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8日 星期二

彭明輝:22K背後的結構性問題(台灣勞工的薪資每小時被低估了48%左右 )

「大學畢業生該不該領22K?」這個問題太籠統,因而導致許多以偏概全的爭論。有人怪罪後段班的大學畢業生能力太低,本來就沒資格領超過22K,但是這個論述忽視了一個更根本的問題:就算前段班的大學生可以領到35K~45K,並不表示他們的薪水就沒有被低估。另一個論述是:有很多更高薪的工作缺人,有能力的人應該去爭取這些工作,而不是去埋怨低能的老闆出價低於22K。  這個論述忽略一個問題:薪水與物價是連動的,當底層勞工的薪資被低估時,基本物價也會被壓低,以致高所得者的薪水連帶地被壓低。乍看起來,薪水和物價一起被壓低的結果是實質所得不變,沒什麼不好的;實際上,當你出國旅遊、留學或買進口貨時,就會感受到薪水被壓低的痛苦。

年輕人是不是活該領22K,關鍵是看台灣勞工的人力素質好不好,值不值錢。因此,「大學畢業生該不該領22K」這個問題的關鍵,應該回歸到一個可以被精確討論的議題:「台灣勞工的工資是被市場低估?還是高估?」

所有對外商的調查都顯示:外商眼中臺灣的人力很值錢!因此,我的回答是:台灣勞工目前的薪資是被市場嚴重低估,幾乎硬被打了五折!

我閱讀過的學術期刊論文顯示:台灣的大學在教育與研究的品質上都顯著地領先韓國;此外,我參予產業界研發的過程以及國外參觀商展的經驗也顯示:台灣的製造能力絕對不下於韓國,甚至有過之而鮮少不及。證之對外商的各種問卷調查,結果也跟我的印象一致。

在遠見雜誌歷年來的「外商投資台灣意願調查」裡,人力素質一直高居台灣投資環境吸引力之首。2006年時外商對陳水扁和兩岸政策大為反感,有六成外商投資信心下降,但仍有85.7%認為人力素質是台灣最具吸引力的投資要素,遠高於地理位置(36.6%)和生活品質(31.1%)。  2008年的調查裡,馬英九的當選讓外商信心大振,而兩岸直航的商機讓台灣人力素質的重要性相對地降低,但仍高居投資吸引力之首,以39.8%領先地理位置(30.5%)。長期以來真正讓外商不滿的,其實是政府效能低落,且法令規範偏袒台商而對外商不利等。

美國商會在今年一月初發表「2013商業景氣調查」,主席 Alan T. Eusden 雖然在引言裡抱怨台灣的高等教育與業界需求脫節,但是絕大多數美商仍然同意台灣勞工賣力工作、值得信賴、受到極佳的教育(Extremely well educated)、忠心耿耿、效率很高(Highly productive),只有少數不認為台灣的勞動力達「世界水準」或「極富有創造力」。  總的來說,這份調查對台灣人力素質是褒遠遠多於貶。

所以,若說台灣的教育素質與人力素質絕不輸韓國,應該有可信度。但是根據主計處2011年10 月份的「薪資與生產力統計月報」,台灣勞工的平均每年工作時數為2,564小時,已經遠高於日本的2,033小時,也比韓國的2,193小時高出17%,但是台灣勞工的平均月薪卻僅40,744台幣,比韓國的66,456台幣低39%。  假如我們假定台韓人力不相上下,那就表示台灣勞工的薪資每小時被低估了48%左右 (0.61/1.17=0.524)!

這是個結構性問題:政府不但不積極引進有競爭力的外商來提升台灣勞工的產值(與待遇),還用不利於外商的各種手段保護台商的利益,更以低落的政府效能拖垮企業生產效率(主要是立法院立法草率以致法令架構錯綜復雜,以及閣員與高階文官決策粗糙或錯誤)。在這樣的產業環境下,企業大可以在欠缺外商競爭下靠「默契」壓低工資,遂行聯合壟斷之實。而要打破這種資方的聯合,只能靠勞方的團結。

工資不是單純地由經濟學上的「市場機制」決定的:產業界的經營效率一部分取決於政府立法與決策效能,無能的政府可以讓優秀的企業和勞工產值嚴重偏低;此外,資方與勞方要如何分配產業界的最終產值,這是政治角力的結果──看資方的聯合壟斷能力較強或勞工的團結程度較高。

因此,台灣的工資偏低,一部分反映著政府的無能,另一部份反應的則是「資方團結程度遠大於勞方」這個事實。

原文出處: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30/article/143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