中國新社會長治久安最重要、最微妙也是最關鍵的支柱就是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力量的平衡。這是中國穩定的關鍵,也 是理解中國獨特的政治理念的關鍵。
作者進一步分析,如果中國建立的是西方式的橫向民主體係,那麼大量精力會被浪 費在競選的爭鬥之中,大批候選人會提出無數個解決中國問題的方案。在中國,這種情況很容易導致混亂,這是珍視和諧與秩序的中國人所不願意看到的。因此,中 國沒有以民主改革的名義使自己陷入政黨爭鬥的分裂局面,而是在一黨執政體制內進行了調整。通過傾聽自下而上的聲音並且保持高層的決策權,中國以這樣的政治 體制才能走出貧窮,實現現代化是最好的選擇。
中美兩國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全球一體化的今天,中美兩國比任何時候的關係都緊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約翰·奈斯比特預言:“兩大強國將不再是敵人,而是在經濟相互依存的世界中的合作夥伴,這在歷史上尚屬首次。”
他認為,20世紀下半葉的世界舞臺主角是美國和蘇聯,它們所扮演的是對手的角色。蘇聯分崩離析後,中國則是美國唯一的潛在挑戰者。
他在《中國大趨勢》書中分析到:美國是一個GDP高達14萬億美元的經濟大國。而 日本、中國和德國的GDP都在4萬億至5萬億之間。中國剛剛超越德國,GDP上升到第三位,它很可能很快超越日本,躍居第二位。德國和日本在可預見的未來 不會有明顯的增長,甚至還可能出現萎縮。美國和中國的經濟將繼續保持增長勢頭,但是中國的增長速度會快得多。中國和美國將成為世界兩大經濟巨頭,把其他所 有國家拋在身後。
教育和面子是中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障礙
《中國大趨勢》認為中國能否實現建設創新型國家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育體制的轉變, 必須把學生從家長制、以考試為中心的體制中解放出來讓他們能獨立思考。如果教育和其他機構依然堅持等級森嚴的家長制制度,那麼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目標是不可 能實現的。同時認為,中國的教育體制過于強調死記硬背,非常重視考試成績。“這可不是培養諾貝爾獎獲得者的沃土。”
“創新行動”所面臨的另一挑戰就是要徹底改變犯錯誤就意味著丟面子的心態。
約翰·奈斯比特在書中描繪了一個有趣的場景:一家公司老板訓斥一位工作出問題的員 工。在美國,被訓斥員工會把批評拋諸腦後,或者當做動力激勵自己拿出更出色的表現。而在中國,被訓斥員工面對批評恨不得找個地縫鑽進去,他需要的是維持自 尊,也就是他的面子。約翰·奈斯比特認為兩種性格孰優孰劣,不好判斷。但這兩種人物將在全球市場展開競爭,迄今為止有一點已經很清楚,大膽無畏者最有可能 佔得上風。
《中國大趨勢》強調,尊敬與服從也許在生產線上是非常可貴的品質,尊敬祖先、 長輩、上級和同事也許也是符合社會要求的品質,但是現代科技創新需要有人去質疑前人的觀點和老板的命令。論資排輩與家長制思維是中國從世界工廠轉變為一流 創新國家的最大障礙。 (記者:李曉輝文/攝)
約翰·奈斯比特小傳
約翰·奈斯比特是世界著名的未來學家,埃森哲評選的全球 50位管理大師之一。約翰·奈斯比特的閱歷豐富,他有著哈佛、康奈爾和猶他三所大學的教育背景。1963年,他被肯尼迪總統任命為教育部助理部長,還曾任 約翰遜總統的特別助理。主要代表著作《大趨勢》,與威廉·懷特的《組織的人》、阿爾文·托夫勒的《未來的衝擊》並稱“能夠準確把握時代發展脈搏”的三大巨 著。
引言: 雖然經濟是中國巨大轉變中表現最顯著的一項,但就已發生的歷史性轉變來看,經濟只是其中一環,也許還不是最重要的一環。鄧小平早期曾說:「我們要建設兩個文明,物質文明與和精神文明一起抓。」今日中國在藝術與學術的活躍就是精神文明勃發的表現。 當我們一想到文藝復興,自然會出現米開朗基羅、達文西、丁托列多(T intoretto )、莎士比亞、塔索( TorquatoTasso )、古騰堡等藝術家和知識分子的大名。他們引導了科學、社會與政治領域的思想變革。鄧小平的高瞻遠矚,激勵了中國經濟的蛻變;中國藝術家的想像力和創造 力,為其他領域的創新舖好了道路。藝術反映社會,並強化了國家的個性。 在舊中國,最重視服從;而在中國成為世界工場的第一個階段,位居下屬的工人階級是很大的支撐力量。但是把中國推進到下一階段(即創造具有特色的中國產品與設計)的力量,就需要躍躍欲試、才華橫溢、創意勃發的藝術家與知識分子的精神。 中國藝術的延續 在西方世界,不同的時代塑造不同的風格;但中國和西方不同,中國的藝術過去一向保持驚人的延續性。清朝(第 17 到 20 世紀)的山水畫和宋朝(第 10 到 13 世紀)的並無太大不同。藝術向來受到對中國歷史的尊重的強烈影響。中國的藝術從來不是在創造新的事物,而是在保持傳統。 共產黨於 1949 年奪得政權後,審美價值出現深刻的改變,急劇背離傳統。藝術必須是平易近人、有教育性的,並為廣大民眾傳達共產黨社會的理想。老藝術家的作品常常被批評為,對革命毫無貢獻。 支柱六:融入世界引言: 中國在經濟、政治與文化方面積極與世界接軌,也就是對全球社會宣告︰中國所占的位置應該和其進步發達相匹配。 公元前 1250 年,也就是中國周朝政權開始的 200 年前左右,西方數千公里以外的希臘的邁錫尼城( Mycenae )正在建造城門。城門是每個來客對城市的第一印象,必須能彰顯此城的財富與重要地位。邁錫尼古城的獅子門( Lion Gate )是用四大塊巨石建造,每塊重達數噸,門框上是一塊較輕的三角形巨石,上有一對獅子浮雕,因而有獅子門之名,至今仍是很出名的古蹟,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絡 繹不絕。 通往現代世界的中國大門 在邁錫尼建造了通往古代世界的城門的三千多年後,中國建造了通往現代世界的 大門,也是這個城市和國家成就的象徵。北京國際機場的「第三航站」本身就是個文化標誌,象徵中國向全世界開放門戶,它很明亮、開闊、功能齊全又吸引人。日 光穿透屋頂射進這個建築物的每個角落,不論你置身何處,總是有自然光線。夜幕低垂時,可以看到黃、橙、紅三色光輝穿透屋頂。 北京第三航 站是全世界最大的建築物,比倫敦希斯羅( Heathrow )機場所有航站加起來還大得多;它是以破紀錄的時間建成的,對中國人來說,這一點也具有同樣重大的象徵意義。從 2004 年 3 月破土動工開始,建築團隊只花了四年時間,在 2008 年 2 月即興建落成。此外,內部的設計處處展現了人文氣息。機場的風水傳遞出寧靜溫暖的待客氣氛,入境區融入周邊的開闊景觀,歡迎到訪的客人。 這個機場和紐約或洛杉磯機場相較之下,是多麼鮮明的對比!我們在美國許多主要城市的老舊機場出入時,心裡覺得真是悲哀,這個走過風光的新世界領袖,似乎錯過了通往下一站的班機。 每個人都在關注中國,去過中國的卻很少;但是對中國了解不多,並仍然可以對它持有某種看法。有人喜愛中國,有人厭惡中國。多數媒體把報導重點放在中國與其 他國家格格不入。但是不論人們從什麼角度看中國,中國無疑已經悍然登上世界舞台,而且這個新演員會塑造它自己的角色。支柱七:自由與公平引言: 這裡探討的與下列的平衡有關:經濟能力到與社會需求的平衡;少數人追求財富自由與多數人追求社會服務需求的平衡。 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辯論焦點,向來是自由與公平。我們是否要選擇人人皆受到平等對待,沒有任何人超前太多的制度?或是我們要選擇讓個人能自由發揮才幹與辛勤工作,獲得遠超過別人的成就?全世界都為了這些考量大傷腦筋。 北京人民在 1978 年元月的嚴冬中,早就看到了新黎明的第一道曙光。新華社的報導說:「一絲暖陽終於打破寒冬,為人民生活帶來了些許溫暖。在這個鴿子籠般的筒子樓和狹窄胡同 密布的大城市中,人民大眾終於開始感到一絲輕鬆。」正如我們在前面章節所述,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放寬政策逐漸改善了中國人民的生活。 西方媒體持續報導,鄧小平批准了創造財富的進一步措施,甚至明說,「有錢是光榮的」。其實鄧小平從來沒有說過這樣的話,連暗示的意思也沒有。他於 1986 年接受一家西方電視台專訪時的真正用詞是,「致富無罪」。他進一部解釋,「我們的致富概念和你們不一樣。社會主義社會的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會主義的 原則,第一是發展生產力,第二是共同富裕。我們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以便更快實現共同富裕。因此,我們的政策不會導致兩極分化,不會讓富人更 富,窮人更窮。」 社會的期望,在現實中未必可行。 要縮小貧富之間的差距,並允許個人才幹獲得回報,向來是社會大眾 的期望,但實際上難以辦到。在二十世紀,對於資本主義國家強調自由與社會主義國家強調公平的政策,出現許多討論。中國目前正在探索一種兼顧自由與公平的制 度。政府公開宣布的總目標是在 2020 年以前消除赤貧,並讓小康家庭成為社會的大多數。胡錦濤 2007 年在中共全國代表大會上說:「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鄉居民收入。」 中國從很低的基礎開始發展,已有長足的進步,但在國際的排 行仍然很落後。據國際貨幣基金的資料,中國的 GDP 被 13 億人口分配後,人均 GDP 只有 3315 美元; 2008 年其他國家的人均 GDP 是:美國 46859 美元;德國 44660 美元;日本 38559 美元;印度 1016 美元。 當然如果要以 GDP 的平均數來看,就喪失了所有意義。中國目前正處於不同的經濟階段同時發展的時候,南方省份與東部沿海地區的繁榮都市,都發展得很好;但是西部、東北與華中 地區的省份與城市,就遙遙落後。中國當然不是唯一存在地區經濟差異的國家,而這使得人均 GDP 的解讀變得很困難。 支柱八:從奧運金牌到諾貝爾獎引言: 預料中國將在今後數十年複製它在奧運上的成功,和在經濟與競爭力上的表現。中國的經濟永續性,目前和下列兩事息息相關:從模仿進步到創新、從為品牌代工進步到創造品牌。中國正在採取行動,要成為世界的「創新之國」。
這根支柱是中國的一項主要策略,也是一個預言。中國在 2008 年北京奧運展現的求勝心切的領導力,是它在全球舞台展現經濟競爭力的一次預演。這個奧運主辦國斥資 19 億美元興建場地, 420 億美元興建都市基礎設施。為了替奧運競賽設定新標準, 150 萬中國人必須遷村,讓出地方興建奧運場地及景觀美化工程。中國關閉了 200 座污染工廠並處理了 90% 的北京廢水。目標是要在這個正式慶典的藝術標準、場地建築與所贏金牌數目上,勝過先前所有奧運主辦國,結果中國的所有目標都達成了。今後數十年,全世界可 以預期中國將在經濟表現與競爭力方面,重演這種成就。 波特( Michael Porter )在美國競爭力委員會的「競爭力指數」報告中寫道,競爭的終極目標是一國人民的興旺富足。為了成為全世界最具競爭力的國家,中國必須有三方面的配合:( 1 )全體人民達到小康的目標。( 2 )把國家當做企業來經營,由強勢的領導團隊率領,在由上而下與由下而上的交互作用中,以垂直式、日益民主化的決策模式設定長期目標。( 3 )全體的福祉符合領導階層與勞動力雙方的利益。在既有成就的榮譽感和未來發展更上層樓的企圖心之下,中國人團結在一起。 在再造中國的第一階段,中國從瀕臨崩潰的國家,變成全球第三大經濟體。 1978 年,中國的出口值僅占全球的 0.8% ,和利比亞相同。 2009 年,中國打敗德國,出口值居世界第一。 中國想要在 2020 年前,把 2000 年的人均 GDP 翻兩番增為 4 倍,讓所有人民達到小康的目標,符合波特所稱的「競爭的終極目標」。胡錦濤 2007 年在全國代表大會的演說,著重於中國要「確保健全快速的經濟成長,並成為創新國家」的新目標。他說,中國將: •明顯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創新人才的培養。
•提高中國自主創新的能力。
•增加自主創新的支出。
•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技術創新體系。
•進一步營造鼓勵創新的環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學家和科技領軍人才。
•提升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產業。
•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擴大開放領域和產業升級,協調區域發展。 浦東張江高科技園區:一個創新模式張江高科技園區位於浦東新區的中央, 25 平方公里的區域已規畫完成。它的設計是要納入數個區:技術創新區、生物醫學區、積體電路區、科學研究與教育區,以及住宅區。張江高科技園區是中國的矽谷, 擁有中國最先進的科技與最完整的產業供應鏈。它的網站上說,在 2007 年底以前已吸引 5359 家公司進駐,其中 108 家登記為研發中心, 306 家是高科技公司。 2007 年,園區內的機構總計已有 9142 項發明在申請或註冊世界專利,有 2205 項已取得專利。 張江園區也是「製藥中心」,生物科技界和製藥業的各大研發機構都有設點,包括國家人類基因組南方研究中心,國家新藥篩選中心,國家傳統中醫創新中心,和國 家生物芯片工程研究中心。到 2010 年,園區預計將加入多家研發公司、 10 家國內最大企業,以及 50 家中小型醫療器材公司。「現代醫療器材園」年產值預計將超過 100 億人民幣。張江園區也已成為中國的創業育成中心,目前有 382 家新創公司和 182 家高科技企業。一家成功「育成」的公司是盛大網絡公司,目前在中國網路娛樂業的市占率超過 50% 。 青島不只出產啤酒浦東不是懷有雄心萬丈計畫的唯一地區。新一代的都市,可能成為下一階段中國進一步邁向創新國家過程中的模範。胡錦濤在 2007 年說:「中國正在進展成為工業化、信息化(資訊化)、城鎮化、市場化與國際化的國家。」 一個雄心勃勃的城市是青島,就是出現在啤酒瓶上的那個地名,大多數西方人熟悉青島之名就是因為啤酒。青島啤酒廠是全球第十大,而且據我們所知,也是全世界第一家在進入他們網站之前,詢問你的年齡的公司。 西方人較不知道的是,青島位於山東半島,是個蓬勃發展的大都市,而且是中國少數的濱海渡假勝地。德國人稱青島為「黃海邊的那不勒斯」( Naples on the Yellow Sea )。青島港口是中國第三大,也是全球第九大。青島出口魚產、海鮮、紡織品和家庭用品,而且有全球化的成功大企業駐點,像是尚•皮耶( Jean Pierre )、紅領西服、雙星和海爾集團。順便一提,海鮮是中國銷往美國的首要產品。在青島,平均每天有十項專利獲得通過,其中約有 90% 是用在生產上。目前中國在生產流程的改善,以及製造更便宜、更容易銷往世界各地的產品方面,領先全球。 《中國日報》報導,青島市長 夏耕打算發展的不僅是啤酒業與海水浴場:「獨立的技術創新,是青島經濟永續發展的核心競爭力。」青島最出名的公司可能是海爾,如果我們依據海爾的發展史, 來評量青島的規畫,可能得到這樣的結論:德國人要求精確的精神一定有留存下來,那種精神激勵了張瑞敏做出著名的冰箱「大屠殺」。 我 們在 2003 年造訪青島,當時是應嶗山工業園管理當局之請,和台灣一家軟體公司的執行長李宗悌,以及台灣「軟體業之父」郭將軍,一起參加圓桌會談;出席的還有市府官 員、學者與產業代表。嶗山是青島的一處風景區,被規畫為高科技工業區,正開始努力進行創新,園區已興建了規畫精細、令人讚歎的行政大樓。 從我們下榻的五星級飯店客房窗戶向外眺望,可看到一個像是狄士尼的遊樂園。穿越沿著黃海修築的四線道,是一批新建好的西式別墅,正在等待買家或房客。當時 青島的成長率是 32% ,我們感受到它重建更新的精神。商業蓬勃發展,雖然在薪資上仍然落後。在青島,一個帶領三、四名組員且經驗豐富的化學師或工程師,月薪是 6000 至 8000 元人民幣;但在北京或上海,這樣的人才可以輕易賺到多出一倍的薪水。 購買此書:
中國大趨勢-八大支柱撐起經濟強權
加入FACEBOOK網路讀書會http://www.facebook.com/group.php?gid=22293478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