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31日 星期日

每天改善1%,一年強大37倍 ——三木谷浩史

三木谷浩史在1997年創辦樂天市場網路商城。他創業的第一個月,只有30個顧客來買東西,月營業額還不到6萬新台幣,連公司僅有的6個職員(包括他自己)的薪水都付不出來。


然而,樂天卻在十年內達成客戶超過3000萬人、月營業額120億、資金流通規模更超過3000億新台幣,成為日本第一大、世界第六大的網路公司。當記者 問他:「樂天迅速成長的祕訣是什麼?」他只回答:「沒有任何祕訣,我只是一直思考如何推展事業,並且做好萬全準備而已。」


時刻精進,凡人也能變天才


三木谷浩史有句名言:「1.01的365次方等於多少?」


他用這個公式來計算每天改善1%,持續一年可以達到的成果。問題的答案是「37」,意指若能每天進步1%,一年後的自己將比現在強37倍。


「改善是平凡人變成天才的方法,」三木谷浩史如此認為。


樂天市場在1997年創業,當時「在網路上開店」的概念,一般店主根本無法接受。為了說服商家投入樂天市場,三木谷親自到日本全國各縣市,挨家挨戶拜訪商店街。


他每天捲起長袖襯衫的袖子,一看到可以接洽的店家,就先找個空地做伏地挺身,直到額頭冒汗、腋窩濕透,才氣喘噓噓地跑進店裡。只因為揮汗誠懇談話的業務員,比較能夠得到客戶的接納。


創業之初,樂天市場雖然每月只能招攬到四、五個店家,但每談成一筆生意,三木谷都會高興地大喊。從創業時到現在,樂天市場辦公室掛著一張「成功的原則」海報,三木谷在上面歸納出5個重要項目,分別是:


1.時時改善、日日精進。
2.貫徹專業精神。
3.假設→執行→驗證→制度化。
4.追求最高的顧客滿意度。
5.速度!速度!速度!


其中最重要的一項,便是「改善精神」。


找尋有趣工作,不如讓工作變有趣


所謂改善精神,就是時時提醒自己能否把工作做得更好,而且是一天24小時、一年365天,隨時隨地都在思考。


三木谷認為,專心玩耍的小朋友,是不會覺得累的。所以,「只要把工作當成人生最大的遊戲,」誰都可以成為專業人士。


三木谷浩史曾有一次在緊湊的行程表中,抽出一段時間到西班牙旅遊。雖然連同飛行旅途已近30小時沒閤眼,但他去到巴塞隆納聖家堂市場(Sagrada Familia)時,卻忍不住眼睛一亮!睡意全消。


因為市場裡琳瑯滿目的雞蛋肉類、海鮮、蔬果密密麻麻地排在一起,種類之多、對鮮度的講究都讓他感動不已。


正當同行的人都精疲力竭時,三木谷卻靈感湧現,而且興奮地想著:「這些貨品排列的方式能否用在樂天的首頁設計上呢?」「樂天進軍世界,第一站選擇歐洲如何呢?」一天24小時都在想工作,根本是旁人眼中的工作狂,不過三木谷卻甘之如飴,因為他做的事自己喜歡的事。


即使是無聊的工作,三木谷浩史也會想辦法讓它變有趣。


在日本興業銀行工作時,他曾被分派到沒人想去的外匯部門,例行工作就是每天不停地在文件上蓋章。然而,三木谷卻從不覺得無聊,反而不停地思考這些例行工作的目的是什麼?如何才能更有效率又不出錯?能否設法改善工作氣氛?甚至怎麼讓助理小妹更有工作熱忱?


只要一想到改善工作環境後,夥伴一定會笑逐顏開,三木谷就充滿動力。最後,在文書堆中深究「工作目的」的三木谷,反而發現文件處理過程,對事業發展的重要性,進而將此經驗吸收成自己的know-how,在無意間成為往後樂天創業的利器。


「沒有工作是有趣的,是有人為工作增加趣味,」三木谷浩史說,奉命開車繞東京環狀8號線100圈,也許會讓人覺得很痛苦,但假如把它當作一場賽車,感覺就完全不同。


莫忘初衷,把工作當成「電車上的戀人」


思索「工作的目的」除了添加樂趣,還能為工作帶來「俯瞰力」,增加速度與效率。


三木谷舉例,如果現在車站的發車鈴聲響個不停,但你離電車還有一段距離,不知趕不趕得上,你會不會認真開跑?


商場上,付出努力和結果到來之間,往往有時間差,當你無法「俯瞰」工作的全貌,又遭到外力催促,常會有提不起勁的感覺。


不過,如果你知道,你的情人就坐在那班電車裡,那麼就算是闖紅燈,也會想坐上那班列車吧!莫忘初衷,凡事先思考「當初為什麼要做這件事」,就能像追逐電車上的戀人一般,找出改進的方式,付諸實際行動。
「追根究柢,工作究竟是為了什麼?」


養成無時無刻思考這個問題的習慣,以小男孩玩耍的初心經營事業,不求捷徑、但時時改進,不忘為工作增添樂趣,這是三木谷浩史的成功習慣。日本第一的網路企業,在他心中,仍是學校沙堆裡的一座土山,百玩不厭。

三木谷 浩史
1988年一橋大學商學部畢業,進入日本興業銀行工作。1993年取得美國哈佛大學MBA學位。1997年創辦樂天市場,10年內成為日本第一、全球第六大的網路公司。

世上沒有任何工作一開始就趣味盎然,與其找尋不存在的有趣工作,不如讓眼前的工作變得有趣比較快。
——三木谷 浩史

曾喬治的銷售咖啡因: http://www.no1salesonline.com/
曾喬治 這人很愛吃:http://georgemouth.blogspot.com/

BOOKS 喜歡閱讀的朋友分享書籍資訊的好地方: http://readingdream.blogspot.com/

Posted via email from George's posterous

2010年1月27日 星期三

如果你討厭你的工作

終於撐到了領年終獎金的時候,有些工作者這時心裡又開始出現一個熟悉的聲音:「我討厭死我的工作了,今年到底要不要下定決心辭職?」

如果你討厭你的工作,其實不是只有立刻辭職和含淚忍耐兩種選擇,最近有學者鼓吹第三條路:想辦法給你討厭的工作一個新樣子,讓自己更加滿意。

時代雜誌報導,耶魯大學管理學院教授瑞斯尼斯基(Amy Wrzesniewski)等人,建立了一套名為「精雕細琢工作」(job-crafting)的方法,在企業和管理學院裡面推廣,希望改變人們對工作的看法,覺得工作起來更有意義。

這套「雕琢工作」方法分為以下四大步驟:

第一步:改變工作的心態。瑞斯尼斯基表示,很多人一大早起床的時候,腦袋早已經設定好,上班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雕琢工作」要打破這個負面邏輯。
找出自己喜歡和討厭工作的哪些部份,對於喜歡的部份,積極主動爭取做更多;換句話說,幫助自己愛上工作。

每隔一段時間,就進行一次這種思考。大部份的工作都存在彈性空間,即使只是一些小改變,也能讓自己更享受工作。

第二步:圖解自己的工作天。要改變需要先知道現況。想要更喜歡自己工作的人,應該詳細圖解出自己上班都做了些什麼;如果每項例行工作加入自己的強項、動力和喜好,會變成什麼樣子。例如,主管發現工作中單純執行的部份,並不是自己的強項和喜好,因此儘量將這部份授權部屬,空出來的時間改做自己喜歡的創意工作。

第三步:找出自己愛什麼和恨什麼。 將時間和精力的架構重新規畫。例如,一名資訊人員不喜歡回答最基本的問題,而喜歡教導對科技有些基礎概念的人。他應該爭取不接聽一般客服電話,而在公司中開課教導接聽一般客服電話的同事。一次找出三、四項立刻能做的改變。一個人對工作所擁有的掌控權,很可能超乎自己的想像。

第四步:將點子化為行動。最後,列出實際可以採取的行動。只要你能把職責做好,無論是主動跟主管提出新的工作專案,或者跟同事交換一些工作內容,應該不會受到太多阻礙。

「雕琢工作」沒辦法讓一個人的薪水變高,也沒辦法幫他開除討厭的上司,但是可以讓自己多喜歡工作一點點。尤其不景氣中找工作的難度提高、待業的時間拉長,能把手上既有的工作做最大發揮,應該是個值得的選擇。

來源:EMBA雜誌第281期(2010年1月出版)
本文網址:http://www.emba.com.tw/ShowArticleCon.asp?artid=7647

Posted via email from George's posterous

Mind Set!奈思比11個未來定見 MIND SET!Reset Your Thinking and See the Future

約翰奈思比是近代舉世公認趨勢大師,其代表作於1982
年出版「大趨勢」,甫一推出即締造超過900萬冊發售量,在世界各國翻譯本更是不計其數,爾後出版相關著作「2000年大趨勢」、「全球弔詭」、「亞洲大趨勢」均獲得了廣大讀者迴響。


綜觀奈思比之所以成功,並針對問題下定論,非簡單的「Yes」or「No」,而是透過他身體力行,走訪已開發國家(先進國家)、未開發國家(後進國家)數十年演變,實際觀察以養成客觀的心態,才能預見未來的趨勢,尤其奈氏常提到一句話「找尋機會,比解決問題更重要」,成為機會尋找者可以解決問題,而當個解決問題者,卻解決不了問題。個人心有同感,目前攸關兩岸人民關係與僵局,不如試著擱置政治歧見,不要急著短時間能解決,當前以發展其他如經濟、文化等接能互蒙其利的定見優先考量,至於最為敏感的政治神經部分,就留待時間解決,畢竟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奈思比所提之11個定見,若以中國功夫形容,也就是傳授11種武功招式,招招精彩,至於如何學上手與靈活應用,端賴學習者個人資質和所下功夫而定,所謂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然重要一點,可別把定見搞成偏見甚至固執。


一、不是所有事情都在改變

太陽照樣每天自東方升起、地球如期的自轉與公轉,計算機發明,帶給人們基本數理運算方便,但不會改變1+1=2的事實,奈思比提到要在令人困惑的世界裡,找到清晰的未來目標,要注意分辨:

■基本要素,還是無謂粉飾(是個人天生氣質還是化�)、

■中心本質,還是操作技巧(真正為民服務還是作秀)、

■大勢所趨,還是一時流行(講求e化還是只有流行)、

■創新突破,還是精進改善(發明手機,還是只有改變手機造型)。


二、 未來就從現在開始

地球暖化,乃多種因素造成,如工業發達、交通工具普及、人口增加或自然變化(如地球自體變化)…等非單一原因所產生,欲減緩此一問題持續惡化,非單一國家或單一標的人口所能達成,需形成共識,且最重要的要從現在做起,套句中國名言「坐而言,不如起而行」。

三、 不要輕忽統計數字

著名統計學家柴松林教授,是一位統計學專家,他的每一場演講精彩又叫座,講題內容常引述統計數字,不僅客觀且具說服力,此舉增加聽眾的興趣與注意。但就奈思比觀點,也不是所有統計數字都值的重視與信賴,例如在政治方面統計數字,其正確性及有待商榷,如政府施政滿意度調查、某候選人支持度百分比等,這些民意調查統計數字背後都隱藏不確定性與基礎或主觀的樣本人口,唯獨運動比賽的統計數字是不會造假的。


四、 盡情想像,別怕出錯

中國有句名言「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只有主觀去假設問題發生、演變,但根據客觀條件去驗證,才能印證得到結論。大家都瞭解,社會之進步源自創意與創新的動力,也唯有持續的創造力,才能使社會、國家不斷革新與進步。


五、 未來就像一個拼圖

奈思比提到,未來是結合了可能性、方向性,各種事件、曲折過程,進步與驚奇的結合體。大家都有一個經驗,那就是參加運動場大型活動,欣賞大型活動看台,可以觀察以人員、服飾或手持看板各種顏色,變換組合成標語或圖案,對於表演者或近距離觀眾,也許一時之間不能瞭解當中所要呈現圖像為何,但漸由感覺、知覺統合以及距離觀察,即可明白所要呈現內容。對於未來,亦復如拼圖般由一而至無數個的觀察所得結論。


六、 不要走太快了

約翰•奈思比說:在政界,你得走在前面,向追隨者展示你的瞭解與同情,在時間點上也要超前一點,以顯示你的前瞻願景;至於公司領導人則只需稍微走在前頭一點就行了,因為他們必須以務實的態度處理公司業務;就科技界而言,領導人必須在各領域超越其他人,但最終的結果要由市場決定,政治人物由選民決定,企業及科技界則由消費者定奪,那些想揭示未來的人,幾乎都犯跑到太前面的錯誤,稍稍克制一下,別衝得太快了。


七、 變革就要端出牛肉

奈思比在書中提到,向前邁進的人,不會因為受不了變化而抗拒變革,相反的,人們擁抱變革,往往是因為他們看到了好處,因此政府要大刀闊斧執行變革時,需將好處或利民政策,事先公諸社會,以獲得支持及執行正當性。回憶我國即將實施全民健保初期,不僅許多標的人口反對(如各醫瞭院所、公保、勞保對象),經由政府一方面安撫宣導一方面按時程推動,終將攸關全民,原為各自不同疾病保健體系,整合落實執行。

八、 演變是需要時間的

不要將投入與成果設定成快速的,亦即演變並不是一蹴可及,如同人類由靈長猿猴,歷經無數歲月而能兩腳直立行走,且有者萬物之靈得獨立思想,西方諺語「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耐住性子,有朝一日必定有所成就。


九、 把握機會,不要急著解決問題

古云「謀定而後動」、書中奈思比特別援引美國加州現任州長阿諾˙史瓦辛格由知名影星轉戰政治人物成功的例子比喻,凡事豫者立,機會就像流星般稍縱即逝,當機會來臨時要好好把握住,也許好運就這麼一次,而且不經常降臨;標題「把握機會,不要急著解決問題」,套用在日常生活被火燙傷處理最為傳神,那即是執行「沖、脫、泡、蓋、送」程序,不能顛倒不能跳躍,假使急著解決問題先行脫去受傷者衣物,可能導致皮開肉綻傷害。


十、 要懂得去蕪存菁

心理學有一名詞「追求卓越」,那就是專注完美,在努力過程中,要把不良、錯誤、瑕疵去除,篩選優良、正確、標準成分,才能獲致成功,奈思比舉自己藏書例子比喻:「我的藏書現訂在4000本除非我丟掉一本書,否則我不添加新書,如此一來,至少可以穩定數量,但肯定可以逐漸提升藏書的品質」,人們明明衣櫃滿滿,卻常抱怨無適當衣服穿,假使常維持衣櫃一定數量,即添購一件新衣服之際,同時淘汰一件舊衣,不僅可常保衣櫃可用空間,且無虞衣物可穿,家用冰箱常遇冰存太多食品窘境,也都是採購食品時,忽略冰箱尚有哪些食品尚未消化,企業界善用去蕪存菁成功例子甚多,如3M公司等,因此,懂得去蕪存菁運用之妙,放諸各領域可謂成功之鑰。


十一、 科技,始終來自人性

知名手機NOKIA常用廣告詞,在這科技、資訊發達的社會,各種機具設備純為著重效率設計,以致忽略文化、人性因素,人與冰冷機器相處結果,可能變成內心空虛、孤獨。奈思比即舉時下電話自動語音為例,雖然電話總機傳來問候語音,但總覺得不如真人親切,如何將科學技術融入人性之中,乃是當今重要課題,個人常思考,在大專院校有關工科學門,似可彈性修習有關人文、藝術課程,以期學生將來投入社會貢獻所學時,能將科技與人性相結合。


第二部看見未來的趨勢:約翰˙奈思比具體提出11個定見後,引用投入相關領域中,他即舉文化、經濟、中國、歐洲、趨勢等五種圖像套用定見,如文化方面:奈氏提到,很多人從小就生活在一個視覺世界中,此一視覺文化正主宰世界,排擠並犧牲了書寫文化,君不見,現代人因為資訊來源量多且雜,一時之間還難以閱讀,更談不上吸收消化。是以,一種簡便即能產生溝通媒介,才是最為引人注意的,那就是席捲全球的視覺文化,至於推動「視覺世界」凌駕一切的力量有八種:

一、報紙文化的逐步消亡(網路新聞等逐步取代平面新聞)

二、一幅畫勝過千言萬語的廣告(插畫總引起矚目眼光)。

三、走向設計感的普通商品(如手機之千變萬化)。

四、建築走向視覺藝術(101大樓、古根漢博物館)。

五、時尚、建築與藝術(有名的LV【路易威登】藝廊每年辦五次展覽,主打四個主題-古蹟、藝術、時尚與旅遊,四個主題在路易威登150年歷史中,不店啟發它開創新品牌)。

六、音樂、錄影帶與影片。

七、攝影的角色轉換。

八、藝術博物館的民主化。


經濟方面,民族國家到經濟領域,奈氏列舉七個與經濟相關發展趨勢證之,

一、經濟域(Economic Dommains)取代國家界限。

二、人才大量客製化(Mass Customization of Talent)(即委外辦理)。

三、教育成為各國經濟發展的頭號優先任務。

四、成長最快的商業部門是網路上的個人企業家。

五、經濟域的思維就像運動領域的思維。

六、去中央化才能促成全球化。

七、未來的企業模式:精小靈活是贏家。


在中國方面:奈思比特別引中國闡述,因為中國有五個現象讓人不得不正視它,

一、中國已經沒有共產黨了。

二、中國正在瓦解中,他比全球任何其他國家都早一步走在全球化與去中央化的雙軌上。

三、中國絕不會只是世界的工廠,今日中國共有400間學校提供設計課程,每年有10000名工業設計師畢業。

四、現在作生意不跟中國打交道是瘋子。

五、別忽略了海外華僑的經濟實力。


在歐洲方面,隨著歐洲20餘國結盟,其在經濟、貨幣、貿易等領域漸趨一致下,不僅展現團結力量大的效果(如追求經濟發展),也獲致極高的評價;相對的, 20餘國畢竟仍以利益相結合,原各國均有其不同社會模式,例如社會政策存在不同思維與作法,奈思比按照特性分有

一、大陸型政策(德國、奧地利、法國等,主要訴求完整社會安全制度,提供工人意外、生病及年老保障而言)。

二、地中海型政策(以義大利、西班牙與希臘為主,社會安全仍被視為是家庭的責任,整個社會安全制度有賴家庭內部的協助,不是每個人都會受到保護)。三、北歐型制度(以挪威、瑞典、丹麥等國,展現出最大的社會保障,此一制度主要靠稅收來支應,對於師業者保障極大)。

四、愛爾蘭與英國的社會福利政策,對工作保障較弱,財富重新分配較少,不過會提供協助。儘管歐盟信誓旦旦除了致力於經濟發展外,更進一步想要取代美國成為世界超強,但20幾顆心也醞釀矛盾猜忌,難怪奈思比憂心最終成為至落得成為日薄


西山的歷史主題樂園。最後探討「趨勢」章節,當代處於一個蓄勢待發的創新年代,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Druker)稱20世紀末是一個「不連續變動的時代」,的確人類幾百幾千年來在科學領域,發展腳步緩慢,直至近幾十年來突然發展神速,一日千里,例如資訊技術、太空科學研發與創新,可謂有目共睹,也同享便利。


縱觀約翰•奈思比幾十年來對於趨勢研究,對於各種人類進步的面向,可謂觀察深入,尤其他在在強調,雖然科技發展帶給人們便利,但是人類最價值核心部分卻不能忘記,例如電腦電話普及,使得人們逐漸少使用書寫傳遞方式,假使今天收到一份親戚朋友書寫問候信箴,那種溫馨與感動,相信比起電腦e-mail來得真切。難怪奈氏在11個定見中,最後強調「科技,始終來自人性」,最近,世界許多跨國知名企業家如比爾蓋茲、我國鴻海董事長郭台銘,不約而同宣布將把財產大部分提供作為慈善事業,我想這些企業家,在縱橫商常得意之後,必定陷入常思,賺得龐大財富之後又如何呢?感念不如取之社會用之社會的人性價值觀,深信他們的偉大情操,必定留給後世人們永遠敬佩,義行也將拋磚引玉引起更大迴響。


奈思比精闢見解,得到各國的重視與肯定,不僅在企業界引為借鏡,即便在政治上也受到菁英領袖重視,在政府機構,奈氏認為對於經濟方面,政府應扮演輔導協助角色,而非干預操縱,才能讓民間企業蓬勃發展,對於我國新政府團隊11個定見中,套用首要為「盡情想像,別怕出錯」,建議政府應大刀闊斧擬定正確政策且穩健執行。

http://www.books.com.tw/exep/assp.php/georgetzeng/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48708

曾喬治的銷售咖啡因: http://www.no1salesonline.com/
曾喬治 這人很愛吃:http://georgemouth.blogspot.com/

BOOKS 喜歡閱讀的朋友分享書籍資訊的好地方: http://readingdream.blogspot.com/


 


Posted via email from George's posterous

2010年1月23日 星期六

“開心農場”給我們的 20 條人生啟示

1、在利益面前,沒有親情和道義可講,任何人都可能成為對你背後下手的賊........

2、幫你除草、殺蟲,對你示好的人,來你家的真實目的可能並不是這個,而是看你有沒有可偷的東西 ......

3、越有錢的人賺錢的速度最快,溫飽線上的人都在量入為出中掙紮 .....

4、很多事情都有捷徑可走,有“背景”的人肯定升級快 ....

5、勤能補拙是有局限性的,每天靠除草、殺蟲的經驗只有那麼多

6、挖種子是排除人民幣升級之外最快的升級方法,也就是說只要肯付出高昂的代價走歪門邪道,肯定能領先別人一步 ..

7、那種以“友情”為名義的化肥,是最不講友情的東西 ......

8、想讓狗幹活,又不想給狗餵食,是不可能的,就算一條狗也會消極怠工 ...

9、狗會瘋狂地咬窮人,當你身無分文,被咬的概率是100% ..

10、廣交朋友是硬道理,多個朋友就會多一條路.

11、有些時候我們期待著有人來搞一點小事端,從而獲得想要的經驗.....

12、不遵守時間是要付出代價的 ..

13、沒事的時候多出去轉轉,總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

14、未必撒下昂貴的種子就一定賺更多的錢,但被盜時種貴菜的損失肯定會更多....

15、任何作用中都是有目的的,不管是促銷化肥還是促銷打狗棒.

16、集體的力量是巨大的,可以瞬間讓一個人破產 .......

17、當有人告訴你快去某某的菜地偷菜時,不要把他當成最親密.的戰友,因為當你成熟的時候,他也一定會這麼告訴別人....

18、大地主都是排在前面的......

19、很多層級高而且地多的人在種白蘿卜,不是他們傻,而是因 為他們想升職,而且不差錢兒 ....

20、早晨很早就起床,並不是不可能的.....

Posted via email from George's posterous

2010年1月22日 星期五

正面思考的威力

本篇文章摘自:商業周刊第 974
作者:鄭呈皇

 

 


一項權威的心理學研究顯示,正面思考的人,不論薪資與健康,都比負面思考的人來得好,在這個挫折叢生的年代,你必須學會正面思考,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今年九月份,全世界將出現第一所教導學生如何「正面思考」(positive thinking)的高中——英國的威靈頓公學(Wellington College)。

這所貴族學校,成立於一八五三年,位於英國的蘇格蘭鄉間,占地四百英畝,是英國第一高升學率的私立寄宿學校,校友包括瑪麗皇后的弟弟、動物農莊作者喬治•歐威爾、英國詩人艾瓦特、香港前港督葛量洪爵士等名人。

下學期開始,該校全校八百名穿著藍色開領毛衣、白色襯衫制服的學生,每週將由劍橋大學教授親授「幸福課程」,學習如何利用正面思考,獲得幸福與快樂。

該校校長曾在哈佛大學開課教導「正向心理學」,有感於現在環境過於複雜與競爭,學生畢業後不知如何處理挫折,容易成為負面的人。因此,「現在學校最重要的工作是讓學生成為開心有安全感的年輕人,這比講授教育部規定的課還重要,」他說。

威靈頓公學這個消息公布後,立刻引起了《TIME》、BBC等國際媒體報導。

二十一世紀新顯學: 
第一堂「正面思考」學校課程問世

不止威靈頓,去年,英國劍橋大學也首度成立正面思考研究中心。而在美國,擁有百年歷史的哈佛大學,也於去年首度開設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成為全校最受歡迎的課程,今年該門課程選修學生不僅較第一年成長近三倍,還遠高於第二名的經濟學原理。

「正向心理學成為二十一世紀的顯學,原因在於現代人越來越不快樂,外在環境越來越差。」台大心理系教授鄭伯壎一語道破。

對抗挫折,已成為全球最熱的議題。西元二○○○年,「正向心理學」被首度提出,它顛覆學界長期研究負面病徵的傳統,點出「正面思考」對人們幸福扮演的關鍵角色。短短六年內,相關期刊論文超過兩萬篇,心理學「第四次改革運動」正式揭幕,並在全球的學界、教育界、企業界掀起一股熱潮。 何謂正面思考?它指的是,在遇到挑戰或挫折時,人們會產生「解決問題」的企圖心,並找出方法正面迎接挑戰。反之,負面思考就是一遇到挫折,人們就被負面情緒打敗,而責怪自己、環境,最後選擇退縮、放棄或報復。

例如,趕不上公車時,負面思考者的第一反應是「為何我會這麼慢到」、「公車為何開這麼快」,怪罪自己或環境,做出「那不去上班了」的決定。然正面思考的人卻思索,「那現在該找替代方案例如坐計程車」、「或者告訴對方自己會晚點到」,繼續完成計畫。

定義:
受挫會力圖解決問題,找方法迎戰

美國賓州大學教授賽利格曼(Martin Seligman),也是首度提出正向心理學的權威,發表了一份長期研究。他從美國大都會人壽的一萬五千名員工中,篩選出一千一百名做為觀察對象,對其進行五年長期追蹤後發現:正面思考的經紀人業績,比負面思考的人高出八八%,而負面思考者離職率是樂觀者的三倍。正面思考之威力可見一斑。

《帶衰老鼠死得快》一書中也提到,越多挫折不是壞事,從中保持正面思考的人,反而能在未來職場人生裡越成功。書上舉出林肯、華特•迪士尼等二十一個不同領域、全球知名的「不敗達人」(見插圖),他們共同際遇都是越挫越勇、越衰越成功。

資誠會計事務所所長薛明玲,就因正面思考熬過職場上最大一次挫敗。一九九五年八月初晚上,身為國票簽證會計師的他正與人聚餐,有人急忙跑來跟他說:「你的國票出事了。」

他立刻回家打開電視,「台灣金融史上大金額的基層員工舞弊案,虧空一百零二億元」,斗大標題出現,「完蛋了,我會不會因此被扯入,甚至被關。」「這樣下去,我家人、好不容易打下的基礎不就全毀了……。」他倒吸一口氣,關掉電視,走進書房,開始思考。 一個聲音慢慢浮現,「我應該冷靜思考事情的本質,解決問題。」他告訴自己不要驚慌,回想整件事的來龍去脈。在書房裡,他思索自己在這件事情的位置是否構成違法,將疑慮點一一拿筆寫下來,如果負面情緒出現時,他就告訴自己不要去想。

他利用一天把事情想透,確認「自己沒有做錯」後,他開始思索策略。他第一步就是跑到重慶南路的三民書局,把架上所有關於商業法、會計法等一、二十本全部抱回家,從第一頁開始研究;然後甚至自己預先寫好每日新聞稿,一旦有人抹黑他,可以立刻澄清。

就這樣,他在書房裡一星期,將整個案情梳理一遍,期間一如往常上班,最後平安度過,更因沉著冷靜面對事情贏得掌聲。

然而,你會問正面思考有什麼難?事實上,正面思考不容易。

現況:
受挫時正面思考者不到一成

從心理學實證方面,「激勵理論」的學者寇菲(Cofer)研究指出,當人們遇到挫折時,高達九成以上的人會選擇五種反應:攻擊、退化、壓抑、固執與退卻,而正面思考者的比率低於一○%。

而在醫學上,一個人性格樂觀或悲觀,五成因素來自遺傳,甚至包含體質。一般來說,樂觀者的思考路徑比較問題解決導向,容易正面思考;悲觀者則較易淪為負面思考,尤其若不自知形成思考慣性,負面思考程度將越來越嚴重,甚至引發憂鬱症。

對於負面思考的人,「越來越多的實證顯示,不論是兒童、集中營的倖存者,或是東山再起的公司,正面思考的復原力是可以學習的,」《哈佛商業評論》指出。

進化:
不斷練習改變思路,能強化正向能量

其中,主要的關鍵在於,更改自己的「負面腳本」,透過臨床心理學常用的ABCDE原則,將負面人生轉為正面向日葵。 負面思考的人,都會從不愉快的事件(adversity)中感受到「無助」,認為自己無法改變現況,因此形成負面腳本的信仰(belief)。他們認為,無論遇到什麼事情,到最後都會壞的後果(consequence),久而久之,他就失去對事件的理性判斷,而用負面腳本做成負面決策。

但這時候,只要在思考路徑裡加入兩個步驟,分別是反駁(disputation)與激勵(energizing),就可以將負面轉成正面思考。反駁意指,對自己預設的負面腳本、負面決策進行反駁;激勵則指,強化自己轉向思考如何解決問題的能量。

例如前例公車開走,我因怪罪自己,索性不去上班,這時對於負面情緒就要提出反駁(心裡的另一個聲音),提醒自己無法解決問題,應該要想別的方法,例如坐計程車。最後,還要鼓勵自己下次一定可以做得更好。透過不斷練習,就能在遇到挫折時,將負面思考轉向正面感激。

由負轉正,這件事難度很高。《哈佛商業評論》在「如何激發復原力?」一文中就點出,正面思考能力強的人,有三種特質:一、能夠坦然面對現實,二、擁有深信「生命有其意義」價值觀,三、即時解決問題的驚人能力。

而天生不具上述特質的人,就需要不斷的演練ABCDE法則,將其內化為習慣,這需要紀律、友人與親人的鼓勵。而一切演練的動力,都源自於人們對生命意義的肯定。

只要善用正面思考法,哈佛醫學院一項為期六十年的研究計畫中就發現,人們的正面思考能量會隨著人生歷練而提升。例如,原本只有五十分的正面能量,若遇到七十分的挫折時,人們可能會轉成負面思考,一蹶不振。但透過不斷練習,正面能量就可能變成七十分,面對更嚴峻的挑戰。

然而,這裡有個迷思亟需被打破:「樂觀者就是正面思考,悲觀者則是負面思考,而且正面思考是無法學習的。」

迷思:
樂觀不等於正面思考,悲觀也能成功

事實上,樂觀者若樂觀過度,凡事以為天絕對不會塌下來,「根本不去解決問題,這也屬於負面思考,」精神醫師江漢光解釋。換言之,過度樂觀或過度悲觀,以致不去解決問題,都是負面思考。 但悲觀者,就一定會被挫折擊敗、無法成功嗎?答案是否定的。若你悲觀,卻擁有解決問題的企圖心與方法,你就是正面思考者,或是所謂「防衛型的悲觀」(defensive pessimism)。擁有這種特質的人當遇到挫折時,會「想到最壞的情況,並思索如何解決」。他們雖然不同於樂觀的人,但也會在職場上有良好表現,而其與悲觀者最大的不同,就是有解決問題的能力與動力。

「一個企業需要樂觀者,同樣的也需要悲觀者,」塞利格曼指出,像業務、行銷創意人員最好是樂觀特質擔任,但財務長、研發人員最好是稍微悲觀的人來擔任較好。

事實上,不止學界,連企業界也開始重視正面思考,他們希望工作的員工都能學當「向日葵」。

隨著企業科層組織規模急速擴增,培養正面思考的解決能力更顯重要。

趨勢科技亞太區個人消費產品事業群總經理丘立全認為,組織急速擴張,越來越多員工因為不懂正面思考解決問題,只會把問題丟給主管或同事,最後變成主管與員工花大部分的時間在丟問題,而非處理問題,造成績效下降。

去年,趨勢科技全球主管就在台北閉關,進行「丟monkey(猴子)」的教育訓練。丘立全解釋:「在職場工作,每天遭遇的困難一定比快樂多,」這些困難就象徵著猴子,「唯有幫員工往正面思考,丟掉猴子,才能讓組織往上成長。」

丘立全說,過去員工遇到困難,總立刻向他求助,而他通常二話不說開始解題,「但這樣並不能幫助員工自行解決問題」,反而讓員工養成遇事推託不處理的負面想法。

現在,他先請員工自己思考,究竟困難的地方何在?讓員工學習自己分析各種解決方法。「透過這樣的訓練,過去每天會一直丟猴子過來的員工,現在則慢慢減少。即使有再丟過來,也是思考過後依舊無法解決的猴子。」丘立全笑說。 人生最大的禮物:
透過挫折洗禮,能讓人更成熟

七月九日,理律法律事務所負責人陳長文發表了一篇文章:「代間的省思——給畢業同學的一封信」,文中對於人生的挫折,與如何用正面思考處理挫折,有著精闢的見解,茲摘錄如下(編按:全文請參閱《商業周刊》網站):

「挫折,是人生最大的資產與禮物。」希望大家畢業之後,能夠先經歷一連串的挫折,因為只有逆境,才能激發自己的潛力,讓自己認清人生的真諦。

有一次甲骨文的執行長艾利森(Larry Ellison)應邀到耶魯大學對著一千名畢業生演講,他對著在場的耶魯高材生說:「今天我看著我的前面,並不是看到擁有光明前程的一千個希望,我看到的事實上是一千個失敗的人,我沒有看到一千個各行各業的領袖人物,我看到的是失敗的人。為什麼?因為我艾利森,世界第二個有錢的人,是大學的退學生,而你們不是。」他接下來說,「比爾•蓋茲(Bill Gates)是世界上至少到目前為止還是第一有錢的人,他也是個退學生,你們不是,還有一個人叫做艾倫(Paul Allen),是比爾•蓋茲合夥人,他是世界第三有錢人,他也是一個休學生,你們不是。」

兩年多前,我所服務的理律法律事務所經歷了嚴重打擊。一位資深員工捲走了客戶約三十億的款項。那件當時痛心至極的災難,對現在的自己來說,卻是人生最重要的禮物之一。透過那次事件,我有機會更深層的認識人性、反省自己,更深層的思考人生意義,經歷那樣的挫折,會讓自己發現許多不曾想過的盲點。

「包裹在挫折外表下的東西,往往是珍貴的成長禮物,」陳長文說。的確,不管在職場、或在人生的道路上,唯有通過每次挫折的洗禮,才能更成熟。而不被擊倒的背後,根源於正面思考的力量。 *你是樂觀的人嗎?——樂觀量表(LOT-R

請回答下列問題:

A.極同意 B.同意 C.普通 D.不同意 E. 非常不同意

1)許多時候,我都會預期最好的狀況。

2)對我來說,隨時放輕鬆很容易。

3)如果我認為我會把事情搞砸,就真的會發生。

4)對於我的未來,我總是相當樂觀。

5)我很喜歡與朋友相處。

6)保持工作忙碌,對我非常重要。

7)很少有事情是照著我期待的方向走。

8)我不太容易感到不安。

9)我幾乎不期待好事會發生在我頭上。

10)生活中,我感覺自己好事情總是比壞事情發生多。

計分規則:

1)第1410 A=1 B=2 C=3 D=4 E=5

2)第379 A=5 B=4 C=3 D=2 E=1

3)第2568題不計分,以剩下6題計分,總分在630分間

評量結果:

6分為極度樂觀、7-18 分為樂觀、19-29分為悲觀、30分為極度悲觀

如果你是極度樂觀與極度悲觀者:需要立刻學習正面思考

如果你是樂觀者:有好的正面思考基礎,但還需要不斷強化正面思考

如果你是悲觀者:透過正面思考訓練,避免陷入極度悲觀

(問卷設計:學者Scheier, Carver, & Bridge 整理:鄭呈皇)

Posted via email from George's posterous

2010年1月20日 星期三

超爆蘋果橘子經濟學SuperFreakonomics:酒醉走路和酒駕 哪個危險


史帝文.李維特(Steven D. Levitt)

  芝加哥大學經濟系教授。年僅42歲的李維特在2003年獲頒 「約翰.貝茲.克拉克獎」,許多贏得此殊榮的經濟學家後來也贏得諾貝爾經濟學獎。李維特在2006年被《時代》雜誌評選為「對全球最具影響力的百大人 物」,《經濟學人》在十年前評選他為經濟學界的八位明日之星。

  李維特的研究與論述不僅使艱澀深奧的經濟學變得更平易近人、饒富趣味,也 啟發人們更深入思考社會與日常生活中,許多看似怪誕現象背後的道理與深義,並進而省思政策與措施的成效和影響性。他與杜伯納和著的前一本作品《蘋果橘子經 濟學》,至今已在全球以35種語言銷售,超過400萬冊。

酒醉走路和酒駕 哪個危險?

想像你去參加一位朋友家裡舉行的派對,他家離你家只有一哩遠,你在派對上玩得很盡興,也許是因為你喝了四杯紅酒。現在派對曲終人散了,你一邊喝掉最後一杯酒,一邊掏出你的汽車鑰匙,突然間,你決定不該這麼做,因為你現在的狀況不適合開車回家。

過 去數十年,我們被嚴格教育有關於酒後駕車的危險性,酒後駕車的肇事率比清醒駕車高出十三倍。可是酒後駕車的人仍舊很多,在美國,所有重大車禍事故中,有超 過三○%涉及至少一名駕駛人酒後開車。在飲酒最盛的夜間時段,這個比率高達近六○%。總的來說,平均每一百四十哩行車路程中,就有一哩路程是酒後開車,相 當於每年有二百一十億哩的酒後駕車。

為何有這麼多人酒後駕車呢?也許是因為酒後開車者鮮少被抓到,這可能是最發人警醒的統計數字,平均每二萬七千哩的酒駕路程中,只有一哩被抓。這意味的是,你可以一邊喝著啤酒,一邊開車橫跨全美,再開回來,接著再來回三趟後才會被警察攔檢。

話說回頭,你在朋友家的派對結束時,做出了似乎是有史以來最容易的決定:你決定不開車,改而走路回家,反正只有一哩路嘛。你找到你的朋友,感謝他舉辦的這場派對,並告訴他你打算走路回家,他十分贊成你的明智判斷。

可是,他應該贊成嗎?我們都知道酒後駕車有多危險,但酒醉後走路呢?這個決定真的那麼容易嗎?

酒醉走路比酒駕致死率高!

讓 我們來看看一些數字。每年有超過一千名喝醉的行人死於交通意外,他們偏離人行道,走上城市街道;他們躺在鄉間道路上休息;他們搖晃莽撞的奔跑穿越車水馬龍 的公路。相較於每年跟酒醉相關的交通事故死亡總人數(約一萬三千人),死於交通意外的酒醉行人數目相當少,不過,當你選擇酒醉走路或駕車時,要看的並不是 這些總數。真正切要的問題是:以平均每哩來看,到底是酒醉駕車比較危險,還是酒醉走路比較危險?

平均每位美國人每天在住家或工作場所以外的地方先走約半哩路,十六歲以上的美國人約二億三千七百萬人,所以,算一算,可駕車年齡的美國人每年在外行走四百 三十億哩。若我們假設這些行走哩程中,平均每一百四十哩中有一哩是酒醉走路(相同於酒駕的哩程比例),這相當於每年有三•○七億哩的酒醉走路。

用這些數字來算一算,你會發現,若以平均每哩來看,酒醉行人因交通事故致死的機率,比酒駕者因交通事故致死的機率高出八倍。

還 有一項重要警告:酒醉行人通常只會導致自身受傷或死亡,不會導致他人受傷或死亡,但酒駕者就不同了,在涉及酒精的死亡車禍中,三六%受害人是乘客、行人, 或其他駕駛人。不過,就算把那些無辜死亡者排除在外,以平均每哩來看,酒醉行人因交通事故致死者,仍是酒駕肇事致死者的五倍。

憑此數據,在離開朋友家的派對時,你的決定應該很明顯:開車比走路安全。(當然啦,少喝點,或是叫輛計程車,會更安全。)下一回,你在派對上喝了四杯酒後,在決定如何回家時,你的考慮應該會有點不同吧。

馬糞可不比汽車環保!

當世界邁向現代紀元時,人口稠密度也在短期內暴增,這種情形大多發生於倫敦、巴黎、紐約、芝加哥之類的大城市。

但 是,隨著人口和他們的家當從一地遷居至另一地,一個問題出現了。主要的交通方式製造出一堆的副產品——經濟學家所謂的「負面外部性」(negative externalities),包括交通阻塞、高保險成本、太多的交通死亡事故。原本被供在餐桌上的穀物,有時被轉化為燃料,導致食物價格上漲和食物短 缺。還有空氣汙染和有毒排放物,危害環境與人們的健康。

我們談的是汽車,對吧?不,不是汽車,我們談的是馬兒。

自古以來,力氣大、用途廣泛的馬兒是人類的好幫手,隨著現代城市的擴展,馬兒被用來做很多事:拉街車和私家馬車、拖運建築材料、載運從船上及火車卸下的貨 物,甚至為製造家具、繩索、啤酒、衣服的機器提供馬力。要是你的年幼女兒生了重病,醫生還會騎馬奔馳至你家。當發生火災時,一隊馬匹拖拉消防泵車衝過街 道,奔往現場。在邁入二十世紀之初,大約有二十萬匹馬豢養在紐約市,且供人們驅使,當時,紐約市人口與馬口的比例是十七比一。

不過,馬兒也會製造麻煩!

運貨馬車導致街道嚴重阻塞,當馬兒的健康垮了,牠往往被當場斃命,這導致進一步的交通延誤。

鐵製馬車輪和馬蹄發出的聲響實在吵死人(據說導致很多人患精神病),因此,有些城市禁止馬車行走於醫院和其他敏感地區的街道。

馬 兒或馬車並不像你在電影中看到的那般易於操控,尤其是在滑溜、擁擠的城市街道上,不論車或馬經常撞倒人,據說在一九○○年,馬匹導致的意外事故奪走了兩百 條紐約人性命,相當於平均每一萬七千名居民中就有一人因此喪命。這裡給你一個比較數字:在二○○七年,有二百七十四名紐約客死於車禍,相當於平均每三萬名 紐約客中有一人因車禍喪命。換言之,紐約客在一九○○年死於馬匹導致意外事故的機率,是現今紐約客死於車禍機率的近兩倍!

最嚴重的問題是馬糞,平均每匹馬一天拉出約二十四磅的糞便,二十萬匹馬一天拉出近五百萬磅的糞便,這大堆馬糞都去了哪兒?

更 早數十年,當城市裡的馬兒沒那麼多時,存在一個運作順暢的馬糞市場,農夫購買馬糞,運送(當然是用馬運送囉)至他們的農場。但是,隨著城市人口爆炸性成 長,出現了馬糞嚴重供給過剩的現象,在空地上,馬糞堆積到六呎高,在城市街道邊,馬糞堆積得猶如雪堆。在夏天,臭氣沖天;下雨時,濃稠的馬糞湯湧上人行 道,滲漏進商店與住家的地下室。

這些糞便非常有害健康,它滋生多到難以計數的蒼蠅,散播各種致命疾病。老鼠和其他害蟲群集於堆積如山的馬糞中,揀食未被消化的燕麥及其他馬飼料。在當時, 沒有人擔心地球暖化的問題,若當時的人們擔心此問題的話,馬兒鐵定成為頭號公敵,因為馬糞排放出的沼氣是引發強大溫室效應的氣體。

可 是,後來這問題消失了,妙計既不是政府頒布的什麼勒令,也不是來自什麼天啟,城市居民也沒有屈服於馬力帶來的利益之下,起而推動什麼利他主義或自制之類的 群眾運動。是技術創新解決了這個問題。不,不是創造出排糞量較少的動物,而是遠較乾淨、有效率的電車和汽車問世,把馬兒踢進了柵欄裡。比馬車更便宜、更易 操控的汽車被稱為「環境救星」,世界各地城市終於能夠不用掩鼻的深呼吸,並再度邁開大步向前進。

很不幸的,故事並未就此畫下句點。拯 救了二十世紀的解方,似乎已經危及二十一世紀,因為汽車和電車也製造出它們的負面外部性。過去一世紀,超過十億輛汽車和成千上萬的燃煤發電廠所排放出的 碳,似乎已經導致地球的大氣層溫度升高。哈佛大學環境經濟學家馬丁•魏茲曼(Martin Weitzman)說,全球氣溫將升高到足以實際毀滅地球的機率大約是五%。

不過,人類為看似棘手問題尋找技術性解決方法的能力很 強,全球暖化問題很可能也是如此。並不是說這問題的潛在嚴重性不大,但人類的智謀(尤其是在有適當誘因下)更大。更令人鼓舞的是,技術性解方往往遠比毀滅 論者所能想像的更為簡單、便宜。事實上,我們將看到,一群工程師已經發展出三種全球暖化問題的解方,每一種解方都可以用低於肯塔基州堅蘭 (Keeneland)拍賣會上所有良種馬的價格買到。

「怪異經濟學」在講啥?

征服馬糞、酒醉走路的危險性,這些跟經濟學有什麼關係?

與 其把這類事當「經濟學」來思考,不如把它們視為「經濟方法」(economic approach)的例示,使這個名詞變得流行、通俗的是一九九二年諾貝爾獎得主、長期任教於芝加哥大學的經濟學家蓋瑞•貝克(Gary Becker)。貝克在獲頒諾貝爾獎時的致詞中解釋,經濟方法:「不假設個人只受到自私或利益的激勵,它是一種分析方法,不是有關什麼動機因素的假 設……,行為受到很廣泛的價值觀和偏好的影響。」

貝克的學術生涯始於研究和經濟學並非密切相關的主題,例如犯罪與懲罰、吸毒、時間分配、婚姻的成本與效益、養育小孩、離婚等,他的多數同事並不鑽研這類東西。

坦白說,貝克研究的東西其實是「freakonomics」——把經濟方法和惡質、怪異反常的現象結合起來,只不過,當時還未造出「freakonomics」這個字。

經 濟方法是有系統的說明人們如何做決定和如何改變他們的心意;如何選擇愛與結婚的對象,如何決定恨、或甚至殺了某人;偶然看到一堆錢時,他們會偷走、不理 會、抑或再加添上一些;為何他們害怕某個事物,但對於僅僅有點不同的事物,卻又那樣渴望期盼;為何他們會懲罰某種行為,但獎勵另一種類似的行為。

只要問對問題,好資料可以大大幫助說明人們的行為,我們做的就是提出適當、正確的問題 ,這可以幫助我們說明——例如,在某種情況下,腫瘤學家或恐怖份子或大學生如何行為,以及為什麼。(本文摘錄自前言)

看更多本書的精采內容請見(還有六頁內文):

超爆蘋果橘子經濟學

如果你還沒看過 Steven D. Levitt的上一本書 "橘子蘋果經濟學"請見:

蘋果橘子經濟學【擴充.修訂紀念版】 Freakonomics:A Rogue Economist Explores the Hidden Side of Everything

本書的影片介紹請見:


曾喬治的銷售咖啡因: http://www.no1salesonline.com/
曾喬治 這人很愛吃:http://georgemouth.blogspot.com/

BOOKS 喜歡閱讀的朋友分享書籍資訊的好地方: http://readingdream.blogspot.com/

Posted via email from George's posterous

2010年1月17日 星期日

蘋果橘子經濟學【擴充.修訂紀念版】 Freakonomics:A Rogue Economist Explores the Hidden Side of Everything


原本以為不會有人想看的一本書
  全球熱銷400萬冊
  簡單有趣的方法,解決所有事件與謎團

  全球矚目的經濟學怪胎
  《時代》雜誌全球最具影響力百大人物
  「經濟學界的印第安那瓊斯」、「全美國最有趣的腦袋」
  克拉克獎得主,諾貝爾經濟學獎明日之星

   經濟學擁有獲得答案的絕佳工具,但嚴重缺乏有趣的問題。李維特──經濟學界的印第安那瓊斯,他發掘了許多看似幽默怪誕,卻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經濟問 題」,比方說:墮胎合法化何以能降低十五年後的犯罪率?小學老師與相撲選手為何有個作弊的通性?從小孩每年在游泳池內淹死的數目遠超過玩槍致死的結果,怎 麼推論出理想父母的條件?三K黨和房地產業務員有何相同特質?毒販既然賺錢,為何還是窮得只能跟他母親住在一起?本書旨在探尋每件事物背後隱藏的一面,剝 去現代生活的一兩層表皮,以觀察內部的運作狀況。作者發明了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蘋果橘子經濟學──用經濟學的剖刀切開擁有蘋果外表的橘子果實。這種剖刀 憑藉的是經濟學裡俯拾皆是的工具,不同的只是改從最有趣而關鍵的點切入。

  每天喝八大杯水並無理論根據?兒童汽車座椅遠不如安全帶來得安全?游泳池其實比槍枝還要危險?父母參加家長會的重要性遠超過帶小孩上博物館?這些一點都不像典型的經濟學問題,不過問這些問題的李維特也不是一個普通的經濟學家,他感興趣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事件與謎團。

   許多人根本不認為李維特研究的是經濟學,但他無疑是當代經濟學領域最具創造力的思想家,而他也只不過是讓這門所謂「憂鬱的科學」達成它原本最主要的目 標:解釋人類如何得到他們想要的。他與大多數學者最大的不同──勇於運用個人的觀察力與好奇心,也不避諱談軼聞或說故事。許多問題微不足道,有些則攸關生 死。答案看似突兀,但在了解事實後,又相當順理成章。

  經濟學本質上是一種測量的科學,包含一組可以測量複雜資訊的完善工具。所謂「經 濟」,不外乎工作、房地產、銀行、投資等資訊。但經濟學的工具也可以很輕易地應用到「更有趣」的主題上。只要找對了透視角度,所有複雜的現象都是可被理解 的。這也是李維特所認為的:如果道德代表人們理想中的世界運作方式,那麼經濟學則代表真實世界的運作方式。

  本書立基於一些基本理念:誘 因是現代生活的基石。找出各項誘因,算得上是解開幾乎所有謎團的關鍵,不論是暴力犯罪、運動舞弊或線上約會。傳統看法往往是錯誤的。傳統看法的形成往往相 當粗糙,但很難被看穿──不過並不是不可能。重大的影響往往源自久遠甚或微不足道的原因。謎團的答案未必全都擺在你的面前。專家利用資訊優勢為自己謀取利 益。從犯罪學者到房地產仲介人員皆然。知道該測量什麼、該如何測量,可以讓複雜的世界大為簡化。如果你了解如何以正確的方式解讀資料,就能解開看似無解的 謎團。因為數字的威力無窮,可以剝除層層的混亂與矛盾。

  書中所舉的例子通常不會出現在正規的經濟學教科書中,不過這種情況往後可能會改 變。這些議題極有可能創立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並影響最近十年的經濟學動向。如果你想知道世界如何運作,這本書將能提供極為豐碩的資訊。(詳情請參閱本書 網站:www.freakonomics.com)。

李維特 Steven D. Levitt

  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博士。曾任哈佛學會( Harvard Society of Fellows)年輕學者,現任芝加哥大學經濟學系Alvin H. Baum 講座教授,以及「芝加哥價格理論中心」(Initiative on Chicago Price Theory)執行長。獲獎無數,其中包括「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總統青年學者獎」(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Presidential Early Career Award)、「美國藝術及科學院院士」(Fellow,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以及所有經濟學者第二夢寐以求、學術界譽為諾貝爾經濟學獎搖籃的克拉克獎(John Bates Clark Medal)。很少人像李維特一樣,四十歲不到的年紀就能成為芝加哥大學經濟系的講座教授。芝大經濟系是經濟學的重鎮、諾貝爾獎的搖籃,能在此任教都是頂 尖的學術菁英。讓人稱奇的不只是他的年紀與學術成就,而是他對於經濟學的詮釋方式。他對經濟學的研究絕非謹守正統方式。他看待事物的角度更像是一個聰明而 好奇的探險家。

緣起

一個晴朗的六月天,美國最優秀的年輕經濟學者——至少他的一些前輩如此確信——在芝加哥南區的紅綠燈前煞住車。他開的是老舊的綠色雪佛蘭,儀表板上積著灰塵,車窗也關不緊,速度稍快就轟隆作響。

不過這輛車此刻安靜無聲,四周正午時分的街道亦然:加油站,無數有格子窗的水泥建築物。

一個老流浪漢走近,身上的紙牌寫著無家可歸,求人施捨。他的外套破爛,在這樣的大熱天顯得太厚,頭上帶的是污穢的紅色棒球帽。

這位經濟學者並未鎖上車門或把車開走,不過也沒有掏尋身上的零錢。他只是觀看,好像是透過單面透視的玻璃。過了一陣子,流浪漢走開了。

這位經濟學者說:「他的耳機不錯,」眼光仍看著後視鏡。「至少比我的好。除此之外,他好像沒什麼值錢的東西。」

賴維特看事情的角度往往異於常人,也與一般經濟學者不同。至於這項特質是好是壞,端看你對經濟學者的觀感如何。

——《紐約時報雜誌》(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s),二○○三年八月三日


二○○三年夏,《紐約時報雜誌》指派作家兼記者杜伯納進行一次專題採訪,對象是芝加哥大學知名的經濟學新秀賴維特。

杜 伯納當時正在為撰寫一本金錢心理學的書蒐集資料,剛拜訪過多位經濟學者,結果發現他們他們講話用的似乎是另一種語言。至於當時剛獲得約翰•貝茲•克拉克獎 (John Bates Clark Medal,每兩年頒發給美國四十歲以下最優秀的經濟學者)的賴維特,才接受過不少記者的採訪,結果發現他們的思考似乎不太……靈光。

不 過賴維特看出杜伯納不算太白痴,而杜伯納則發現賴維特也不像一台人腦計算機。這位經濟學者在研究上創意疊出,加上詮釋方式別出心裁,在在令杜伯納大開眼 界。雖然賴維特在專業領域紀錄傲人(哈佛大學學士、麻省理工學院博士、獲獎無數),但他對經濟學的研究卻絕非謹守正統方式。他看待事物的角度與其說是學術 性,毋寧更像聰明而好奇的探險家——或是紀錄片拍攝者、法醫、或是標的由運動到犯罪到流行文化無所不包的賭博組頭。大多數人一提到經濟學就會聯想到的貨幣 等等課題,他感到興趣缺缺。他不諱言自己在這些專業上的不足,例如他有次告訴杜伯納:「我對經濟學領域真的所知不多。我的數學不好,對計量經濟學懂得有 限,也不知道該如何從事理論研究。如果你問我股市會漲會跌、經濟會成長還是衰退、通貨緊縮是好是壞,還有租稅問題——反正,如果我說自己對這些事有任何了 解,那就是徹頭徹尾的謊話。」

賴維特感興趣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事件與謎團。如果你想知道世界如何運作,那麼賴維特的研究成果會提供豐碩的資訊。杜伯納在採訪導中描述了賴維特獨樹一格的態度:

在 賴維特眼中,經濟學擁有獲得答案的絕佳工具,但嚴重缺乏有趣的問題。而他的特殊天賦就在於有能力提出這樣的問題,比如說:如果毒販賺的錢那麼多,為什麼還 要跟老媽住一起?槍枝與游泳池,何者比較危險?過去十年來,犯罪率下跌的真正原因何在?房地產仲介人員是否會為客戶的利益著想?為何黑人父母給子女取的名 字不利他們未來的前途?學校老師是否為求達到測驗標準而作弊?相撲比賽是否有舞弊情事?

還有,一個無家可歸、衣著藍縷的流浪漢,怎麼買得起價值五十美元的耳機?

許 多人——包括不少他的同行——根本不認為賴維特研究的是經濟學。但其實他只不過讓這門所謂「憂鬱的科學」能達成它原本最主要的目標:解釋人類如何得到他們 的所需。他與大多數學者不同,勇於運用個人的觀察力與好奇心,也不避諱談軼聞或說故事(不過他怕微積分)。他的直覺靈敏,能從一堆資料中發掘別人未察覺的 原委。其他資深經濟學者宣稱無法測量的作用,他可以想出一套測量方式。他持續關注的課題是詐欺、舞弊與犯罪——不過他說自己從未涉入其間。


賴 維特強烈的好奇心打動了成千上萬的《紐約時報雜誌》的讀者,各方的詢問、謎團、請求紛至沓來——包括通用汽車、紐約洋基隊、美國參議員,還有囚犯、家長, 以及一位保存自己二十年來貝果銷售數據的人士。有個環法自行車賽(Tour de France)冠軍選手請求賴維特協助,證明目前的賽事中服用禁藥的狀況充斥。美國中央情報局則希望知道賴維特是否可利用相關資料找出洗錢者與恐怖份子。

各方的反響其實全都是由於賴維特的根柢信念具有相當說服力:現代世界儘管充斥著混亂、複雜與徹頭徹尾的欺騙,但並非無法看穿或難以明瞭,而且——如果問題問得對——比我們所想像的更迷人。重要的是以一種新的方式來看事情。

紐約的出版社告訴賴維特,他該寫本書。

他的回答是:「寫書?我不想寫書。」眼前有千萬個待解之謎,時間根本不夠用,而且他也不認為自己有多大的寫作才能。他拒絕了這項邀約,說自己不感興趣——不過他又建議:「除非,或許杜伯納可以和我一起合作。」

並非人人都能合作愉快。不過這兩個人——下文均稱為「我們」——決定討論一番,看看這樣一本書是否行得通。結果我們認為可以,希望你也有同感。

緒論 事物隱藏的一面

如果道德代表人們理想中的世界運作方式,經濟學就代表真實的世界運作方式。

如果一九九○年代初你住在美國,就算只是偶爾瞄一下電視新聞或翻翻報紙,都可能給嚇個半死。

癥 結在於犯罪問題。犯罪案件急遽增加——各城市近幾十年來犯罪率趨勢圖,形狀有如陡峭的滑雪坡道——而且似乎無所不在。槍擊與謀殺案件是家常便飯,劫車、毒 品交易、搶劫、強暴等也不算新鮮。暴力犯罪成為人人身邊揮之不去的陰影。然而專家們眾口一辭,認為狀況還會惡化到嚴重得多的地步。

令人畏 懼的是所謂超級掠奪者(superpredator)。有一陣子,他似乎無所不在,從《新聞週刊》的封面對你怒目而視,由厚厚的政府報告中大搖大擺走來。 他被描述成一個瘦削的都市青少年,手握廉價手槍,滿腦子暴力思想。據說全美國有成千上萬這樣的人,一個殺手世代即將把整個國家帶入萬劫不復之境。

專家如何曲解事實

一 九九五年,犯罪學者福克斯(James Alan Fox)在一份呈送司法部長的報告中,嚴肅地詳述即將到來的青少年殺人潮。福克斯提出樂觀與悲觀的版本。在樂觀版本中,他預估青少年殺人案件在未來十年會 增加百分之十五;而在悲觀版本中,更是會增加一倍。他指出:「下一波的犯罪潮十分嚴重,相較之下,一九九五年還算是美好的年代呢。」

其他 犯罪學者、政治學者與專業的預測者也描繪類似的恐怖前景,連當時的總統柯林頓也不例外。他指出:「我們還有大約六年的時間扭轉青少年犯罪的問題,否則將來 就得生活在混亂之中,屆時我的繼任者發表演說時,談的不會是全球經濟的大好機會,因為忙著保障城市街頭的人身安全都來不及了。」押注在犯罪繼續增加這方顯 然錯不了。

然而,接下來幾年犯罪率並未節節升高,反而開始下降,並且愈降愈低。犯罪減少還有幾點令人驚訝的特質:首先是全面性,全國各地的各類犯罪全都下跌;而且下跌具有持續性,年復一年地減少。這種現象完全出乎意料之外,尤其是原先作出相反預測的專家更是跌破眼鏡。

犯罪率反轉的幅度相當驚人。青少年殺人的比率非但未如福克斯所預估,成長一倍或至少百分之十五,反而在五年內下跌超過百分之五十。到二○○○年,美國整體謀殺率降到三十五年來最低水準,其他各類犯罪也幾乎呈現同樣趨勢,從暴力攻擊到竊車全無例外。

雖 然專家對犯罪下跌的預測不靈光——其實就在他們發出嚇人的預測時,下跌趨勢已見端倪——不過現在卻急忙找出解答,而且大多數的理論聽來頗為合理。他們指 出,一九九○年代的經濟繁榮有助於扭轉犯罪率,還有就是槍枝管制法規擴大施行,其他諸如紐約市推動創新的治安策略,使謀殺案由一九九○年的二、二四五件下 降為二○○三年的五九六件。

這些理論不但合乎邏輯,而且振奮人心,因為犯罪的下跌乃是歸功於近期所採取的具體措施。如果說扼制犯罪率靠的是槍枝管制、良好的治安策略與所得提高,那麼我們自己手中其實一直握有打擊犯罪的力量。以後再出現犯罪增加的情況,我們就不必擔心了。

這些理論由專家之口傳到記者之耳,再進入大眾腦海中,順理成章地在很短時間內就成為社會普遍接受的看法。

只不過有個問題存在:這些理論根本不正確。

有一項因素倒是對一九九○年代犯罪大幅下跌產生深遠的影響。事情的源起可以從當時往前推二十多年,由德州達拉斯一名叫做諾瑪•麥柯維(Norma McCorvey)的年輕女子說起。

就 像遠方一隻蝴蝶拍動翅翼,最終會導致地球另一端的風暴,麥柯維也在無意之間扭轉了趨勢。其實當時她所希望的只不過是墮胎。這位二十一歲的貧窮女性未受教 育,無一技之長,又有酗酒與濫用藥物的惡習,先前生過兩個小孩送人收養。一九七○年,她發現自己再度懷孕。不過當時德州和全美大多數州一樣,墮胎並未合法 化。麥柯維的狀況被一些有力人士援引,讓她成為爭取墮胎合法化的共同訴訟中領銜的原告,被告則是達拉斯郡地區檢察官韋德(Henry Wade)。這場官司一直上訴到美國最高法院,當時麥柯維已改用珍•洛伊(Jane Roe)的化名。一九七三年一月二十二日,法院判決洛伊勝訴,准許全國墮胎合法化。當然,此時墮胎對麥柯維而言已為時太晚,她早就生下小孩,並交由他人收 養。(多年後,她放棄贊成墮胎合法化的立場,而倡導尊重生命。)

那麼,洛伊v.韋德案(Roe v. Wade)在過了一個世代後,又是如何發揮作用,導致犯罪率出現有紀錄以來最大的跌幅?

以 犯罪而言,人人並非生而平等,而且差別還相當大。數十年的研究資料顯示,出生於劣勢家庭環境的小孩,日後變成罪犯的機率高得多。數百萬最可能因洛伊v.韋 德案而得以墮胎的女性——貧窮、未婚、年輕,沒有錢進行不合法的墮胎——正好就是處於典型的劣勢環境,她們的小孩未來成為罪犯的可能性遠高於水準平均。由 於墮胎合法化,這些小孩並沒有生下來。這項強大的因素影響至深且遠:多年之後,當這些未出生小孩達到犯罪年齡之際,犯罪率開始加速下降。

扼止美國犯罪浪潮的功臣並非槍枝管制、經濟繁榮或治安策略,關鍵的因素乃是潛在犯罪者大幅縮減。

現在那些專家(也就是早先提出恐怖預言的同一批人)向媒體解釋犯罪率的下降時,他們推銷的理論中有幾次提到墮胎合法化的影響?

一次也沒有。

這是摻雜商業與夥伴性質的典型例子:你雇用一名房地產仲介人員替你賣房子。

這名仲介人員打量一下房子,拍了幾張照片,設定價格,撰寫動人 的廣告詞句,積極展示房子,與買方討價還價,直到成交為止。當然這不是輕鬆的工作,不過他的報酬也不錯。如果賣出三十萬美元的房子,按六%的仲介費計,他 能賺進一萬八千元。這可不是筆小數目。不過你告訴自己,如果自己賣房子,絕對賣不到三十萬。仲介知道如何——他是怎麼說來的?——「讓房子的價值極大 化」。他幫你賣了最高價,不是嗎?

果真如此嗎?

房地產仲介人員是和犯罪學者不同的專家,不過也是不折不扣的專家,因為他對於房地產的知識遠超過門外漢的委託人。有關房子的價值、房市的狀況,乃至買方的心態,他知道的都比你多。你要借重他的就是這些資訊,畢竟委託專家的原因正在於此。

隨著分工日益普遍,這類專家多得數不清,而且有辦法讓自己變成不可或缺。不論是醫生、律師、承包商、股票經紀人、汽車技師、貸款掮客或理財專員,全都享有龐大的資訊優勢。一旦你聘請他們,他們就會運用這種優勢協助你,讓你獲得最大利益。

果真如此嗎?

真 的這樣倒還不錯。不過專家也是人,而人會受到誘因(incentive)的影響。專家待你如何,取決於誘因的設計。有時設計對你有利,例如加州汽車技師常 會在廢氣排放檢查時放水,讓不合格的車主省下一小筆費用——目的是希望爭取日後修車的生意。不過在某些情況下,專家的誘因設計或許對你不利。例如一項醫學 研究發現,生育率下降的地區,婦產科醫師進行剖腹生產的比率較高——這表示醫生在生意不好時,往往會採行比較昂貴的醫療方式。

懷疑專家濫用專業地位是一回事,但能證明這種情況確實存在又是另一回事。最好的方式莫過於了解他如何對待你,然後對照相同狀況下他會如何對待自己。不過問題是醫生沒法替自己開刀,而且醫療檔案也不能對外公開;汽車技師修理自己的汽車也不會留下紀錄。

不過房地產銷售的記錄屬於公開資料,而且仲介人員的伙確會賣自己的房子。近期約十萬筆芝加哥郊區售屋資料中,有三千筆屬於仲介人員自己的房子。

在探索這批資料前,我們不妨先思考一下:房地產仲介人員銷售自己的住屋時,他的誘因何在?很簡單:售價愈高愈好。當你出售房屋時,你的誘因應該也是如此。因此,你的誘因與仲介業者應該是協調一致的,畢竟他的佣金收入也取決於售價高低。

不過著眼於誘因時,佣金有其值得玩味之處。首先,六%的仲介佣金通常由買賣雙方的仲介均分,而且其中半數金額還上繳公司。也就是說,只有售價的一•五%會直接進到你的仲介人員的荷包。

因 此以三十萬元的房子而言,一萬八千的佣金他只能拿到四千五百元。你或許認為這還算不錯。不過如果房子的價值其實不止三十萬呢?如果只需多努力一下,或者耐 心多等一段時間,或是多登一點廣告,就可以賣到三十一萬呢?這時扣掉佣金後,你可以多進帳九千四百元。然而對仲介人員而言,他多賺到的錢——一萬元的一• 五%——只有一百五十元。如果你可以多賺九千四,而他只能多賺一百五,或許你們的誘因就根本不算協調一致。(更何況如果她還得花錢付廣告費以及從事種種促 銷工作。)仲介人員願意付出額外的時間、金錢與精力來爭取區區一百五十元嗎?

有個辦法可以找出真象:衡量仲介人員自售房屋與代客戶售屋的 差價。根據前述芝加哥地區的售屋資料,並控制其他可能的變數——地點、屋齡與屋況、裝潢等,結果發現仲介人員賣自己的房子時,平均銷售期間長十天,賣價高 三%,也就是三十萬的房子可以多賣一萬元左右。他們賣自己的房子時會耐心等待最好的價錢,但替你賣房子時就會催促你儘快接受還過得去的出價。他們就像想多 賺佣金的股票經紀商一樣,希望能快速結案。為什麼不這麼做?更高的出價對他們不算多大的誘因——每一萬元多賺一百五十元——因此不值得花費更大的心力。

和政治有關的見解中,有一項最受大家公認的事實:金錢有助勝選。史瓦辛格(Arnold Schwarzenegger)、布魯博格(Michael Bloomberg)、柯賽因(Jon Corzine)就是近期幾個最明顯的實例。〔且不管有些反面的例子,如迪恩(Howard Dean)、富比士(Steve Forbes)、霍芬頓(Michael Hoffington),當然還有高里沙諾(Thomas Golisano)在三次紐約競選中花費九千三百萬美元,而得票率分別只有四%、八%與十四%。〕大多數人都認定金錢足以影響選舉,而且也認為競選活動花 費太過。

事實上,選舉相關資料顯示,花費較大的候選人的確較常獲勝。不過,金錢真的是勝利的原因嗎?

這麼想很合乎邏輯, 就像你會認為一九九○年代的經濟繁榮有助於犯罪下降也很合乎邏輯。不過就算兩件事情相關,也並不一定意味彼此間存在因果關係。相關只是代表兩項因素間存在 某種關係,但卻無法告訴你關係的方向。假設兩項因素分別為X與Y,那麼可能是X導致Y,也可能是Y導致X,也可能另有一個因素Z同時影響X與Y。

設 想以下的相關關係:謀殺案多的城市,往往警察也較多。就以丹佛與華府兩個城市的警察╱謀殺案件數為例,兩地人口數差不多,但華府警察約為丹佛的三倍,謀殺 案件則為八倍。除非你有進一步的資訊,否則很難作進一步的推論。腦筋不清楚的人或許在看了這些數據後會推論:由於華府警察較多,導致了較多的謀殺案。這種 異想天開的思考方式由來以久,往往又會形成異想天開的對策。有個民間故事說,一位暴君得知國內疾病最流行的省份醫生也最多。他的解決之道?立即下令槍斃所 有醫生。

再回到選舉經費的問題。為找出金錢與選舉的關係,我們可以思考一下競選捐款的問題。假設你是那種會捐一千元給候選人的人,那麼你 會在以下兩種狀況捐款:一是選情激烈時,你認為自己的捐款可能影響到選舉結果;一是某位候選人篤定當選,你希望沾些勝利光彩,或日後得到實質回饋。至於鐵 定落敗的候選人,你是不會捐錢的。因此選情看好的候選人募款金額自然遠超過落後者。至於捐款的花用呢?現任者以及領先的候選人顯然經費較為充裕,不過只有 敗選機率達到一定程度時,他們才願意大筆花費;否則為何不把錢保留下來,留待以後應付可能更強硬的對手?

現在假設有兩位候選人,一位具有天生的魅力,另一位則否。有魅力的候選人募得的款項多,而且輕鬆獲勝。那麼我們該說是金錢讓他贏得選舉,還是他本身的魅力引來選票以及捐款?

這個問題至關重要,但很難回答。畢竟,候選人對選民的吸引力不容易量化。我們該如何測量呢?

似 乎沒有辦法——除非在一種特定狀況下。關鍵就在於拿候選人和……他自己作比較。今日的候選人A與兩年或四年後的候選人A應該是類似的,B候選人亦復如此。 因此如果A在連續兩次選舉中都與B是對手,但兩次花費的金錢不同,那麼在候選人的吸引力相對穩定下,我們就可以測量出金錢的作用。

我們發現,兩位同樣候選人連續參與選舉的情況並不罕見——從一九七二年以來的國會選舉中約有一千件。那麼我們從中可以得到什麼結論呢?

令 人驚訝的是:候選人花費的金額多寡幾乎沒有任何作用。獲勝的候選人就算把經費削減一半,得票率也只會減少一%。另一方面,失敗者儘管經費加倍,也不過能多 爭取到一%。對候選人而言,重要的不是你花多少錢,而是你是誰。(同樣的論點也適用於父母身上,詳見第五章。)有些人天生就對選民有吸引力,有些人就是沒 有,花再多的錢也改變不了多少。(前面提過的迪恩、富比士、霍芬頓與高沙里諾想必已學到這個教訓。)

另外一些有關選舉的見解呢?好比說競選經費高到浮濫的地步。在一個典型的競選年度,也就是當年要舉行總統以及參、眾議員的選舉,競選總花費約為十億美元——聽起來金額相當龐大,不過如果拿來和一些不像民主選舉那麼神聖的事物作對比,就會發現其實不然。

知道該測量什麼、該如何測量

這本書要談的不是口香糖與競選支出的對比,也不是不盡責的房地產仲介人員,或是墮胎合法化對犯 罪的影響。我們當然會提及現實生活中的種種場景,如子女的教養、作弊的方式、三K黨的內部運作與益智競賽中的種族歧視等。本書希望剝去現代生活的一兩層表 皮,觀察內部的狀況如何。我們將提出許多問題,有些微不足道,有些則攸關生死。我們的答案往往看似突兀,不過在了解事實後,又相當順理成章。我們會由資料 中尋找答案——不論這些資料是學童的考試成績、紐約市的犯罪統計或毒販的財務紀錄。(我們經常會運用資料中無意間透露的模式,就像飛機掠過高空時留下的凝 結尾。)對某個主題抱持自己的意見或理論當然沒錯,這也是人之常情,不過如果能去除道德立場,誠實地檢驗資料,結果往往會得到嶄新而出人意料的見解。

我 們可以說,道德代表人們理想中的世界運作方式——而經濟學則代表真實世界的運作方式。經濟學本質上是一種測量的科學,包含一組功能與彈性均相當完善的工 具,可以可靠地測量錯綜複雜的資訊,計算出任何一個因素乃至整體的作用大小。所謂「經濟」,不外是:關於工作、房地產、銀行與投資等錯綜複雜的資訊。但經 濟學的工具也可以很輕易地應用到——怎麼說呢?——「更有趣」的主題上。

本書的撰寫立基於一些基本的理念:

誘因是現代生活的基石。理解——或抽絲剝繭找出——各項誘因,算得上是解開幾乎所有謎團的關鍵,不論是暴力犯罪、運動舞弊或線上約會。

傳統看法往往是錯誤的。犯罪案件在一九九○年代並未直線上升,單靠金錢無法贏得選舉,還有——可能令你吃驚的是——每天喝八大杯水有助健康,其實一直沒有經過實證資料支持。傳統看法的形成往往相當粗糙,但很難被看穿——不過並非完全不可能。

重大的影響往往源自久遠甚或微不足道的原因。謎團的答案未必全都擺在你的面前。麥柯維對犯罪率下跌的影響,遠超過槍枝管制、經濟繁榮以及創新的治安策略加總起來的效果。我們接下來還會舉出這樣的例子。

專家——從犯罪學者到房地產仲介人員——利用資訊優勢為謀取自己利益。不過面對網際網路的崛起,專家們傳統上的資訊優勢日漸縮水。

知道該測量什麼、該如何測量,可以讓複雜的世界大為簡化。如果你了解如何以正確的方式解讀資料,就能解開看似無解的謎團。因為數字的威力無窮,可以剝除層層的混亂與矛盾。

因 此本書的目標在於探討每件事情背後隱藏的一面。有時候這麼做吃力不討好,甚至會讓你覺得自己以管窺天或是由哈哈鏡中看世界。不過我們的理念是去觀察許多不 同的場景,並運用創新的方式加以檢驗。以這樣的理念來寫一本書似乎有些奇特,大多數書籍都是標明單一的主題,先以一、兩句話簡單勾勒大綱,再完整地講述來 龍去脈:鹽的歷史、民主的脆弱、標點符號的運用等等。本書並沒有這種一貫的主題。我們的確短暫地想過圍繞一個中心主題——好比說應用個體經濟學的理論與實 務?——來寫作,但隨即決定還是採用尋寶的方式。沒錯,這個方式會用到經濟學中最佳的分析工具,但同時也容許我們追索自己想到的各種稀奇古怪的念頭。因此 我們發明了一個新的研究領域:怪胎經濟學(Freakonomics)。本書所舉例子通常不會出現在正規的經濟學教科書中,不過這種情況往後可能會改變。 經濟學這門科學主要是一組工具,而不是有特定主題,因此任何主題,無論多麼稀奇古怪,未必不能納入它的範疇中。

別忘了,古典經濟學之父亞 當•斯密(Adam Smith)原本是位哲學家,而在致力成為道德家的過程中變成了經濟學家。他於一七五九年出版《道德情操論》(The Theory of Morale Sentiments)時,現代資本主義才剛萌芽。斯密深感於這股新興力量襲捲而來的變革,不過他關注的不僅是客觀數字,還有人類受到的影響,因為個人在 特定環境中的所思所行,都會受經濟力量所左右。為什麼有人欺騙、偷竊,有些人就不會?為何某人看似無害的選擇,卻影響到一連串的人?在斯密的年代,因果作 用開始急遽加速,各項誘因也擴大好幾倍。這些改變給當時民眾帶來的衝擊與震撼,不遜於現代生活加諸我們的衝擊與震撼。

斯密真正探討的主題 乃是個人欲望與社會規範間的磨擦。海爾布洛納(Robert Heilbroner)在《俗世哲學家》(The Worldly Philosophers)中驚嘆,斯密能夠把人類這種自利的動物的所作所為,與人類更廣大的道德領域區隔開來。他指出:「斯密認為答案在於我們有能力站 在第三者的立場,變成公正的旁觀者,如此即可形成對某一案例客觀特性看法。」

想像你自己在一位——或兩位——第三者陪同下,積極探索一些有趣案例的客觀特性。這樣的探索一開始通常是提出一個過去沒人問過的問題,比如說:學校老師與相撲選手有什麼共通點?

《蘋果橘子經濟學》部落格摘錄

下面的這些摘錄難免有瑕疵,(至少是)思慮有欠周密,因為部落格寫作,在本質上就比寫書或為報紙而寫的,更為粗糙、口語化、甚至於隨興。但我們希望這些不拘泥於形式的文章,提供了特有的價值。

這些文章大約占我們從開始寫到現在的部落格文章的百分之三,而且還不算讀者回應的部分,讀者的文章往往遠比我們自己的更為投入(也更為有趣)。我們的部落格在www.freakonomics.com/blog/

部落格和本書還有另一個重要差異,那就是除了接下來的頭兩篇摘錄之外,都是我們倆其中一人寫的,而不是兩人一起寫,文章結尾不是署名「SDL」(李維特),就是「SJD」(杜伯納)。

一、關於《蘋果橘子經濟學》這本書
這本書在寫作、出版、和發行時的一些大略想法。

「把我們的寶貝公諸於世」
每一個父母都認為他們有全天下最美的寶貝。這似乎已經烙在我們的腦子裡了,所以,如果你日復一日地看著自己的寶貝,就會越看越覺得漂亮。當別人的小孩臉上沾著菜渣時,我們會覺得惡心;但如果那是你自己的小孩,還真是可愛。

嗚, 我們已經對《蘋果橘子經濟學》反覆端詳了如此多次,已致於它在我們的眼裡是如此美麗——管他麻子、菜渣、和所有缺點。於是我們開始認為,也許有些人真的會 讀這本書,而且讀過之後,或許還想表達他們對本書的看法。因此,這個網站就誕生了。我們希望有朝一日這個網站成為一個快樂的家(至少是個吵得很盡興的 家)。

——SDL & SJD (二○○五年三月三十)

「《蘋果橘子經濟學》很爛嗎?」
我 們的出版社一直很賣力地推銷《蘋果橘子經濟學》——當然,這是他們的工作,而我們也給予肯定,這並不奇怪。當有好事出現時——例如,《華爾街日報》上的一 篇好評,或是上了《喬恩每日秀新聞》(The Daily Show With Jon Stewart)節目——出版社會勤快地到處宣揚。不過我們認為,把一些不同的看法納進來也很重要。畢竟,那正是《蘋果橘子經濟學》的精神——檢驗資料, 不論那是什麼資料;仔細探索,不論會導出什麼結果。因此,這裡列出一些人,他們認為《蘋果橘子經濟學》,整篇或是部分內容,是顆大臭彈:

新 聞記者兼部落客的沙蒙(Felix Salmon)寫了一長篇怒不可遏的書評,稱《蘋果橘子經濟學》是「一系列毫無脈絡可循的章節」,在書中,「李維特和杜伯納想要搞鬼」,要「捉弄傳統思 維」;塞勒(Steve Sailer)猛烈抨擊洛伊v.韋德案和犯罪率下降間的關係(用「Sailer」和「Freakonomics」去Google搜尋會出現各式各樣的評 論);馬克林(Scott Mclemee)在《新聞日報》(Newsday)上評論(二○○五年四月二十四日),罵本書的風格是條理中藏著迷藥;李浦莉(Amanda Ripley)在《時代雜誌》上寫說(二○○五年五月二日),「很不幸,書名標為《蘋果橘子經濟學》卻沒有統一的理論……真是可恥。」為了公平起見,我們 也應該在此提出來,《時代雜誌》和《新聞日報》上的這二篇書評大致上是正面的。不過我們也應該提一件事,有一位美國知名的非小說作家在收到《蘋果橘子經濟 學》推廣用的先行版時,基於「犯罪一節獨缺一樣東西,那就是謙遜」,而拒絕為本書背書。

這些評語是否讓我們覺得不快?就個人的部分,那是 當然。但就《蘋果橘子經濟學》來說,不會。多年前,哈佛法學教授德修茲(Alan Dershowitz)在哈佛廣場開了一家猶太餐館,受到各方的抗議。德修茲對自由言論的支持,同他的法學素養一樣知名,他說——在此我們鬆散但盡可能地 重述他的話——對他而言,人們對他餐廳的抗議權利,才是最珍貴的東西。
因此,請別單靠我們的片面之詞就相信《蘋果橘子經濟學》是本好書。也別相信好評。請自由自在地自行的判斷——你可以在這個網站上盡情的發表。也許你最後判定《蘋果橘子經濟學》是個垃圾。我們珍惜你如此思考的權利。

——SDL & SJD (二○○五年四月二十六)

《蘋果橘子經濟學》圓桌

有關《蘋果橘子經濟學》一書的文章已經非常的多,但就深度來說,要以彎木部落格 (http://crookedtimber.org/2005/05/23/steven-levitt-seminar-introduction /)上所收集的文章最佳。在那裡你可以找到五篇來自不同領域學者對《蘋果橘子經濟學》的討論,還有我對這些文章的回應。

我也把我的那些回應貼在這邊,這些貼文,就算你沒讀過原來的文章,基本上也不會毫無頭緒。
我 們先從書名開始。《蘋果橘子經濟學》﹝編按:原文書名Freakonomics,直譯為「怪胎經濟學」或「搞怪經濟學」﹞。我們對於這本書要取什麼名字有 過沒完沒了的爭辯。從命名的角度看,這本書難就難在沒有一個主題。我們想過提問式的書名(「相撲選手和小學老師有何共通點?」)、一些不那麼聳動的書名 (「打破沙鍋問到底」、「未必如此」)、和一些怪書名(「E眼光」,E代表經濟學Economics)。

但是最後《蘋果橘子經濟學》成了 不二之選,理由就在於我自己對名字的研究和別人的研究結果大相逕庭之處。我們姑且假設我的研究是對的,而且在應徵工作的履歷表上,名字也的確很重要,但名 字對長期的終身成就卻不是如此。這表示名字在第一印象時很重要,但當我們慢慢熟識之後,很快就被掃到一邊涼快。「歐普拉(Oprah)這名字很可笑,我當 然不看她的節目。」或是「披頭四(The Beatles)……樂團取這個名字真是遜斃了,才不會有人買他們的唱片。」你上次有這種想法是什麼時候?

在 為一本書命名時,你需要某種譁眾取寵以突破數千本書的層層重圍,《蘋果橘子經濟學》在你第一次聽到時會感到震驚,但到了第二十次,就和歐普拉一樣,你就習 慣了。我猜,彎木部落格的評論者在寫完他們的文章時,他們對這個書名的厭惡已經軟化了。而且一年之後,他們甚至可能忘了他們曾經痛恨過這個書名。至少我們 的出版社就是這樣,他們一開始是駁回我們這個名字,一直到出版前一刻才同意,現在卻告訴我們,第二本書一定要和他們簽,因為我們的書,他們比誰都會賣。如 果有第二本書的話,我們已經有一個讓人厭惡到不得不去關愛的書名。

那麼,這本書沒有一個連貫的主題怎麼說呢?根據大家對這本書的反應,我 的直覺是,根本沒人在意一本書是否有個一貫的主題,甚至沒人要求要有一貫的主題。每個人都害怕沒一貫的主題,只因幾乎所有的書都有。(就這點來看,我認為 在書裡設定一個連貫的主題,就好像競選經費一樣:所有的候選人都覺得不得不花大錢,因為他們害怕如果冒險不去花大錢,就會得到慘敗的下場。)但當我讀葛拉 威爾(Malcolm Gladwell)令人激賞的書時,我不在乎是否有個主題,我就是喜歡他的故事。他的書登上銷售冠軍,是因為他有真正的好品味,而且他是說故事的一流好 手。對我來說,對其他人也一樣,連貫的主題,有時候會妨礙他的故事鋪陳,而他的故事卻有獨特的趣味。同理,短篇小說集也沒有連貫的主題。我當然也不會因此 就覺得被騙了。或許,我或杜伯納所做的事,最有價值的部分就是去打頭陣,讓一些有不錯故事,卻缺乏一貫主題的書,不用再那麼擔心。

彎木部 落格上所有的評論都花了一些時間在討論我的書是屬於經濟學和社會科學裡的哪個部分。如果我可以許三個願,或許,其中一個就是我成為真正的跨領域社會科學 家,用資料來瞭解人類行為,不只是經濟學,還有社會學、政治科學、和心理學,都被拿來應用並開創新境。不過,我們先別好高鶩遠吧。我連精通自己領域裡的工 具都有困難了。如果你問我的學生,我是否懂微積分,他們會說,「不怎麼行」。對這個事實我不會引以為榮,但我是個實事求是的人。如果你問貝克(Gary Becker)和梅菲(Kevin Murphy)等真正偉大的經濟學家,我在芝加哥價格理論上的運用,正確性如何,他們會說我做了不少的改良,因為他們宅心仁厚。憑良心說,我唯一真正善長 的是提出讓大家覺得有趣的問題,並想出辦法來處理資料,以回答這些問題。我甚至永遠都不會是個合格的社會學家、政治科學家、或心理學家。不過沒關係。我認 為許多經濟學家的問題在於誤以為自己能夠樣樣都精通。

幾年前,我年休時到史丹佛的行為科學尖端研究中心(Center for Advanced Study of Behavior Sciences),對其他的研究人員演講我的研究。當時有些聽眾很生氣,問我說,從我所做的研究來看,憑什麼自稱是個經濟學家。他們說我其實是個社會學 家。你只要看看在場社會學家的驚恐表情,就知道我也不是社會學家。但從自認所知有限的態度開始,我有足夠開放的心胸,和人種誌學者(凡卡德希)、計量經濟 學家(波特〔Jack Porter〕)、政治科學家(葛若斯克洛斯〔Tim Groseclose〕)、以及現在和新聞記者(杜伯納)共同寫作。也許,我除了讓有些人將來在出版一本沒有主題的書時可以安心之外,還讓來自所有社會科 學領域的學者,在採用我這種「無領域」(和跨領域相反)路線時,變得更為容易。

接下來,還有誘因的問題。就像「效用極大化」可以被轉化成 循環論證,批評者指出,我們在「誘因」一詞的使用上,也有同樣的傾向。把誘因的範圍擴大,一如我們在《蘋果橘子經濟學》裡的做法,那麼,被囊括進來的,就 不只財務上,還有社會和道德上的誘因,而這些也都被我們納進來了。但我依然認為別無選擇。若焦點只放在財務誘因,顯然會被誤導。另一方面,對我來說——我 想這正是我終究還是個經濟學者的原因——我就是沒辦法拋棄這個想法:人是主動的決策者,以相當複雜的方式,企圖得到他們所要的事物。誘因才是我研究的一貫 主題(即使在誘因沒有明顯出現的案例中也一樣,如墮胎-犯罪的東西),這是我最真實的感受,每當我試著去回答一個問題時,我會設身處地,把自己想成問題中 的角色,並問自己,「如果我處在這種狀況,我會怎麼做?」我這種人總是會想辦法來打破體制,或是避免被騙,因此,我假設被我研究的人也有同樣的想法。於 是,當我在思考墮胎合法化時,我覺得墮胎聽起來就好像一個非常病態的保單,防範不想要的懷孕。當我看到一名相撲選手在一場賽事中打勝仗所贏得的利益超過對 手吃敗仗所損失的利益時,我認為他們會有私下協議。當我想到房地產仲介時,我總是偏執地認為他們想要佔我的便宜。
我第一個承認,如果所有的經濟學家都像我一樣,那麼這門學問可能就完蛋了。但其他的經濟學家才不管這點,在某種程度上還是很喜歡我,這件事告訴我,惡搞的經濟學家,在這門學問裡仍然有許多的空間。

——SDL(二○○五年五月二十三日)

「雞肉餿掉了為什麼還要花36.09美元買單?」
前不久,一個老朋友來城裡找我,我們約在上西區(Upper West Side)吃午餐。崔兒比(Trilby)點了一個布瑞起士(brie)漢堡,不加麵包;我點烤半雞附馬鈴薯泥。菜等很久才送來,但我們忙著敘舊,有許多話要談,因此並不在意。

我那道雞肉上來時,看起來不太好,但我還是吃了一口。那雞肉餿得很嚴重,我只好吐到紙巾裡頭。嘴裡塞進一口腐敗的雞肉真是惡心極了。我叫服務生過來,她做了一個應景的驚恐表情,然後把食物端走。
經理出現了。她比服務生的年紀大,長長的黑髮,操法國口音。她道歉,說廚師正在檢查那盤菜,看看是不是香草或奶油出問題。

「我想不是吧。」我對她說:「我想是你們的雞肉餿掉了。我也煮過不少的雞肉,知道雞肉餿掉是什麼味道。」崔兒比附和:你坐在對面,也許在餐廳對面就可以聞得到。

這位經理不願承認。她說,雞肉是今天早上才送來的。我覺得根本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事,就好像是說:某某人今天不可能犯案殺人,因為他昨天沒殺人。

經 理走了,過五分鐘又回來。「你說對了!」她說:「雞肉壞了。」她說廚師已經檢查過這道雞肉,發現壞了,便把它丟掉。勝利!不過,是誰的勝利呢?經理再度道 歉,問我要不要來個免費點心或飲料。「喔,」我說:「先讓我找找看你們的菜單上有哪些菜在那道雞肉之後吃不會覺得惡心吧。」我點了一道胡蘿蔔橘子薑湯,一 些炸薯條,和嫩煎菠菜。

然後崔兒比和我繼續吃,相當滿意,雖然餿雞肉的味道還留在我的嘴裡;事實上,那個味道一直留到現在,揮之不去。在 我們點餐之前,崔兒比就喝了一杯酒,用餐時又喝了另外一杯:蘇維農白酒(sauvignon blanc)。我喝水。服務生來清理桌子時,再度問我們要不要免費的點心。咖啡就可以了,我們說。

和崔兒比聊天時,我提到不久之前我訪問 了泰勒(Richard Thaler),他是行為經濟學的教父,這是一門相當新的研究領域,解釋金錢心理學為什麼會如此複雜。我提到行為學派的「定錨」(anchoring)觀 念——這個觀念,二手車銷售員特別清楚:先開出一個超出售價100%的價格,以確保成交時讓你覺得賺了,譬如說,50%。

話題轉到如果我 們的帳單來了要說些什麼。看起來有二個不錯的選擇:「我們不要免費點心,謝了,但考慮雞肉這件事,我們希望整餐都免費。」那會在0%的帳單上建立一個定 錨。另外一個選擇:「我們不要免費點心,謝了,但考慮雞肉這件事,請你問一下經理,你們能給多少折讓。」這會在100%的帳單上建立一個定錨。

這時服務生把帳單拿過來了。是31.09美元。或許是因為不好意思,或是倉促,或是——最有可能的——不想讓自己看起來很賤(反正扯到錢的事,我就不行了),我脫口說出第二選項:請問問看經理「你們能給多少折讓。」

服務生微笑回答說,我們已經得到二杯免費的酒了。這個補償太少了,我尤其有這種感覺,因為酒是崔兒比喝的,而我身上還散發著雞肉餿掉的味道。不過這名服務生,仍然帶著微笑,正式把帳單收走,去找經理。經理火速趕過來,也是帶著微笑。

「因為發生了雞肉的事,」我說:「我想知道你們能給多少折讓。」
「我們沒跟您收酒的錢。」她以大慈大悲的口吻說道,好像一名外科醫師,以為要幫我的兩顆腎都拿掉,但發現只要拿掉一顆就行了。
「這就是你們所能給我的最大折讓嗎?」我說(還是沒辦法定錨在0%上)。
她 認真地看著我,還是很客氣。她心裡頭正在盤算,打算在財務上和心理上小賭一把,這種賭注我們每個人每天都要做。她打算賭我不是那種會鬧事的人。畢竟,我在 討價還價中,一直都很客氣,沒有拉高嗓門,也沒有大叫「好惡心」或「餿掉了」。她索性認為我這個行為會保持下去。她賭我不會把我的椅子往後一甩,大聲怒 吼,而且我不會站在餐廳外面告訴進門的客人說,我把雞肉吐出來了,因為整塊都是餿的,廚師一定也聞得出來,但他認為可以處理,要不然就是他們沒有聞出來, 食物已經擺了很久,讓他們久而不聞其臭,誰知道還有哪些東西出問題——湯匙、一小片姆指、一團消毒棉花——可能就出現在下一道菜裡頭。於是她賭了,說: 「是的。」這個「是」,就是她準備給我的最大折讓。「好吧。」我說,而她也就走開了。我留了五美元的小費——處罰可憐的服務生,這說不過去吧?——走出餐 廳,送崔兒比上計程車。這位經理賭我不會鬧事,她對了。

一直對到現在為止。
這家餐廳,如果你想知道的話,叫做法式燒烤(French Roast),位於曼哈頓八十五街和百老匯大道交口的東北角。
我上次去看,菜單上還有烤雞。祝你用餐愉快。

——SJD(二○○五年五月八日)

「我差點被送進關塔那摩(Guantanamo)監獄」
我昨天到西棕櫚灘(West Palm Beach)機場,想要回芝加哥,只見我的班機在起飛時間看板上顯示「延誤」。他們甚至連假裝沒多久就要起飛都懶得做。稍經打探,我發現另一家航空公司有另一個班次可以載我回家,於是便買了單程機票往機場的安檢區走去。

當然,在最後一秒鐘買單程機票觸動了美國運輸安全局(TSA)的警鈴。於是我從隊伍中被拉出來搜查。先是全身搜查。然後搜行李。

我 沒想到最近的研究竟然讓我惹上麻煩。最近我一直在思考恐怖主義的事。我的隨身行李中有九一一恐怖行動的詳細資料,裡頭全是恐怖分子的照片和出身背景資料。 還有好幾頁我隨手寫的恐怖分子動機、潛在目標等東西。檢查員從我袋子裡首先拿出來的就是這些東西。先前的歡樂氣氛頓時轉為黑暗。四名安全局人員突然把我圍 住。看起來他們不太相信我的解釋。當主管走過來時,其中一位安檢人員說:「他說他是研究恐怖主義的經濟學家。」

他們繼續搜,把我兩個包包裡的東西全都搜出來。自從我上次清理包包之後,就一直沒動過,比我更新網頁還懶。我的書包有十二個袋子,全都塞滿了垃圾。

「這是什麼東西?」檢查員問道。
「那是怪獸電力公司的護唇膏和鑰匙鏈。」我答道。

就 這樣搞了三十分鐘。除了護唇膏之外,他特別感興趣的是我的護照(幸好那真的是我的護照)、PowerPoint簡報、散落在包包裂縫裡的藥丸(經過多年風 霜,上面鋪滿了鉛筆心和帆布鬚鬚)、和一本破舊的書(《當好人遇上壞事》〔When Bad Things Happen to Good People〕)。

他最後終於滿意我不是臥底的,讓我登上開往芝加哥的飛機。感謝上帝,我把最近寫部落格常用到的那本恐怖份子手冊留在家裡,要不然我當時就會被直接送到古巴去了。

——SDL(二○○五年七月十四日)

如果你看到這裡了,或許你會想購買此書

請到以下連結

蘋果橘子經濟學【擴充.修訂紀念版】

Posted via email from George's posterous

2010年1月16日 星期六

黎智英╱五十九歲的覺悟

我認為,只要做事夠拚命,成功是不難的。事業有成雖然不難,然而想在做事拚命與做人得宜之間拿捏平衡卻是非常困難的。倘若成功的代價是犧牲家庭溫暖、夫妻感情和兒女親情,你還會拚搏嗎?

有些人為了追求成功,不顧一切的拚命工作,忽略了家庭和兒女,把這視為理所當然。心無旁騖地專注投入工作是對的,可是不少人卻往往將家庭視為公司的一部分,跟老婆分工合作,她管內我管外。總之給夠家用,便履行了做丈夫的責任;若能為家人提供好的生活條件,便是個好丈夫。

這些為了工作將親子關係視為上司與下屬一般的人,只會對子女下命令,不會溝通;親子之間,在物質的賞罰之外,完全沒有精神的鼓勵和情感的撫慰。夫妻感情、 兒女親情通通變成了利益交換、市場買賣,這又還成個家嗎?事業成功並非生命的一切,可是不少人為了事業的成功卻付出了一切。

如今市場全球化,給世界帶來了空前的物質繁榮,讓億萬窮人翻身,但也加劇了競爭。今日再也沒有一個安穩、平靜的工作環境,也沒有什麼中庸之道。只有 fast track和slow track之別,只有在fast track上的人才有較好的薪酬待遇、較多的機會。可是要走上fast track,卻往往要作出很大的犧牲。

《財星》雜誌(FORTUNE)曾有則關於多明尼克•歐爾(Dominic Orr)先生的封面故事。歐爾先生是在香港長大的澳門人,他在矽谷大有來頭,事業非常成功。可能是從歐爾先生身上我彷彿看見了自己從前的影子,也可能是家 庭對我來說真是太重要了,因此歐爾先生為了工作一步一步地毀掉婚姻、家庭的過程,令我觸目驚心,感同身受。

歐爾先生是個工作狂。他一天只睡四個小時,工作十八至二十個小時。有時回家早了,也只顧著回覆電郵,用電話談業務或者招募新人。工作讓他神情緊繃,脾氣變壞。他不跟家人交談,碰面也不多望一眼。跟家人只有爭吵衝突,覺得他們是工作的絆腳石,對他們大聲吆喝。

就算是星期六或星期日從外地洽公回來,一下飛機,他也直奔公司開會,不回家與家人團聚。一般人有了孩子,通常都會稍為放慢腳步,陪陪孩子,享受一下家庭生 活。歐爾先生的眼中則還是只有工作。當他在惠普電腦公司(Hewlett-Packard)工作時,女兒在香港出生。太太分娩後的第二天,他便丟下初生的 嬰兒,和身體、心靈同樣脆弱、極需丈夫陪伴愛惜的老婆,飛往加州與公司總裁見面(時至今日,提起這件事,他的前妻依然非常怨忿)。

翌年,他母親去世,第二天他便飛到外地參加營業會議;為了等他,他母親的葬禮要延遲三天。當時他完全不覺得這些做法有什麼不妥,男人就是要以事業為重嘛。

歐爾先生的祖父和父親都是做生意的,自小便習慣了祖父和父親整天在外工作,家裡只有女人和傭人。這種男主外、女主內的倫理價值觀長大下的他,認為男人結 婚、有孩子,丟下家庭專注於工作是天經地義的事。後來,他父親罹患癌症去世,家道隨而中落,意識上(或潛意識上)他想重振家聲。因此對他來說,拚命工作不 僅是為了事業有成,更是他的天職了。

歐爾先生的事業無疑有成。離開惠普後,他擔任過幾間新創的高科技公司總裁,賣了公司給加拿大的北方通訊,更讓他賺了好幾億美元。事業和財富都有了,家庭卻 破碎不堪。為了兒子的學業成績和電話費用,父子倆大吵一架,完全沒有溝通。女兒看到父親和哥哥爭吵便躲起來,不敢跟父親見面。太太和他貌已不合,神則更 遠。直到她知道他有了外遇,關係更加一發不可收拾。

有一晚,他罕見地回家吃飯,碰巧兒子跟女友鬧分手,在電話上糾纏不下,一家人都等著兒子開飯,他怒不可抑,大聲叱責兒子,威脅要拿走他的電腦。深受與女友分手折磨之苦,再受到一向冷漠的父親叱喝和威脅,兒子又怎能不怒火中燒?當下他立刻想報復,想要毀滅他心愛的東西。

於是,晚上趁家人都熟睡了,兒子拿起壁爐上的火鉗和滑板走進車庫,用火鉗砸打父親的愛車日產Infiniti,連門柄也打掉了。再拿起滑板,用鋼輪對準車的每一塊鐵板,用力撞擊,非得造成最嚴重的損壞不可。

第二天,天未亮歐爾先生便開車趕赴一個早餐約會。他全神貫注在工作上,絲毫沒覺察車身的損壞。一個小時之後,早餐會結束,他才見到愛車千瘡百孔。那一刻他 驚愕得暈眩,眼前看見的不是千瘡百孔的坐駕,而是千瘡百孔的家。他覺悟到,為了事業,他在fast track上失控了開overdrive,全神貫注往工作中去,心甘情願地犧牲了家庭。眼前這輛破車是這個選擇的後果,他知道要彌補全家人。

可是,覺悟來得太遲了。那時太太已決定離開他,搬出去的時候,她狠下心將一雙兒女留下,因為她知道,帶走一對子女,他們將從此失去父親;不帶走子女,那麼 他們還偶然有機會見到父親。她寧願住得近一點,每天下午回來照顧兒女,給他們煮晚餐,然後帶著滿臉淚水開車離開。家是破碎了,大家仍拚命地維繫親情。

人之初性本善。覺悟了的歐爾先生決定走出只有工作、沒有生活、暗無天日的窄巷,尋找人生的光芒。他辭掉了工作,學習園藝和廚藝,煮飯給兒女吃,開始學習照顧家庭。兒子學業出了問題,他跟兒子一起到日本學習日文三個月。他說這段日子是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

歐爾先生一直要做個完美的人。不過,他心目中的好僅是做個好上司、好同事。見到破車的當下他才明瞭,一切是從家庭的溫暖開始,只有在家人愛的烘焙下,才會 對別人有憐憫之心,才會有愛。當不成妻子的好丈夫,又豈會在公司當個好同事?當不成兒女的好父親,又豈會是下屬的好上司?愛心是從家裡培養出來的。

歐爾先生後來返回工作。他還是像過去一樣的拚命,但心裡多了家庭和兒女,這種牽掛令他在百忙之中還跟兒女維持親密的關係。牽掛之情自然使他非擠出時間來關心兒女,分享兒女的快樂和痛苦。這點關心讓他在繁忙的工作和家庭中找到了一個平衡點。

不少人把「工作之餘要負起社會責任」掛在嘴邊,卻沒有多少人會說在工作之餘,要關心、愛護妻子和兒女,負起對家庭的責任。家庭尚未照顧好,便想慷慨、偉大無私到要拯救整個社會,這樣的人是不是太無情和虛偽了嗎?

家庭破碎,卻攬著事業成功的光環而自豪,這樣的成就不是太空虛了嗎?我們努力工作,為的不外乎生活快樂。沒有家庭溫暖、夫婦感情和兒女親情,這樣的人又會快樂嗎?真正成功的人,都能在家庭和事業之間取到一個美好的平衡點。

PS:收筆之際,我剛好五十九歲。Alleluia!

文章來源:《創新求存》,商周出版

曾喬治的銷售咖啡因: http://www.no1salesonline.com/
曾喬治 這人很愛吃:http://georgemouth.blogspot.com/

BOOKS 喜歡閱讀的朋友分享書籍資訊的好地方: http://readingdream.blogspot.com/

Posted via email from George's posterous

2010年1月14日 星期四

車子在高速公路拋錨,找中油,免費

車子在高速公路拋錨,找中油-免費。
> 在一年之初,送您一份還算實用的禮物! 車子在高速公路拋錨,找中油免費。
> 這是中國石油的美意,又怕搶了拖吊業者滴飯碗..所以沒公佈..很少人知道的。
> 留一份資料在車上吧 !! 另外電腦也備份起來喔 !!
> >
> > 高速公路加油站免費拖車服務處如下 :
> > 
> > >基隆石門水庫.................02-4516710
> > >南崁交流道.....................03-3362128
> > >湖口服務區南下站........03-6981164
> > >頭份交流道.....................03-6663242
> > >苗栗交流道.....................03-7227843
> > >泰安服務區南下站........04-5560670
> > >泰安服務區北上站........04-5563034
> > >豐原交流道.....................04-5228204
> > >員林交流道.....................04-8853060
> > >斗南交流道.....................05-5974283
> > >嘉義交流道.....................05-2370586
> >
> > 
> > >新營服務區南下站........06-6320841
> > >新營服務區北上站........06-6320840
> > >永康交流道.....................06-2531992
> > >楠梓交流道.....................07-3515029

Posted via email from George's posterous

冬天到了,我想你需要一個睡袋

(Embedded image moved to file: pic21214.jpg)

今年5月在日本推出的埃及豔后木乃伊睡袋,台灣怎麼沒人進口啊(恨)

 

12月到了,一年又要過去了,這也表示,

距離地球滅亡的2012年,又更近了一步啊啊啊。

這個埃及豔后木乃伊睡袋聽說在日本賣到沒貨!而且連V6的岡田准一都在節目上試躺

過。喔喔,好想買他試躺過的那套喔。(圖片來自網路)

(Embedded image moved to file: pic27536.jpg)

 

 

 

看這栩栩如生的遺容,啊,是尊容,似乎躺進去睡,就會瞬間化身印和闐,感覺睡著

如得永生,好棒啊。(圖片來自網路)

(Embedded image moved to file: pic31987.jpg)

 

 

方便摺疊的設計,應該也很適合帶去埃及金字塔旅遊時當場打開來使用。

(Embedded image moved to file: pic18663.jpg)

 

 

喔喔,這是電影「明天過後」出現的四肢具全睡袋嗎(驚喜)。沒想到市面上真的買的

到耶。

(Embedded image moved to file: pic18873.jpg)

 

 

看,穿著睡袋趴趴走的感覺,就像在公園裡閒躺般的舒適。。(圖片來自網路)

(Embedded image moved to file: pic05535.jpg)

 

 

穿情人裝睡袋出去約會,感覺隨時隨地都可以野合耶~~啊,我是說野餐、野餐啊。

(Embedded image moved to file: pic30967.jpg)

 

 

這個鋁箔紙睡袋好像也不錯,只是很怕睡一睡起來後,全身都很熟,比牛排還熟啊。

 

(Embedded image moved to file: pic20039.jpg)

(圖片來自網路)

 

 

在野外遇到熊時,就能立刻起身逃亡的行走式睡袋。

(Embedded image moved to file: pic22754.jpg)

(圖片來自網路)

 

 

 

但是睡袋界很進步!它們後來研發出直接把睡袋變成熊的外型,就能掩熊耳目

了!(讚嘆)

(Embedded image moved to file: pic19831.jpg)

(圖片來自網路)

 

如果太可愛的女生躲在熊睡袋裡睡,不曉得熊會不會熊熊跑過來,然後做出一

......你知道的,就是慾火熊熊燃燒的事嘛~(害羞的邊推肩膀邊說~

(Embedded image moved to file: pic24268.jpg)

 

 

 

 

逃難時可以揹小孩,夜晚就攤開來睡覺的背袋睡袋兩用袋,好像也挺實用的。

(Embedded image moved to file: pic12110.jpg)

 

 

 

 

這睡袋感覺是很時尚啦......,只是我好怕晚上在裡面睡覺時,鋼鐵魔人會把我當成

垃圾拿去回收(= =

(Embedded image moved to file: pic27757.jpg)

(圖片來自網路)

 

 

還有附呼吸孔耶,二氧化碳量多之日也不怕嚕~

(Embedded image moved to file: pic13117.jpg)

(圖片來自網路)

沒想到睡袋的世界好深奧,各種選擇還真多。我想以後2012年逃難時,就可以看到路

邊有幾十個埃及豔后木乃伊躺在那睡覺了,喔喔,苦中作樂的人生,金促咪呢。

Posted via email from George's posterous

2010年1月13日 星期三

一個人與一群人,勇敢

林文玲
《經理人月刊》《數位時代》總編輯長。因為擔任財經記者啟發對組織行為的高度興趣。先後曾任電腦家庭出版集團總經理、遠見雜誌群總經理。


Dear Wennie,
我真的已經困擾到一個極限。我只想帶好我的Team,做些對公司有利的事,但是其他部門主管總會散布錯誤揣測、扯我後腿。我試著用大家可以接受的方式工作,但很痛苦。該怎麼辦?
 Mandy


Dear Mandy,
收到妳的信,剛好是我參加TEDx Taipei,聆聽一天精彩創意分享的周末晚上。友達副董事長陳炫彬和執行副總彭雙浪也在台下聽這群年輕人如何突破創新,真是充實快樂的一天。


我想分享的第一件事是:當你在組織裡感覺悶住了,與其不斷在內部尋找問題,不如出去遇見世界的能量。它不一定會讓你回到組織後力大無窮,但一定會給你多一些繼續堅持的勇敢。


說到勇敢,我想先問一個問題:工作生涯中,你做過最勇敢的事是什麼?


答應老闆完成不可能達成的業績,需要勇氣;帶領一個士氣潰散的隊伍,面對低迷的產業景氣,需要勇氣;提醒志得意滿的老闆,我們即將遭遇極大挑戰,需要勇氣;當老闆對你部屬狂吼咆哮時,承認這個「一無是處」的案子其實是你一起參與的,也需要勇氣。


勇敢真的很重要,幾乎每一位世界級的領導人都留下關於「勇敢」睿智的名言,google一下,你立刻就可以得到他們的「加持」。


但是,身為經理人,你需要的不只是你自己勇敢,你更需要一群有勇氣的夥伴。他們和你一樣,勇於承諾、勇於承擔、勇於真誠、勇於突破,勇於給同事喝采。


但,如何才能擁有一群勇敢的夥伴?


人資部門可以給你專業上的幫助,幫你篩選出較具責任感的新人;購買《經理人月刊》研習〈當責〉專題也會有幫助。但在這些條件之前,有3件最重要的事,Mandy,身為經理人,妳責無旁貸。


第一,你們要一起去到哪裡?處在迷惑當中,再勇敢也只會團團轉。


第二,你怎麼回應他們的勇氣?特別是當他鼓足勇氣帶來壞消息時。


第三,你有「相信」(管理書上說的「核心價值觀」)嗎?如果帶頭的人沒有相信,你們就不會有共同的相信。


共同的願景、共同的價值觀,面對真實的組織文化,我們最終會打造一個勇敢的團隊。然後,我們會一起看清前方的路,彼此打氣往前走。


請容我再問這個問題:Dear Mandy,妳希望自己為什麼勇敢?
Wennie

P.S. TED大會2009年以城市為名,用在地的故事,在全球30多個城市所舉辦的活動,台北是其中之一。

Posted via email from George's posterous

2010年1月6日 星期三

《一天就徹底捨棄的成功》

成功は一日で捨て去れ
柳井正
1949年生,早稻田大學經濟系畢業,優衣庫(UNIQLO)會長兼社長。2009年獲《富比士》(Forbes)雜誌選為「日本首富」,並連續兩年被日本企業界經營者投票選為「日本最佳社長」。著有《一勝九敗》。
出版社:新潮社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


在經濟一片不景氣中,2009年度「日本最佳社長」由服飾連鎖店優衣庫(UNIQLO)會長暨社長柳井正蟬聯,連續兩年贏得此一榮譽。2009年稍早,在《富比士》(Forbes)雜誌公布的日本富豪排行榜中,柳井正更擊敗眾多大企業老闆、網路新貴,躍居「日本首富」。


在最新著作《一天就徹底捨棄的成功》中,柳井正提到,許多人都以為優衣庫的成功,必定有公式可尋、有一套可用邏輯或理性加以分析的戰術或策略。


其實在他看來,優衣庫的成功關鍵在於落實「現場主義」,透過密集的對話交流,與店長或店員分享討論彼此對於顧客的第一手觀察。這個做法類似於「師徒制」,藉由主管與工作者的溝通與互動,不斷發掘與傳承工作上的「隱性知識」(tacit knowledge)。


用第一線的感性,強化邏輯的數字管理


柳井正指出,許多零售業者平日並不注重商品開發,只要一看到競爭對手開發出暢銷商品,就要求部屬依樣畫葫蘆,不但無法累積知識與經驗,也無法獲得成功。


「經常觀察顧客的反應,是商人的義務。」對柳井來說,將平日的觀察所得歸納為資料,充其量只是做到了「理性的數字化」,更重要的則是「感性的親身體驗」, 也就是親自到顧客購買商品的現場觀察,如此邏輯與感性並重,才能協助判斷。畢竟員工是「有感情的人類」,而非「冷冰冰的機器」。


他舉例說明,留意到「一直賣得很好的商品,業績突然略微滑落」,只是做到了以數字研判現況,這時不妨再加入感性或直覺,進一步研判該商品有無可能在半年後陷於滯銷?


柳井正十分強調這種直覺判斷的能力,認為如果凡事都以數字做為判斷的依據,很可能會忽略現場的資訊,造成誤判。「唯有兼顧邏輯的數字管理與第一線的感性,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他在書中提及。


「應用邏輯思考或分析就能做出最好決策」的說法,被柳井正視之為空泛的理論;而世上如果真有所謂的「成功方程式」,在他看來也只是對於過去現象的整理歸納,無法因應瞬息萬變的現況。


因此,真正的成功,有賴於結合「感性」與「邏輯思考」,在日常工作中持續地尋求突破,一點一滴累積而成。


隨時懷抱危機感,別被成功沖昏頭


1994年,優衣庫所屬的迅銷集團(Fast Retailing)股票上櫃;1998年,優衣庫推出的平價羊毛衫(fleece,售價1900日圓)造成熱賣。


柳井回憶,商品的熱銷,使得公司已落入失敗陷阱卻毫不自覺,甚至產生了「不論做什麼都能成功」的錯覺。因此,待羊毛衫熱潮過後,優衣庫即陷入低迷,有一段期間不論做什麼,最後都以失敗收場。


正因為有過此種切身之痛,眼看對於日本許多年輕經營者,在事業經營上獲得小成功之後,就自以為什麼都做得到,開始大規模增資或發行股票上櫃上市,柳井將稱此為「名為『成功』的失敗」:亦即從自認成功的那一剎那起,成功便已開始腐化。


他進一步闡釋,企業即使仍處在規模很小的階段,也要以一流企業的角度思考,時時不忘檢討與反省:失敗時反省「為什麼失敗」「如何改進」,成功時也要反省「為什麼成功」,如此才能讓自己隨時不滿於現狀,懷抱著「正常的危機感」,不被自以為的成功沖昏頭。


柳井指出,事情進行順利並不代表成功,沉醉在過去的小成功更不是成功,唯有從自以為成功的那一刻起完全捨棄成功,勇於面對瞬息萬變的環境,不模仿別人的成功經驗,不安於現狀,才能有機會迎向真正的成功。

曾喬治的銷售咖啡因: http://www.no1salesonline.com/
曾喬治 這人很愛吃:http://georgemouth.blogspot.com/

BOOKS 喜歡閱讀的朋友分享書籍資訊的好地方: http://readingdream.blogspot.com/


 




Posted via email from George's posterous

2010年1月5日 星期二

挪威

Download now or preview on posterous
挪威.pps (4589 KB)

曾喬治的銷售咖啡因: http://www.no1salesonline.com/
曾喬治 這人很愛吃:http://georgemouth.blogspot.com/

BOOKS 喜歡閱讀的朋友分享書籍資訊的好地方: http://readingdream.blogspot.com/


 



Posted via email from George's posterous

2010年1月3日 星期日

(書摘) 中國大趨勢-八大支柱撐起經濟強權


(美)約翰·奈斯比特 (德)多麗絲·奈斯比特 著

 《大趨勢》作者中國論大趨勢

    約翰·奈斯比特是一位享譽世界的未來學家,帶著他敏銳的洞察力和堪稱神奇的“內容跟蹤分析法”創作了《中國大趨勢》。2009年,他將歷經三年的這部著作呈現給了中國讀者。

    27年前,約翰·奈斯比特因《大趨勢》聞名于世,目前已成為社會中堅的很多人都還 記得,《大趨勢》這本書當年是如何風靡世界,並席卷了中國。現任國務院新聞辦三局副局長的吳偉女士回憶道:上世紀80年代初,當時就讀于中國社會科學研究 生院的她,同中國的學子們一樣,對《大趨勢》趨之若鶩。

    80歲的約翰·奈斯比特看上去比實際年齡小得多,背微駝,但思維敏捷,身上透 著股神秘的力量,他似乎擁有一個可以洞悉未來的水晶球。他在《大趨勢》中預言了十個大趨勢,大部分已成為現實,其中“網絡社會”和“全球化”兩大趨勢已成 為當今社會的主流。今天,約翰·奈斯比特的《中國大趨勢》,向我們揭示了他從神奇的水晶球所看到的中國的未來,由不得你不對中國的前景充滿信心。

    促成《中國大趨勢》的兩個關鍵人物

    促使約翰·奈斯比特下決心創作《中國大趨勢》的兩位人物,一位是前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一位是中國商人王巍。

    1996年,國家主席江澤民在北京中南海與約翰·奈斯比特進行了私人會談,在談到臺灣問題時,約翰·奈斯比特說:“江主席,臺灣是個小故事,但它講的很好。大陸有個大故事可講,可惜講得很糟。”

    江主席沉思了一下說:“你為什麼不來講這個故事呢?”

    由于種種原因約翰·奈斯比特並沒有做好準備。

    10年後,他與中國商人王巍展開了一次對中國及其未來的熱烈討論,最後王巍向其建 議:“關于中國的歷史、中國的崛起以及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前景的書籍簡直是不計其數。但是我們真正需要的是您在《大趨勢》一書中所做的那種分析。您為什 麼不探討一下這個問題,寫一本關于中國大趨勢的書呢?”

    這一次約翰·奈斯比特做好了準備,為創作《中國大趨勢》他在天津成立了奈斯比 特中國研究院,並精選出28名大學生為其搜集整理大量關于中國基層的消息。他拋開西方人的視角和態度,不帶任何成見,對中國發生的每一件事情都感興趣,很 多中國人都熟視無睹的事情,對這個老外卻很新鮮。

    構成《中國大趨勢》的核心是八大支柱,即“解放思想、縱向民主、規劃‘森林’,讓‘樹木’自由生長、摸著石頭過河、藝術與學術的萌動、融入世界、自由公平、從奧運金牌到諾貝爾獎。”這八大支柱正是支撐中國新的社會經濟體制的基礎。

    中國模式正挑戰西方治理方式

    源于美國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使人們不得不反思西方特別是美國宣稱的西方民主是否 是最好的執政方式。著名作家《世界又熱又平又擠》作者托馬斯·弗�德曼在其論述美國在面對綠色革命時透露出的無奈:“美國的民主制度反而成為了一種障 礙。”他甚至感慨“做一天中國真好”。美國投資大師羅傑斯在接受日本《呼聲》採訪時也表示,現在的中國越來越像資本主義,而美國反而變得越來越社會主義。

    那麼,中國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政治模式?約翰·奈斯比特在中國的所見所聞,使他開始懷疑西方現代民主是否是惟一可接受的民主形式。進而認同中國所展示的與西方不同的、誘人的發展模式。並預言,假以時日,它很有可能成為對西方民主治理方式的一種真正挑戰。

    約翰·奈斯比特認為,中國政府自上而下的指令與中國人民自下而上的參與正在形成一 種新的政治模式,稱之為“縱向民主”。支撐中國新社會長治久安最重要、最微妙也是最關鍵的支柱就是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力量的平衡。這是中國穩定的關鍵,也 是理解中國獨特的政治理念的關鍵。

    作者進一步分析,如果中國建立的是西方式的橫向民主體係,那麼大量精力會被浪 費在競選的爭鬥之中,大批候選人會提出無數個解決中國問題的方案。在中國,這種情況很容易導致混亂,這是珍視和諧與秩序的中國人所不願意看到的。因此,中 國沒有以民主改革的名義使自己陷入政黨爭鬥的分裂局面,而是在一黨執政體制內進行了調整。通過傾聽自下而上的聲音並且保持高層的決策權,中國以這樣的政治 體制才能走出貧窮,實現現代化是最好的選擇。

    中美兩國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全球一體化的今天,中美兩國比任何時候的關係都緊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約翰·奈斯比特預言:“兩大強國將不再是敵人,而是在經濟相互依存的世界中的合作夥伴,這在歷史上尚屬首次。”

    他認為,20世紀下半葉的世界舞臺主角是美國和蘇聯,它們所扮演的是對手的角色。蘇聯分崩離析後,中國則是美國唯一的潛在挑戰者。

    他在《中國大趨勢》書中分析到:美國是一個GDP高達14萬億美元的經濟大國。而 日本、中國和德國的GDP都在4萬億至5萬億之間。中國剛剛超越德國,GDP上升到第三位,它很可能很快超越日本,躍居第二位。德國和日本在可預見的未來 不會有明顯的增長,甚至還可能出現萎縮。美國和中國的經濟將繼續保持增長勢頭,但是中國的增長速度會快得多。中國和美國將成為世界兩大經濟巨頭,把其他所 有國家拋在身後。

    教育和面子是中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障礙

    《中國大趨勢》認為中國能否實現建設創新型國家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育體制的轉變, 必須把學生從家長制、以考試為中心的體制中解放出來讓他們能獨立思考。如果教育和其他機構依然堅持等級森嚴的家長制制度,那麼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目標是不可 能實現的。同時認為,中國的教育體制過于強調死記硬背,非常重視考試成績。“這可不是培養諾貝爾獎獲得者的沃土。”

    “創新行動”所面臨的另一挑戰就是要徹底改變犯錯誤就意味著丟面子的心態。

    約翰·奈斯比特在書中描繪了一個有趣的場景:一家公司老板訓斥一位工作出問題的員 工。在美國,被訓斥員工會把批評拋諸腦後,或者當做動力激勵自己拿出更出色的表現。而在中國,被訓斥員工面對批評恨不得找個地縫鑽進去,他需要的是維持自 尊,也就是他的面子。約翰·奈斯比特認為兩種性格孰優孰劣,不好判斷。但這兩種人物將在全球市場展開競爭,迄今為止有一點已經很清楚,大膽無畏者最有可能 佔得上風。

    《中國大趨勢》強調,尊敬與服從也許在生產線上是非常可貴的品質,尊敬祖先、 長輩、上級和同事也許也是符合社會要求的品質,但是現代科技創新需要有人去質疑前人的觀點和老板的命令。論資排輩與家長制思維是中國從世界工廠轉變為一流 創新國家的最大障礙。 (記者:李曉輝文/攝)

    約翰·奈斯比特小傳

    約翰·奈斯比特是世界著名的未來學家,埃森哲評選的全球 50位管理大師之一。約翰·奈斯比特的閱歷豐富,他有著哈佛、康奈爾和猶他三所大學的教育背景。1963年,他被肯尼迪總統任命為教育部助理部長,還曾任 約翰遜總統的特別助理。主要代表著作《大趨勢》,與威廉·懷特的《組織的人》、阿爾文·托夫勒的《未來的衝擊》並稱“能夠準確把握時代發展脈搏”的三大巨 著。


《中國大趨勢》作者約翰·奈斯比特(左)和多麗絲·奈斯比特在和讀者交流
內文1

中國新社會─8大支柱基礎力量

支柱一:解放思想

引言: 鄧小平呼籲解放人民思想的規模之巨,只能在當時的時空下加以理解:階級鬥爭導致全國上下分崩離析,只能經此步驟重新團結十億人民,面對國家轉型的共同目 標。文化大革命的破壞力量必得扭轉為締造新中國的建設能量。轉型之始,必須讓人民重新展現思考能力思想。從教條灌輸轉變成思想解放,是中國轉型的第一根支 柱,也是最重要的支柱。

 「我們必須擺脫桎梏我們精神的枷鎖。」 1978 年 5 月,中國的小巨人鄧小平,跨出了中國邁向現代化與市場經濟道路的第一步,也是不可或缺的一步,他呼籲人民,「我們一定要 ?? 撥亂反正,打破精神枷鎖,使我們的思想來個大解放」。  鄧小平很清楚,一個由上而下的中央集權社會,幾乎沒有個人發揮的空間,決不能成為孕育市場經濟的沃土。而經濟改革的特性是地方分權,經濟改革要能成功, 思想的解放是必要的。當時,中國看來像是一家老舊過時的公司,由一個獨裁的總裁在經營,他對自己的想法確定不疑,對別人的批評充耳不聞,反對進行任何改 變。中國的人民就像喪失行為能力的員工,噤口了數十年,必須學習獨立思考。分權和解放必須手牽手。

支柱二: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的結合

引言: 演進中的由上而下的「政府指導」,與由下而上的「公民發起」的互動,正在塑造一個新的政治模式,我們稱之為「垂直式民主」。

維繫中國新社會的永續發展,最重要、最微妙與最具關鍵性的支柱,是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的兩股力量的平衡。維持平衡是中國永續發展久安的關鍵,也是了解中國政治的自我概念的關鍵。

中國的垂直式民主

  西方人想到自由、民主的社會時,他們想到的是一個水平的架構,個人在其中有平等的投票權,定期選出領導人。大多數西方民主政體的人民都心存這種模式。但是 如果有個完全不同的方式可以檢視自由與民主,有個來自不同的文化遺產,可用不同方式檢視社會與世界,那會如何?如果它是垂直的,而非水平的民主模式,那又 如何?

 中國人認為,人與人之間都互有關聯,每個人都是全體的一部分。與人和諧相處,是生存在傳統中國社會的關鍵。和周邊的人建立良好關係,比個人對社會負責任還重要。這一來,政治不是由對立的政黨或政客在運作,而是由上而下與由下而上過程中得到的共識在運作。

  在這種高度分散的社會,領導人為整個社會建構了一個遠景,納入由下而上提出的構想、建議與要求。由上而下與由下而上的提議從而得以確立,並受鼓勵而能視情 況之需靈活變通,這一切都是在領導人設定的共同大目標下進行。這一來創造出一個垂直的架構,各種構想和經驗在上下層級之間不斷交流。在這個架構內,中國正 處於建立一個適合歷史與思想的民主模式的初期階段。這個垂直式民主的程序當然有其弱點,後面章節將會探討,不過主要優點在於,政治人物可以放下一切為選舉 的思維,而能進行長期的策略規畫。

 在西方人看來,執政的正當性,在於當政者是民選的。在中國人看來,統治的正當性主要是看政績如何。在這種原則下,中國政府的表現非常優良,不容置疑。

  中國領導權掌握在共產黨手中,不過雖然中國共產黨牢牢掌控這個國家,過去 30 年來,掌控的觀念已經大幅改變。共產黨已經由專橫獨斷的由上治下的獨裁政體,變成由下而上各層級積極參與、能發揮功能的一黨領導架構,是一種決策與執行日 益透明的垂直組織式民主社會。一如國家主席胡錦濤所說,「確保權力正確行使,必須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支柱三:圍地造林,讓萬千樹自由生長

引言: 中國正在創造的垂直式民主中,國家的願景和目標,是通過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兩股力量交互作用的過程,逐漸成型。政府制定政策與發展重點,人民各司其職盡其在我,作出對整體的貢獻,形成一個容許多元化並從中獲益的結構,同時維持秩序與和諧。

 三十年前的中國就像一座巨大森林,林中所有樹木都必須長成同一個樣子;只要是破壞這種一致性的植物都會被砍掉或拔除。但是這種高度一般的森林看來是無法持續成長的。鄧小平深諳這個道理,他呼籲解放思想,而允許多樣化生根成長,對中國的生存與發展邁出關鍵的一步。

 最好的辦法是逐步重新造林,然後看什麼樹成長了,什麼樹沒有成長,久而久之林中的植物自然會組織有序。

 想把寒帶針葉林變成熱帶雨林是不可行的,不過西方國家就是用這種態度看待中國;西方國家就是希望中國這片森林能改頭換面。

  「中國的政治與法律制度從來沒有『西方—資產階級—自由主義模式』的傾向」,瑞士比較法研究所( Swiss Institute of Comparative Law )專研中國法學的專家勝雅律( Harro von Senger )在他的《智謀》( Supraplanning )一書中這樣寫道。他指出, 21 世紀中國的政治模式是依循昔日的傳統金字塔模式。

 鄧小平對解放思想的呼籲,用意不是要在很短時間內斬草除根或改變林中的棲息地。他沒有要求去除階級制度內的關係;中國自古以來即已建立階級制度,中國人在這制度中覺得很自在。

支柱四:摸著石頭過河

引言: 摸著石頭過河是個隱喻,反映出中國領導班子開展新中國所抱持的態度。僵化的方向與目標不再,這個心態讓整個國家能找出自己的道路,透過試驗、不斷摸索、勇於冒險尋找可能辦法,並且從「實事求是」的過程中找到最好的方法。

 我們展開旅程邁向一個目標時,並不知道沿途會碰上什麼挫折和機會;我們必須在過程中學習。這是鄧小平的名言「摸著石頭過河」的精義。

目標是有一天能站在河的對岸。你以前從來沒有渡過這條河,但是你知道河床中有石頭,而且你相信那些石頭能讓你落腳並給你方向。你得在某些石頭上駐足一陣子,才能獲得繼續向前的動力。有的石頭會迫使你改變路線。有時候進無可進,這時必須後退再重新開始。

  第四根支柱是建立在鄧小平希望中國努力達到目標所說的名言上。中國建立新的社會經濟制度與和諧社會,就如同跨足新領域,並努力渡河達到彼岸。中國一邊前進 一邊學習,學到哪些行得通、哪些行不通。它一直在試驗,跌倒過,失敗過;但它繼續前進,而且總是專注在要安全抵達彼岸的目標上。

只要是對中國及其歷史感興趣的人,很快就會遇到「謀略」( Supraplaning )這個字,這個詞一直被翻譯為策略或計謀。最高層次的謀略是設定恢宏、高瞻遠矚的目標,設定宏大的架構,但是不會仔細定出單一步驟。

 謀略是中國人思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聰慧精明和運籌帷幄備受推崇,也被視為智慧的表現。三國時代諸葛亮在赤壁之戰不費一兵一卒便高明取得敵人的武器(我們在第三根支柱中述及),這算是中上的謀略,也是走向最後勝利的其中一步。

 摸著石頭過河是這種思維的實踐。目標很清楚,就是要達到河的彼岸。在前進過程中,中國運用謀略與戰術,同時預留靈活應變的空間。

在這個架構下檢視中國 30 年來的改革,沒有其他國家曾如此密集運用反覆嘗試的試誤法( trial and error )來進行發展。而反覆嘗試、錯了再來的做法,已被整合到傳統中國思維的另一面:「實踐出真知」。

支柱五:藝術與學術發酵
引言: 雖然經濟是中國巨大轉變中表現最顯著的一項,但就已發生的歷史性轉變來看,經濟只是其中一環,也許還不是最重要的一環。鄧小平早期曾說:「我們要建設兩個文明,物質文明與和精神文明一起抓。」今日中國在藝術與學術的活躍就是精神文明勃發的表現。

  當我們一想到文藝復興,自然會出現米開朗基羅、達文西、丁托列多(T intoretto )、莎士比亞、塔索( TorquatoTasso )、古騰堡等藝術家和知識分子的大名。他們引導了科學、社會與政治領域的思想變革。鄧小平的高瞻遠矚,激勵了中國經濟的蛻變;中國藝術家的想像力和創造 力,為其他領域的創新舖好了道路。藝術反映社會,並強化了國家的個性。

 在舊中國,最重視服從;而在中國成為世界工場的第一個階段,位居下屬的工人階級是很大的支撐力量。但是把中國推進到下一階段(即創造具有特色的中國產品與設計)的力量,就需要躍躍欲試、才華橫溢、創意勃發的藝術家與知識分子的精神。

中國藝術的延續

  在西方世界,不同的時代塑造不同的風格;但中國和西方不同,中國的藝術過去一向保持驚人的延續性。清朝(第 17 到 20 世紀)的山水畫和宋朝(第 10 到 13 世紀)的並無太大不同。藝術向來受到對中國歷史的尊重的強烈影響。中國的藝術從來不是在創造新的事物,而是在保持傳統。

共產黨於 1949 年奪得政權後,審美價值出現深刻的改變,急劇背離傳統。藝術必須是平易近人、有教育性的,並為廣大民眾傳達共產黨社會的理想。老藝術家的作品常常被批評為,對革命毫無貢獻。

支柱六:融入世界

引言: 中國在經濟、政治與文化方面積極與世界接軌,也就是對全球社會宣告︰中國所占的位置應該和其進步發達相匹配。

  公元前 1250 年,也就是中國周朝政權開始的 200 年前左右,西方數千公里以外的希臘的邁錫尼城( Mycenae )正在建造城門。城門是每個來客對城市的第一印象,必須能彰顯此城的財富與重要地位。邁錫尼古城的獅子門( Lion Gate )是用四大塊巨石建造,每塊重達數噸,門框上是一塊較輕的三角形巨石,上有一對獅子浮雕,因而有獅子門之名,至今仍是很出名的古蹟,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絡 繹不絕。

通往現代世界的中國大門

 在邁錫尼建造了通往古代世界的城門的三千多年後,中國建造了通往現代世界的 大門,也是這個城市和國家成就的象徵。北京國際機場的「第三航站」本身就是個文化標誌,象徵中國向全世界開放門戶,它很明亮、開闊、功能齊全又吸引人。日 光穿透屋頂射進這個建築物的每個角落,不論你置身何處,總是有自然光線。夜幕低垂時,可以看到黃、橙、紅三色光輝穿透屋頂。

 北京第三航 站是全世界最大的建築物,比倫敦希斯羅( Heathrow )機場所有航站加起來還大得多;它是以破紀錄的時間建成的,對中國人來說,這一點也具有同樣重大的象徵意義。從 2004 年 3 月破土動工開始,建築團隊只花了四年時間,在 2008 年 2 月即興建落成。此外,內部的設計處處展現了人文氣息。機場的風水傳遞出寧靜溫暖的待客氣氛,入境區融入周邊的開闊景觀,歡迎到訪的客人。

  這個機場和紐約或洛杉磯機場相較之下,是多麼鮮明的對比!我們在美國許多主要城市的老舊機場出入時,心裡覺得真是悲哀,這個走過風光的新世界領袖,似乎錯過了通往下一站的班機。

  每個人都在關注中國,去過中國的卻很少;但是對中國了解不多,並仍然可以對它持有某種看法。有人喜愛中國,有人厭惡中國。多數媒體把報導重點放在中國與其 他國家格格不入。但是不論人們從什麼角度看中國,中國無疑已經悍然登上世界舞台,而且這個新演員會塑造它自己的角色。

支柱七:自由與公平

引言: 這裡探討的與下列的平衡有關:經濟能力到與社會需求的平衡;少數人追求財富自由與多數人追求社會服務需求的平衡。

 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辯論焦點,向來是自由與公平。我們是否要選擇人人皆受到平等對待,沒有任何人超前太多的制度?或是我們要選擇讓個人能自由發揮才幹與辛勤工作,獲得遠超過別人的成就?全世界都為了這些考量大傷腦筋。

  北京人民在 1978 年元月的嚴冬中,早就看到了新黎明的第一道曙光。新華社的報導說:「一絲暖陽終於打破寒冬,為人民生活帶來了些許溫暖。在這個鴿子籠般的筒子樓和狹窄胡同 密布的大城市中,人民大眾終於開始感到一絲輕鬆。」正如我們在前面章節所述,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放寬政策逐漸改善了中國人民的生活。

  西方媒體持續報導,鄧小平批准了創造財富的進一步措施,甚至明說,「有錢是光榮的」。其實鄧小平從來沒有說過這樣的話,連暗示的意思也沒有。他於 1986 年接受一家西方電視台專訪時的真正用詞是,「致富無罪」。他進一部解釋,「我們的致富概念和你們不一樣。社會主義社會的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會主義的 原則,第一是發展生產力,第二是共同富裕。我們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以便更快實現共同富裕。因此,我們的政策不會導致兩極分化,不會讓富人更 富,窮人更窮。」

 社會的期望,在現實中未必可行。

 要縮小貧富之間的差距,並允許個人才幹獲得回報,向來是社會大眾 的期望,但實際上難以辦到。在二十世紀,對於資本主義國家強調自由與社會主義國家強調公平的政策,出現許多討論。中國目前正在探索一種兼顧自由與公平的制 度。政府公開宣布的總目標是在 2020 年以前消除赤貧,並讓小康家庭成為社會的大多數。胡錦濤 2007 年在中共全國代表大會上說:「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鄉居民收入。」

 中國從很低的基礎開始發展,已有長足的進步,但在國際的排 行仍然很落後。據國際貨幣基金的資料,中國的 GDP 被 13 億人口分配後,人均 GDP 只有 3315 美元; 2008 年其他國家的人均 GDP 是:美國 46859 美元;德國 44660 美元;日本 38559 美元;印度 1016 美元。

 當然如果要以 GDP 的平均數來看,就喪失了所有意義。中國目前正處於不同的經濟階段同時發展的時候,南方省份與東部沿海地區的繁榮都市,都發展得很好;但是西部、東北與華中 地區的省份與城市,就遙遙落後。中國當然不是唯一存在地區經濟差異的國家,而這使得人均 GDP 的解讀變得很困難。

支柱八:從奧運金牌到諾貝爾獎

引言: 預料中國將在今後數十年複製它在奧運上的成功,和在經濟與競爭力上的表現。中國的經濟永續性,目前和下列兩事息息相關:從模仿進步到創新、從為品牌代工進步到創造品牌。中國正在採取行動,要成為世界的「創新之國」。
  這根支柱是中國的一項主要策略,也是一個預言。中國在 2008 年北京奧運展現的求勝心切的領導力,是它在全球舞台展現經濟競爭力的一次預演。這個奧運主辦國斥資 19 億美元興建場地, 420 億美元興建都市基礎設施。為了替奧運競賽設定新標準, 150 萬中國人必須遷村,讓出地方興建奧運場地及景觀美化工程。中國關閉了 200 座污染工廠並處理了 90% 的北京廢水。目標是要在這個正式慶典的藝術標準、場地建築與所贏金牌數目上,勝過先前所有奧運主辦國,結果中國的所有目標都達成了。今後數十年,全世界可 以預期中國將在經濟表現與競爭力方面,重演這種成就。

 波特( Michael Porter )在美國競爭力委員會的「競爭力指數」報告中寫道,競爭的終極目標是一國人民的興旺富足。為了成為全世界最具競爭力的國家,中國必須有三方面的配合:( 1 )全體人民達到小康的目標。( 2 )把國家當做企業來經營,由強勢的領導團隊率領,在由上而下與由下而上的交互作用中,以垂直式、日益民主化的決策模式設定長期目標。( 3 )全體的福祉符合領導階層與勞動力雙方的利益。在既有成就的榮譽感和未來發展更上層樓的企圖心之下,中國人團結在一起。

  在再造中國的第一階段,中國從瀕臨崩潰的國家,變成全球第三大經濟體。 1978 年,中國的出口值僅占全球的 0.8% ,和利比亞相同。 2009 年,中國打敗德國,出口值居世界第一。

  中國想要在 2020 年前,把 2000 年的人均 GDP 翻兩番增為 4 倍,讓所有人民達到小康的目標,符合波特所稱的「競爭的終極目標」。胡錦濤 2007 年在全國代表大會的演說,著重於中國要「確保健全快速的經濟成長,並成為創新國家」的新目標。他說,中國將:

•明顯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創新人才的培養。
•提高中國自主創新的能力。
•增加自主創新的支出。
•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技術創新體系。
•進一步營造鼓勵創新的環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學家和科技領軍人才。
•提升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產業。
•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擴大開放領域和產業升級,協調區域發展。

浦東張江高科技園區:一個創新模式

張江高科技園區位於浦東新區的中央, 25 平方公里的區域已規畫完成。它的設計是要納入數個區:技術創新區、生物醫學區、積體電路區、科學研究與教育區,以及住宅區。張江高科技園區是中國的矽谷, 擁有中國最先進的科技與最完整的產業供應鏈。它的網站上說,在 2007 年底以前已吸引 5359 家公司進駐,其中 108 家登記為研發中心, 306 家是高科技公司。 2007 年,園區內的機構總計已有 9142 項發明在申請或註冊世界專利,有 2205 項已取得專利。

  張江園區也是「製藥中心」,生物科技界和製藥業的各大研發機構都有設點,包括國家人類基因組南方研究中心,國家新藥篩選中心,國家傳統中醫創新中心,和國 家生物芯片工程研究中心。到 2010 年,園區預計將加入多家研發公司、 10 家國內最大企業,以及 50 家中小型醫療器材公司。「現代醫療器材園」年產值預計將超過 100 億人民幣。張江園區也已成為中國的創業育成中心,目前有 382 家新創公司和 182 家高科技企業。一家成功「育成」的公司是盛大網絡公司,目前在中國網路娛樂業的市占率超過 50% 。

青島不只出產啤酒

浦東不是懷有雄心萬丈計畫的唯一地區。新一代的都市,可能成為下一階段中國進一步邁向創新國家過程中的模範。胡錦濤在 2007 年說:「中國正在進展成為工業化、信息化(資訊化)、城鎮化、市場化與國際化的國家。」

 一個雄心勃勃的城市是青島,就是出現在啤酒瓶上的那個地名,大多數西方人熟悉青島之名就是因為啤酒。青島啤酒廠是全球第十大,而且據我們所知,也是全世界第一家在進入他們網站之前,詢問你的年齡的公司。

  西方人較不知道的是,青島位於山東半島,是個蓬勃發展的大都市,而且是中國少數的濱海渡假勝地。德國人稱青島為「黃海邊的那不勒斯」( Naples on the Yellow Sea )。青島港口是中國第三大,也是全球第九大。青島出口魚產、海鮮、紡織品和家庭用品,而且有全球化的成功大企業駐點,像是尚•皮耶( Jean Pierre )、紅領西服、雙星和海爾集團。順便一提,海鮮是中國銷往美國的首要產品。在青島,平均每天有十項專利獲得通過,其中約有 90% 是用在生產上。目前中國在生產流程的改善,以及製造更便宜、更容易銷往世界各地的產品方面,領先全球。

 《中國日報》報導,青島市長 夏耕打算發展的不僅是啤酒業與海水浴場:「獨立的技術創新,是青島經濟永續發展的核心競爭力。」青島最出名的公司可能是海爾,如果我們依據海爾的發展史, 來評量青島的規畫,可能得到這樣的結論:德國人要求精確的精神一定有留存下來,那種精神激勵了張瑞敏做出著名的冰箱「大屠殺」。

 我 們在 2003 年造訪青島,當時是應嶗山工業園管理當局之請,和台灣一家軟體公司的執行長李宗悌,以及台灣「軟體業之父」郭將軍,一起參加圓桌會談;出席的還有市府官 員、學者與產業代表。嶗山是青島的一處風景區,被規畫為高科技工業區,正開始努力進行創新,園區已興建了規畫精細、令人讚歎的行政大樓。

  從我們下榻的五星級飯店客房窗戶向外眺望,可看到一個像是狄士尼的遊樂園。穿越沿著黃海修築的四線道,是一批新建好的西式別墅,正在等待買家或房客。當時 青島的成長率是 32% ,我們感受到它重建更新的精神。商業蓬勃發展,雖然在薪資上仍然落後。在青島,一個帶領三、四名組員且經驗豐富的化學師或工程師,月薪是 6000 至 8000 元人民幣;但在北京或上海,這樣的人才可以輕易賺到多出一倍的薪水。

購買此書:

中國大趨勢-八大支柱撐起經濟強權

加入FACEBOOK網路讀書會
http://www.facebook.com/group.php?gid=22293478539

Posted via email from George's posterous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