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29日 星期日

績效三大定律 The Three Laws of Performance

我們這幾個希望推動組織轉化的人,一定都有《大亨小傳》故事主角蓋茲比(Jay Gatsby)的基因。費茲傑羅(F. Scott Fitzgerald)筆下的蓋茲比,是我們「對生命無限可能的熱情」的具體化身。過去半個世紀以來,我一直都在思考這個問題,有時候自己會覺得這是無用 的追逐。樂觀一點時,我會視之為「薛西弗斯的工作」,情緒低落時,又覺得這是宙斯的殘酷騙局──偶爾拉動我們這些凡人、督促我們前進尋找烏托邦。然而,三 不五時當有本好書出現,讓我深受震撼時,我的情緒又會被拉抬、變得激動、沸騰。我在讀塞隆和羅根合著的這本書就是這種情形,一個更讓我開心的驚喜是,他們 辦到了!

  我第一次聽到他們的觀念,已是好幾年前在加州聖塔莫尼卡的一家典雅餐聽。當時聽他們說話的我,同時帶著驚喜與懷疑。但當晚 最吸引我的,是他們強烈的願望:跨科際整合一系列不同的學科,包括腦神經科學、語言學、組織理論、複雜的適應系統,然後再根據幾個人類和組織行為的定律, 就能導致人類及組織兩個領域的重大變革。這麼多複雜的學科,加上又是第一次聽到他們的觀念,我無法壓抑不信任的感覺,所以我請他們把這些想法寫成書。他們 的話的確影響了我,但我需要更多的確保,尤其是在多喝了幾杯的晚上。想想,那已是五年前的事。

  自此之後,我就一路參與史提夫與戴夫關於本書的寫作過程,一遍又一遍的審閱本書的稿件,不過擔任本書的審稿者也有好處,每看一次稿,我的熱忱就累積得更深,與其說我是本書的催生者,還不如說我是它的教父更恰當。

   我相信本書可能是這麼多年最重要的著作之一。書中的觀念遠比一般商業書籍更為深遠。這些觀念不是秘訣、工具、或者步驟,相反的,他們是主宰個人、群體、 組織行為的定律。書中舉的故事也不是我們平常在商業案例看得到的,反之這些實例讓我們看見:組織的確能帶出成員及社區的最佳表現。這些公司不僅在獲利方面 有良好表現,對世界也做出正面貢獻。領導人若能應用落實本書的定律,將可獲益匪淺。

  相較於我當年是用「聽」的方式第一次接觸這些觀念, 本書讀者更能善用閱讀的優點、能隨時暫停、思考、反省,或先把書先放下、和其他人討論後再回頭繼續讀。我自己覺得書中的故事就像電影一樣有力量,不時想起 書中談到的不同文化與企業、以及每個故事中努力實現全新未來的成員。對我來說,最驚喜、不可思議、具激勵力量的故事,是南非的隆明白金礦業公司。每次審 稿,當我讀到他們的故事時、就會再被感動一次,至今這家公司仍是激勵我的力量、讓我對組織還抱持著信念──組織能夠成為什麼樣子、應該是什麼樣子。

  本書第五章有關自我領導組織的討論,又提供不同的豐富內容。它描繪了組織能夠成為的樣子,亦即組織本身就能成為世界的領導者。這一章具有摧毀舊典範的重要力量,我衷心希望企業領導人能帶著省思的心態好好細讀。

   當我們邁進二十一世紀中心,此時是企業領導人該自問「我們希望自己的生涯和整個組織對世界做出何種貢獻」的時刻。此時組織已被寫下的未來,並不是最理想 的答案,我們可以做得更好、我們必須做得更好。本書能幫助我們為「實現願景」、而非「最可能的未來」奮鬥。本書將是今日及未來世代的指引。

華倫.班尼斯(Warren Bennis)
寫於二零零八年十二月


作者簡介

史提夫.塞隆

  在企業經營、組織顧問的專業領域 裡,是一位在國際上備受尊重的權威,也是一名暢銷書作家。專擅於策略性規劃、發展領導力、文化同步、組織架構及變革的領域,讓其輔導的企業公司,開創前所 未有的經營績效。他的戰略和實際的見解已經引導了全球大型和中型組織中的領導人超過25年。

  輔導過客戶有洛克希德馬丁 (Lockheed Martin)、蘋果電腦(Apple)、嬌生集團(Johnson & Johnson) 、銳步運動用品(Reebok) 、美國太空總署(NASA)、必和必拓礦業公司(BHP Billiton)、巴西石油(Petrobras)、美國國防部(US Defense Department)等全球知名大企業及組織機構。

  美國哈佛商學院、羅切斯特大學的西蒙商學院、南加大的馬歇爾商學院,邀請其演講。


導讀

改寫未來的力量

當我們在工作上遇到挑戰時,經常會掙扎應該先從那個問題下手:先降低成本?提振士氣?還是改善工作流程?

在個人生活方面,我們也面臨相同的困境─該先解決那個問題?改善家庭財務?讓婚姻關係更幸福?減肥五公斤?還是花更多時間陪孩子?

樂觀主義者說,到處是機會;悲觀主義者會說,到處一團糟,而且一切好像都是為了出狀況設計的─不管我們試多少不同的解決方案都一樣。

我 們決定選擇一個問題先面對,有可能成功、也可能失敗。如果我們失敗,我們就會在一堆問題上面再加上「挫折感」;如果我們成功,又會有新的問題出現取代舊問 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反而變成新的問題。我們刪減10%部門預算,結果明星員工沮喪的離職,覺得公司不支持他們認為重要的計畫。我們戒煙成功,結果胖了五公 斤。我們上健身房減肥,結果家人抱怨我們都不待在家裡。我們花更多時間陪家人,結果主管抱怨我們工作沒做完、預算失控、什麼時候才要開除那個根本不能缺的 員工?面對這麼多的壓力,我們又開始抽煙。

我們正想努力改善的系統,不管是公司、財務、健康、個人生活,就像是一個老舊的汽車內胎,才補完一個洞、加點壓力,馬上又爆開另一個洞。

人類終其一身都在精煉「改善」的藝術─更多、更好、不同、更快。但當我們用這種「補破網」的方法去面對問題,許多問題卻變得更棘手。

就像法國俗諺所說,事物越變、就越維持不變。但為什麼會這樣?

想 像一下一家公司未能達到財務目標,因為大家不買它的產品。辦公室到處是沮喪的員工,然後下班後又把公司的問題帶回家、將不滿帶入了他們的家庭生活、再透過 子女再將不快樂帶入學校與社區。如果我們試著用修補的方法解決問題,我們將永遠無法逃脫企業的死亡滑梯:想努力創造新產品,卻發現投資者決定退出;先努力 改善財報,結果競爭者搶先發表新產品、把我們遠遠甩在後頭。

補破網常常無法產生預期的效果,是因為它只試著解決表面問題,而未能深入觸及造成問題長期存在的根本與動力性的原因。

每個「問題」都已有被事先寫好的未來。這個未來包括人們的假設、希望、恐懼、放棄、懷疑、以及我們從過去經驗「學到的教訓」。雖然大家幾乎都不會明白說出這個未來,這個「預設未來」卻是我們希望推動改變時的重要背景。

如果你走進我們前面形容的那家公司,請員工談談公司的未來,他們的回答可能如下:這些方法永遠沒效;公司深陷政治泥淖,就算真有新產品,都已晚了兩年,這是沒辦法改變的;我們的領導人不會領導,他們根本沒有領導才能;我們都被浪費了,只能等公司被人併購或倒閉。

雖然大多數的人,不管是在個人生活或組織方面,從未說出心中真正認為會發生的情況,但他們每分每秒的生活方式,卻像這個未來已注定要出現。員工以例行公事的方式面對工作、從未全心參與,也從不過問他們認為是阻礙公司進步原因的辦公室政治。

若 你訪談的是公司的領導人,從他們口中說出的公司未來,也會呼應員工所形容的情況,領導人可能會說:員工們從不關心、而且永遠不在乎;我們邀請他們提供意 見,他們從來沒出過好主意;我們沒錢請最好的員工,所以在這一行,我們永遠只能是二流公司;我們會繼續努力,不過永遠不是真正成功的公司。

和員工一樣,這家公司的領導人是在「注定平庸」的情況下盡其所能。他們要求員工提供意見,卻已先認定員工提出的建議皆屬二流。領導人雖然努力工作,公司卻遠落後於競爭對手之外。公司各個階層的人都很沮喪,但看不到自己能改變什麼。

這裡有兩個重點。首先,即使絕大多數的人都無法清楚描述,但每個人都真實經歷了他們「想像的」未來,這個未來不只是他們期待會發生、希望會發生、或是認為會發生的部分,更活在你我的「感覺」層面,我們知道會發生什麼事,不管能不能用言語說出來,我們將它稱為「預設未來」。事實上,每個人及每個組織都有一個已被寫下的「預設未來」。


第二,我們和「預設未來」的關係很複雜。如果有人能將你心中的「預設未來」描繪出來,你或許會不同意、甚至會因為它和你認定的未來不一樣而生氣。請注意, 「預設未來」位於經驗的層面,所以是在我們「認為」及「期待」的未來之下。但你我的生活方式,卻像是這個「預設未來」注定要發生。我們認定這個「預設未 來」一定會發生,殊不知我們的想法才是造成它必定出現的原因。

想瞭解「預設未來」的複雜性,請想想看你周圍有沒有人多年來都一直面對同樣 的問題:體重、毒品、酗酒、不愉快的個人關係。雖然他們可能會說,「我希望得到幫助」、「這次真的不一樣」,但他們的行動顯示問題一再重複出現。為什麼改 變這麼困難?因為「一再掙扎同樣的問題」已寫在他們的「預設未來」之中。有時候他們成功了、有時候他們失敗了,不管如何,他們永遠掙扎於同樣的問題。不管 他們多麼努力試著改變、讀過多少自我幫助的書,他們的「預設未來」都可被預測。

在組織當中,我們也看到同樣的互動性。統計證據顯示:重大改變通常都以失敗告終。原因是:公司雖然想從管理層面進行干預,但員工和領導人心中對公司的「預設未來」仍然沒變。事物越變,就越維持不變。

這本書不是關於「改變管理」(change management)──更多、更好、不同。這本書是關於改寫未來,結果就是造成情況的轉化(transformation)、並達到驚人的績效。

想像一下前面所提的例子,如果公司的成員能夠改寫公司的未來,公司會變成什麼樣子?應該會類似:我們扭轉了公司命運;我們迎頭趕上、並且奠立產業標準;我們是共同努力的一群人,不斷創新、並且贏得成功。

請注意,我們不是在談老掉牙的激勵性演講或口號。我們談的是改寫每個人知道將 會發生的未來。改寫這個未來,員工的行為自然會改變:從「與我無關」、到「主動參與」,從「消極放棄」、到「感動激動」,從「備感挫折」、到「積極創 新」。如果我們能號召夠多的人改寫未來,就能將一家疲憊的公司變成創新者、一個精力耗竭的企業文化變成激勵者、一個「指揮─控制」的機構變成每個人都互相 扶持的系統。這種轉化能創造出新的動能:投資者想參與、其他企業希望合作、外面的人才想要加入。

請注意,這些結果的出現,並不是因為我們以補破網的方式去解決問題。當我們改寫了未來,老問題就會自然消失。

讀完本書後,你將知道該如何改寫個人及整個組織的未來。本書觀念將帶來許多人認為不可能達成的績效。

這似乎遙不可及?這本書中有太多戲劇性的實例。

本書的力量源於運用績效表現的三大定律(譯注:在本書中,績效、表現、行為、行動具有相同意義)。定律並非規則、提示、或步驟,定律能辨明所有可被觀察的現象、其背後正在運作的各個部件。定律不會改變,不管你相不相信重力,重力對你我的影響不會稍減。

歷史上最偉大的進步都來自當我們運用最新發現的定律時。想想牛頓物理的三大定律。每個定律本身都很有趣、具洞察力,但當三大定律被結合應用時,產生的力量極為強大、更具備對未來現象的預測力。

當我們能結合本書說明的三大定律並加以應用時,我們會發現績效表現被轉化、而且所達的水準遠超過大多數人的想像。轉化並非慢慢的、一點一滴的發生,轉化是瞬間同時發生,讓個人及組織得以改寫未來。

在 本書的第一部(第一、二、三章),我們會一次針對一個定律進行討論,說明如何在生活及工作中加以應用。你會發現自己將能拋棄那些拖住你的腳步、阻止你前進 的原因,更能為你的公司及生活創造你過去無法想像的未來。一步一步,你會看到自己被拖住的原因,不管是在工作或個人生活方面皆然。

在前三 章的閱讀旅程中,我們將訪問位於南非、日本、美國的企業,觸及各種產業,包括航太、能源、建築、礦業等。我們將討論高科技新創公司、巴西原油公司、甚至哈 佛商學院等案例。我們會看到這三大定律永遠在運作──它們是普世原理,適用於人類以各種形式的努力參與任何活動的情況。我們也會看到當人類瞭解且運用這些 定律時的結果──亦即驚人的績效。

第二部(第四、五章)著重於透過此三大定律檢視領導力。我們將找出領導力的關鍵原則,以及在組織中加以 應用的方法。我們也將檢視組織的新領域:在發展中國家更有效的工作、創造永續發展的社區、創造更多財富(包括物質方面及人民福祉)。這部分的內容是為對組 織領導力有興趣的人士所寫。若你只對三大定律在個人生命方面的應用感興趣,建議可跳過這兩章、直接閱讀第三部。

第三部(第六、七 、八章)是關於領導力的個人面向。第六章說明如何將三大定律運用到個人身上,並在此過程中擴大個人的領導力。第七章是關於如何進一步深化、掌握這三大定律。在第八章,我們將提供具體建議、幫助你將本書的新觀念往外推廣、擴及身處的世界。

本書並非學術研究報告,但我們的結論的確借鑒來自不同領域的研究結果。我們的目的是介紹這些定律,闡明這些定律為何能夠提高績效的原理。書中的所有實例幾乎都來自我們本身與同事參與的案例。我們曾經歷過、目睹過,現在,我們希望與你分享。

透過閱讀本書並實際應用三大定律,你能做的、將不只是單純的解決問題──你將發現,改寫未來的力量。 


第一章 轉化「不可能的情況」



在約翰尼斯堡西北方約兩個小時車程處,當你把車開下高速公路時,會看到路旁有處被遺棄的考古 挖掘地,立著一個指示牌寫著「人性的搖籃」。附近的社區就是隆明(Lonmin)白金礦業公司的基地,全球第三大的貴金屬製造商。我們發現附近九個社區及 五個棚戶區約三十萬名居民,許多人都曾努力奮鬥、想實現曼德拉的新南非願景,且至今不懈。在這最不可能的地方,南非種族隔離結束後還不到十年的時候,有一 段對話發生了,顯示績效第一定律的力量──也是這一章的重點(譯注:績效、表現、行為,在本書中皆有相同的意義)。

隆明公司的資深經理安 朵娜特•葛利伯(Antoinnette Grib)是一位南非籍的白人女子,她正在對著一百多位群眾在說話。此時社區中有位老者站了起來,她打斷了安朵娜特的講話、堅持要跟她對話。這名叫做瑟琳 娜•馬克蓋爾(Selinah Makgale)的老婦人開口了,「安朵娜特,我有些問題要跟妳解決。」

安朵娜特的驚訝十分明顯,她回答,「可是,我根本不認識你。」

瑟 琳娜繼續說,「是的,我不認識妳本人。不過妳是南非的白人女性,而我對南非的白人女性有意見。我十三歲的時候,我的父母告訴我,我必須幫擁有我們家田地的 白人女地主幫傭,做為租用農田的代價。當時我簡直就是奴隸,一毛工錢都沒有,那個女人對我更是非常非常壞,那一年對我來說非常痛苦,從此我也開始憎恨白人 女性。」

瑟琳娜停頓了一下後繼續說,「我很抱歉,雖然我不認識妳,這幾天我坐在這裡,心裡卻一直在恨妳和其他的白人女性。過去那些事發生的時候,你可能都還沒出生。」

安朵娜特微笑說,「是的,還沒。」

又經過一段時間的仔細思考,瑟琳娜最後開口,「請妳和其他的白人女性接受我的道歉,因為我把妳們看成是一樣的人、仇恨妳們,我為此跟妳們道歉。」

觀眾席當中,有些人的神情變得嚴肅,有些人想起了過去,有些人搖起了頭。每個人明顯的都被瑟琳娜的勇氣與用意感動,她想讓這段往事真正的完結。

安朵娜特也做出了回應,她說,

瑟 琳娜,我知道自己的金髮與藍眼所代表的白種人女子,這些年來在妳的生命中造成了很多痛苦。我請求妳原諒我的族人曾犯下的錯誤……我想我們很幸運能活在今天 的這個國家,從1994年開始,我們能一起努力前進、能生活在一起。我全心支持妳完全解決這個問題。如果妳願意,我可以和妳一起去拜訪那位曾經對妳不好的 女性,看看有沒有彌補的辦法,我們可以試試。

兩位女性都哭了起來──一位是年老貧窮的黑人,一位是年輕富裕的白人。瑟琳娜回答說,「是的,我很願意這麼做。謝謝妳,我希望我們的未來比從前更好。」在場所有的人都一齊歡呼。

如果這兩個人每天一起工作,這樣的交流對她們的績效會有什麼影響?

又,如果類似這樣的對話在你的公司、家庭、生活是經常出現呢?

由於隆明白金礦業公司經常出現前述的互動,他們和社區之間的關係也就特別正面。這家公司內部出現的對話,沒有全球商業組織常見的流言與干擾等雜音,員工們工作時就能更專注、合作更順利、干擾也更少。

隆明公司創造了驚人的績效。

本書的內容是關於績效,以及主宰績效的三大定律。在接下來的內容當中,我們將邀請你以全新的方式進行思考、對舊的假設進行檢驗、以全新方法去面對老問題。如果你這麼做,我們保證你在組織及生活方面的績效都將有重大突破。

有時候我們會邀請你思考、詢問、反省,甚至有些時候、和別人進行討論。你可以視情況先跳過這些章節、之後等方便時再回去細讀。不過找時間好好做做書中的「功課」,對你會很有幫助。

我們會建議你先從工作或生活中挑一個領域開始,能夠因為你的績效突破而受益的領域最好。你挑的問題說不定看起來和績效並沒有直接關係,例如對公司文化的抱怨、落實新計畫面臨的困難、甚至是工作或生活中的人際關係或衝突。

它也可能是你從未實現的簡單承諾,例如年年都做的新年新計畫(但是從來沒達成)。如果你問自己:「我為什麼要在乎這件事是否被處理了?」你會發現這些問題就是讓你無法產出「結果」與「績效」的原因。你選擇的問題對你而言越重要,閱讀本書的收穫就會更大。


績效第一定律

人們的行為表現、和其對情況如何發生的看法具有關聯性
(How people perform correlates to how situations occur to them)

第 一定律回答了下面的這個問題:「為什麼人們會做出他們做的事?」雖然有無數書籍、理論、模型討論這個問題,大多都只提供了解釋、卻未能造成績效的改變。但 本書在此說明的第一定律,將是本書接下來所有內容賴以槓桿、以致能發揮強大力量的關鍵。請想想看,我們做任何事的時候,對我們來說是不是永遠都很合理。但 我們對「別人」的行為,卻經常提出質疑,「他們為什麼這麼做?一點道理都沒有!」如果我們能進入那個人的世界、瞭解他們是怎麼看待情況的,我們就能體會當 他們對情況有這些認知時,我們先前質疑他們的作為,對他們而言也完全合理正確。每個人都以為,情況如何發生在自己身上、也是如何發生在別人身上。但事實 是,對每個人來說,「情況的發生」都不相同(譯注:亦即每個人對即使同一事件的看法都不同)。

所以我們指的「發生」究竟是什麼意思?我們 談的是遠在感覺和主觀經驗之外的層面,我們指的是在那個情況下,從你我個人觀點中所產生的真實。事實上,你我的觀點本身、就是世界如何在我們身上發生的部 分展現。「情況如何發生」包括我們對過去(事情是這樣的)、以及未來(這件事會演變為如何)的看法。

雖然事情為何、如何變成這個樣子,的確會有相關的「客觀事實」,但對我們來說,這些事實遠不及它們如何在我們身上發生來得重要。第一定律拒絕了一般對行動的「常識性的看法」:在任何情況中,我們的行動是基於我們對事實的共同性瞭解。

第一定律之所以可能改變績效,乃基於它與其他兩大定律的關係。我們會在接下下來的兩章說明如何透過特定的語言運用,改變「人們對情況發生方式的看法」、以及與之具有關聯性的績效表現。

即 使是聰明又能充份掌握資訊的人,在每種情況時仍都有不同的立場,因此事物的客觀事實,以及這些事實對每個人來說、發生的方式,兩者之間存在極大的差異。讓 我們再說一次,我們並非說「真實世界」不存在,我們只是想指出,你我的行動和「世界對我們而言如何發生」有關、並非和世界的「真實情況」有關。

當 人們在互動時,若以為對方正在面對的事實、和我們面對的事實完全一致時,就陷入了所謂的「真實性的假相」(reality illusion)。想看見「真實性的假相」如何運作,請想一下你有沒有對那個人十分不滿,甚至可能已經氣他╱她很多年了。請在心裡想些對這個人的形容 詞。

你可能會說,「自我中心」、「不聽別人意見」、「自以為是」、「不理性」,說不定還願意手按聖經發誓你說的全是真話。但是請注意,你 描述的是此人如何在你心中「發生」的方式。身為人類,我們幾乎從來無法區分「情況發生的方式」與「事實」,我們看到「情況發生」、然後就認定那是「事 實」。

回頭想一想,那個人又會如何形容你呢?套用我們在此的用語,你對他╱她來說是「如何發生」的呢?有可能是「太主觀」、「愛生氣」、「憤懣」,等等之類。請仔細想一想,我們很少會注意自己在別人心目中出現的方式。

我們無意討論誰對誰錯,只想藉此點出運作中的「真實性的假相」。我們沒有一個人能看到「事情的真相」,我們看到的都是「事情對我們來說如何發生」。

前面提到的那兩位南非女子,在她們交談之前,對瑟琳娜•馬克蓋爾來說,安朵娜特•葛利伯的「發生」方式是不值得信任的,所以瑟琳娜感到憤怒與怨恨。

當 她們進行對話之後,瑟琳娜看見、並且改變了安朵娜特在自己心中的「發生」方式,當瑟琳娜這麼做後,她對安朵娜特這位資深經理的行為也轉化了、從冷漠憤怒變 成友善。第一定律闡明,「情況的發生」(在前述的案例則是人)和「行動」具有關聯性。我們的行動包括對未來行動的擁抱與承諾。

想想你在生 活中遇到的問題,想想你在工作和家庭中面對的問題,想想在先前練習中想到的績效挑戰。如果你能體認到,你看到的並非「真實」,就能跨越一大步進一步去轉化 這些情況,而不是單純的試著改變情況。「真實性的假相」會試著說服你、告訴你「你看見的就是事實」。但不管是你、我、或任何人都一樣:這些我們看上去千真 萬確的真實事物,其實只是「真實在我們心中出現的方式」。

第一定律指出了兩個永遠在運作的部件:「行為」、以及「情況發生」。這兩者永遠都是手牽手出現,沒有例外。


購買本書:

 
The Three Laws of Performance

Posted via email from George 資訊

2010年8月27日 星期五

大陸網路發展對社會變遷的影響

文/左正東

網際網路的出現,始於一九六九年美國的高級研究計畫局網路(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 Agency Network, ARPA Net),之後逐漸向美國盟邦及其他國家擴散,並於一九八六年透過德國魯卡斯大學和大陸兵器工業部計算機應用技術研究所的合作計畫傳到大陸。一九八七年該所研究員錢天白向魯卡斯大學的合作夥伴,發出題為「越過長城、通向世界」的電子郵件,這是大陸的第一封電子郵件。一九九○年大陸向史丹佛研究所的網路資訊中心(Stanford Research Institute -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註冊登記國家代碼域名「.cn」,一九九三年大陸國務院啟動大規模示範網路建設的「金橋工程」,一九九四年大陸與美國雙方達成協議,大陸國內網路和原本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管理的國際骨幹網路接軌,大陸的網際網路得以加入全球網路系統。

此後,網際網路在大陸快速從少數的科學研究社群向大眾擴散,呈現爆炸性的成長。一九九九年時,全大陸網路使用人口只有約九百萬人,到二○○九年底使用網路人口已達到三億八千萬,超越美國成為全世界最大的網路使用國。同時期,大陸的行動電話使用者呈現同樣快速的發展,到二○○九年九月底全大陸行動電話使用者達到七億二千萬,帶來行動網路使用者一億九千萬。

大陸飛速成長的網路使用人口,也帶動境內相關產業發展。根據大陸政府的統計,二○○八年網路產業規模達到一千五百億元人民幣,其所帶動的軟硬體和數位內容產業則高達二千億元人民幣。全球知名的資訊業巨擎,如微軟、谷歌、雅虎等,紛紛在大陸設置研發實驗室和區域營運中心,快速提升大陸在資訊業產業鏈的分工地位。同時,大陸知名的網路企業如百度和阿里巴巴,則挾著大陸市場的優勢和創新靈活的經營手法,並藉由跨國併購快速擴張,成為全球矚目的網路巨人。

隨著使用網際網路的人口大幅增長,大陸社會也出現驚人的變化。網際網路所帶來的社會變遷,可以分為新文化的創造、自主意識的提升和社會抗議運動的勃興。首先,由於網路善變和多元的特質,通過網路使用所連結的虛擬社群,成為社會中最有創造能力的一群,而其所創造之各樣新興語彙和命名,更是展現其引領風潮之代表。近年來網民所創造的名詞不勝枚舉,如這一兩年出現的「正龍拍虎」、「打醬油」和「范跑跑」等等,創意十足,在網民的熱烈討論之下,成為廣泛轉用的語彙。

其次,隨著網路廣泛使用,人民自主意識也隨之上升,一方面,因為網路對於新事務的高度敏感,標新立異成為網民的主流價值,也引領社會風潮;另一方面,由於網路訊息快速傳播,特定事件發生後,往往能在短時間內獲得廣泛回響,從而激發網民勇於表達自己看法,從而強化民眾的自主意識,和挑戰不公義事件的勇氣。無論是新文化的創造,還是自主意識的提升,對於大陸社會心理都造成莫大的刺激和衝擊,也塑造新時代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模式。

伴隨網際網路而來的社會刺激和行為改變,其對於大陸政權的挑戰,展現為社會抗議運動的日益勃興。自二○○七年起,大陸各地的維權示威活動日益頻繁,各種社會抗議事件的訴求,包括爭取勞工權益、爭取農民土地權益、爭取教師權益、爭取投資者權益、爭取拆遷戶補償、反對破壞環境之工廠或開發計畫。其中,尤以與勞工權益保護有關的社會抗議事件特別頻繁,也為了因應日益增加的示威活動,二○○八年的北京奧運還特別設置了示威專區。之所以會有如此頻繁的社會抗議活動,固然受到十七大所提供的特殊政治氛圍、股市震盪和房市物價飆漲等景氣變化影響,但是,網際網路也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在這些抗議事件之中,網路上的公共論壇和知名部落格,往往提供了事件爆發之初的議題討論、抗議示威之前的動員串連和抗議示威之後的報導和聲援等三項重要功能。換句話說,網際網路不但為示威活動的集結搭設舞台,也為示威能否產生效果提供適時的輿論支持。

當然,大陸政府對於快速發展的網際網路既難置身事外,也無法對於網路所帶來的政治和社會變化視若無睹。誠如前述,大陸政府所推動的「三金工程(金橋、金關、金卡)」,是網路初期發展極為關鍵的基礎設施。對於日益多元分歧的網路言論,和伴隨而來的政治社會改造潛能,大陸政府也採取積極的管理措施。

簡而言之,大陸的網路管制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著重於網路系統對外連結的管制。最早的管理規範,是一九九四年二月頒布的「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條例」,該條例授權公安部負責全大陸範圍的電腦系統安全保護工作,並規定具有國際聯網的電腦系統使用單位,必須呈報省級以上公安機關備案,電腦系統安全專用產品的銷售,需經由公安部會同有關單位許可通過。對於網路系統和外國網路相聯結的部分,大陸國務院於一九九七年頒定「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暫行規定」和「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安全保護管理辦法」,要求凡電腦網路直接進行國際聯網,必須使用郵電部國家公用電信網提供的國際出入口通道,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自行建立或者使用其他通道進行國際聯網。同時,已經建立的電腦網路,分別由郵電部、電子工業部、 國家教育委員會和中國科學院管理。新建網路則必須報經國務院批准。

第二階段著重於網路內容的管制。二○○○年以後,信息產業部頒布一系列以內容管理為主要的規範對象,包括管理通過網路提供特定資訊、網頁製作或公開性信息的「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管理以電子布告欄、電子白板、電子論壇、網路聊天室、留言板等互動形式為平台,提供資訊發佈服務的「互聯網電子公告服務管理規定」,和管理從事發布和轉載新聞的「互聯網站從事登載新聞業務管理暫行規定」。前面兩項辦法由信息產業部或地方電信管理機構審核,後者則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審核。

第三階段則是加強對於網路平台使用的管制。最早是於二○○一年頒布「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管理辦法」,加強對於網吧的經營許可審批、安全審核、不健康電腦遊戲查處和無照經營的查緝。二○○二年起,大陸開始推動各類網路實名制,包括制定「非經營性互聯網路信息服務備案管理辦法」,要求非營利性網站經營者為個人者,需登記個人證件號碼。使用營利事業場所網路服務的消費者,也必須進行實名登記,網吧業者未就使用者進行實名登記者,將可以罰款或勒令停業。針對大學電子佈告欄,則頒布「關於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校園網路管理工作的意見」,要求各大學電子佈告欄進行實名制管理。二○○五年制定「網路遊戲防沉迷系統實名認證方案」,以確認玩家是否成年和避免玩家沉溺於網路遊戲超過三小時。二○○七年由大陸中國互聯網協會頒布自律公約,鼓勵部落格服務商進行有限實名制管理。

近來,大陸的網路管制措施廣受國際社會矚目,特別是綠壩案和谷歌(Google)案,由於爭議各方的角力,成為大陸與美國雙邊關係的敏感議題。原本預定自二○○九年七月一日起,所有在大陸製造和銷售的電腦均需預裝由工業和信息化部選購的「綠壩.花季護航」網路過濾系統。不過,由於大陸政府大力推廣的措施,引發眾多民眾通過網路意見表達,發起「一日罷上網」,乃至於司法訴訟表達抗議。美國哈佛大學柏克曼網際網路與社會中心,和密西根大學資訊工程系的三位研究人員分別發表報告,指出綠壩軟體的安全漏洞。而美國固橡軟體公司(Solid Oak Software)則指控綠壩剽竊其過濾軟體cybersitter,並向洛杉磯法院提出告訴求償。在眾多爭議之下,工業及信息化部於六月三十日宣布取消強制安裝之規定,但仍鼓勵自發安裝。

另外,二○一○年初喧騰一時谷歌退出大陸的爭議,最初由於谷歌公司宣告受到大陸駭客攻擊,並要求和大陸政府談判,要求取消谷歌中國搜尋引擎的內容審查,否則谷歌將退出中國大陸。儘管美國國務卿柯林頓和商務部長駱家輝分別發表公開聲明,要求大陸展開調查,並保護在大陸外商權益,但未能緩解局勢。

谷歌於三月底將原有谷歌中國的兩域名(google.cng.cn)之中的網頁搜尋、圖片搜尋和資訊搜尋,重新定向至Google香港的域名(google.com.hk),並透過其在香港的伺服器,提供未經審查過濾的搜尋引擎服務。不過,谷歌通過轉接香港服務大陸市場的時間並不長,七月初谷歌首席法律顧問對外表示,谷歌將提供新的造訪頁面,不再跳轉香港,以符合中國政府的要求。但與此同時,谷歌也再次強調,將維持不審查過濾的搜尋引擎服務。由於谷歌在大陸的執照於七月一日到期,究竟此舉能否維持谷歌在大陸的經營權,以及谷歌未來將如何回應大陸的經營規範,仍有待觀察。

或許不少人會認為,政府總是追在社會發展後面,嘗試解決科技發展所帶來的變化。這樣的假設忽略了科技發展之初,往往仰賴政府的投資和引導,而早期的投資不但形塑其後來的發展,也讓政府累積足夠的能力去約束和規範科技所帶來的社會影響。大陸的網路發展十分貼近這個說法,而且,大陸政府對於網路社會的發展,展現了積極的介入意願,這是許多其他國家所沒有的。這點可證之於大陸網路常見的挺政府言論,網民廣泛流傳的「五毛黨」(編按:一般指受大陸行政機關僱傭或指導,以網路發表評論為全職或兼職的人員),如果屬實或許有部分貢獻。

同樣不能忽略的,是大陸政府對於網際網路強大的介入能力,這部分是政府長年投入資通產業發展的累積成果,也受惠於大批外商在大陸的投資生產和技術轉移。隨著大陸本地產業的成熟茁壯,大陸政府在網路管制上可以轉而仰賴本地廠商,而不可避免地和在大陸投資外商發生衝突,綠壩案和谷歌案都符合這樣的圖像。不過,長期來說,由於軟體和內容將取代硬體和零件成為資通訊產業的主流,沒有自由的環境,就難有人性化的軟體設計和新穎有趣的內容,這點不但對外商如此,對於本地廠商和消費者更是如此。從這個角度來說,網路自由在大陸,還是值得樂觀以對。

(原文刊於《交流雜誌》第112期 2010年8月)

Posted via email from George 資訊

66句禪語

1.人之所以痛苦,在於追求錯誤的東西。
2.
如果你不給自己煩惱,別人也永遠不可能給你煩惱。因為你自己的內心,你放不下。
3.
你永遠要感謝給你逆境的眾生。
4.
你永遠要寬恕眾生,不論他有多壞,甚至他傷害過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
5.
當你快樂時,你要想這快樂不是永恆的。當你痛苦時,你要想這痛苦也不是永恆的。

6.今日的執著,會造成明日的後悔。
7.
你可以擁有愛,但不要執著,因為分離是必然的。
8.
不要浪費你的生命在你一定會後悔的地方上。
9.
你什麼時候放下,什麼時候就沒有煩惱。
10.
每一種創傷,都是一種成熟。

11.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沒有救,認識自己,降伏自己,改變自己,才能改變別人。
12.
你不要一直不滿人家,你應該一直檢討自己才對。不滿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13.
一個人如果不能從內心去原諒別人,那他就永遠不會心安理得。
14.
心中裝滿著自己的看法與想法的人,永遠聽不見別人的心聲。
15.
毀滅人只要一句話,培植一個人卻要千句話,請你多口下留情。

16.根本不必回頭去看咒駡你的人是誰?如果有一條瘋狗咬你一口,難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嗎?
17.
永遠不要浪費你的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歡的人。
18.
請你用慈悲心和溫和的態度,把你的不滿與委屈說出來,別人就容易接受。
19.
同樣的瓶子,你為什麼要裝毒藥呢?同樣的心裡,你為什麼要充滿著煩惱呢?
20.
得不到的東西,我們會一直以為他是美好的,那是因為你對他瞭解太少,沒有時間與他相處在一起。當有一天,你深入瞭解後,你會發現原不是你想像中的那麼美好。

21.活著一天,就是有福氣,就該珍惜。當我哭泣我沒有鞋子穿的時候,我發現有人卻沒有腳。
22.
多一分心力去注意別人,就少一分心力反省自己,你懂嗎?
23.
憎恨別人對自己是一種很大的損失。
24.
每一個人都擁有生命,但並非每個人都懂得生命,乃至於珍惜生命。不瞭解生命的人,生命對他來說,是一種懲罰。
25.
情執是苦惱的原因,放下情執,你才能得到自在

26.不要太肯定自己的看法,這樣子比較少後悔。
27.
當你對自己誠實的時候,世界上沒有人能夠欺騙得了你。
28.
用傷害別人的手段來掩飾自己缺點的人,是可恥的。
29.
默默的關懷與祝福別人,那是一種無形的佈施。
30.
不要刻意去猜測他人的想法,如果你沒有智慧與經驗的正確判斷,通常都會有錯誤的。

31.要瞭解一個人,只需要看他的出發點與目的地是否相同,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心的。
32.
人生的真理,只是藏在平淡無味之中。
33.
不洗澡的人,硬擦香水是不會香的。名聲與尊貴,是來自於真才實學的。有德自然香。
34.
時間總會過去的,讓時間流走你的煩惱吧!
35.
你硬要把單純的事情看得很嚴重,那樣子你會很痛苦。

36.永遠扭曲別人善意的人,無藥可救。
37.
說一句謊話,要編造十句謊話來彌補,何苦呢?
38.
白白的過一天,無所事事,就像犯了竊盜罪一樣
39.
廣結眾緣,就是不要去傷害任何一個人。
40.
沉默是譭謗最好的答覆。

41.對人恭敬,就是在莊嚴你自己。
42.
擁有一顆無私的愛心,便擁有了一切。
43.
來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所以你必須,隨緣不變,不變隨緣。
44.
慈悲是你最好的武器。
45.
只要面對現實,你才能超越現實。

46.良心是每一個人最公正的審判官,你騙得了別人,卻永遠騙不了你自己的良心。
47.
不懂得自愛的人,是沒有能力去愛別人的。
48.
有時候我們要冷靜問問自已,我們在追求什麼?我們活著為了什麼?
49.
不要因為小小的爭執,遠離了你至親的好友,也不要因為小小的怨恨,忘記了別人的大恩。
50.
感謝上蒼我所擁有的,感謝上蒼我所沒有的。

51.凡是能站在別人的角度為他人著想,這個就是慈悲。
52.
說話不要有攻擊性,不要有殺傷力,不誇已能,不揚人惡,自然能化敵為友。
53.
誠實的面對你內心的矛盾和污點,不要欺騙你自己。
54.
因果不曾虧欠過我們什麼,所以請不要抱怨。
55.
大多數的人一輩子隻做了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

56.心是最大的騙子,別人能騙你一時,而它卻會騙你一輩子
57.
只要自覺心安,東西南北都好。如有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
58.
當你手中抓住一件東西不放時,你只能擁有這件東西,如果你肯放手,你就有機會選擇別的。人的心若死執自己的觀念,不肯放下,那麼他的智慧也只能達到某種程度而已
59.
如果你能夠平平安安的渡過一天,那就是一種福氣了。多少人在今天已經見不到明天的太陽,多少人在今天已經成了殘廢,多少人在今天已經失去了自由,多少人在今天已經家破人亡。
60.
你有你的生命觀,我有我的生命觀,我不干涉你。只要我能,我就感化你。如果不能,那我就認命。

61.你希望掌握永恆,那你必須控制現在。
62.
惡口永遠不要出自於我們的口中,不管他有多壞,有多惡。你愈罵他,你的心就被污染了,你要想,他就是你的善知識。
63.
別人可以違背因果,別人可以害我們,打我們,譭謗我們。可是我們不能因此而憎恨別人,為什麼?我們一定要保有一顆完整的本性和一顆清淨的心。
64.
如果一個人沒有苦難的感受,就不容易對他人給予同情。你要學救苦救難的精神,就得先受苦受難。
65.
世界原本就不是屬於你,因此你用不著拋棄,要拋棄的是一切的執著。萬物皆為我所用,但非我所屬。

66.雖然我們不能改變周遭的世界,我們就只好改變自己,用慈悲心和智慧心來面對這一切。

Posted via email from George 資訊

2010年8月25日 星期三

想要成功,記得這8大特質

「成功」的定義是可大可小,並非只有富可敵國的企業主,才能算是了不得的成就,就算是開一間小小的賺錢店舖、年薪千萬的超級業務員,或者僅僅是對自己的結果及所有滿意,都可以算是一種成功。

仔細觀察這些成功者的背後,其實可以發現他們具有相當類似的特質。以下歸納整理出八項,希望能與許許多多,認為「自己距離成功還很遠,或者是覺得還有再努力空間」的讀者一同勉勵。

一、火一般的熱情。有熱情的人,才會有積極樂觀的態度,以及奮鬥努力的目標,更有助於激發龐大的潛能,想辦法讓個人事業更上一層樓,或者是開創出恢宏的新局。

二、設定正確目標。有了目標,所有的努力才會有方向。當然,目標不是一蹴可幾的。以全球首富巴菲特為例,其財產的累積也是經過數十年的堆疊,才有今日的規模。同樣的,目標也不一定是那麼高深遠大,但其核心重點卻是:一旦設定了目標,才能訂出每個階段達成的時間表。如此按表操課,也才有可能步上成功的坦途。

三、有所本的充足自信。這種特質在許多企業主,或是超級業務員身上都可以發現。這些成功人士總有充足的信心:只要照著設定好的正確目標,持續不間斷地努力下去,就一定可以達到。

四、長期的紀律。有了目標、自信及熱情之後,最大的絆腳石可能就是「三分鐘熱度」地無法持續。愛因斯坦曾經說過:「天才是一分的天份,加上九十九分的努力」。這中間的努力,也必須靠著不斷鞭策自己的紀律來完成。

五、選擇適合自己的策略。多數成功人士多半會先仔細觀察其他成功人士的優點,並且選擇一個最適合自己的策略。正因為每一個人的優、缺點不同,功人士總是懂得找出一條「隱藏缺點,發揚個優點」的策略,讓自己輕鬆地達到成功。

六、善用「人脈」的槓桿效果。開店找點有一個鐵則是:「人潮就是錢潮」,這在成功人士身上一樣適用。在成功人士的背後,不論他是有權或有錢,都是許許多多人脈所累積出來的結果。

七、正確解讀資訊。資訊的正確解讀,關係到正確目標的設定、投資的準確度,以及對趨勢、潮流的掌握程度。不管是投資理財、創業開店,其實都相當依賴這項能力。

八、心存正念及善念。假設走旁門左道,或是心念不正,儘管也曾有人大富大貴過,但事後證實,成功也只不過是曇花一現,來得快,去得也快的紙上富貴一場罷了。

Posted via email from George 資訊

2010年8月22日 星期日

未來在等待的人才 A Whole New Mind Moving from the Information Age to the Conceptual Age

這個世界原本屬於一群高喊知識就是力量、重視理性分析的特定族群──會寫程式的電腦工程師,專搞訴狀的律師,和玩弄數字的MBA。如今,世界將屬於 具有高感性能力的另一族群──有創造力、具同理心、能觀察趨勢,以及為事物賦予意義的人。我們正從一個講求邏輯、循序性與計算機效能的資訊時代,轉化為一 個重視創新、同理心,與整合力的感性時代。如果你是對現有工作和生活不滿足的職場人士、或是急於了解下一波潮流的創業家與企業領導人、乃至於關心自己下一 代未來的父母,或是兼具敏銳情感和靈活創意,?在資訊時代備受忽略與貶抑的族群……本書將提供六種攸關最近的未來有無前途的關鍵性能力,它們分別是:一、 不只有功能,還重設計。二、不只有論點,還說故事。三、 不只談專業,還須整合。四、不只講邏輯,還給關懷。五、不只能正經,還會玩樂。六、 不只顧賺錢,還重意義。藝術家、發明家、設計師、說故事高手、看護者、諮商員、及宏觀人士,將成為下一波職場新貴,入主社會高報酬階級,坐享快意人生。

這六種關鍵能力來自兩種感知:高感性(High Concept)與高體會(High Touch)

高感性,指的是觀察趨勢和機會,以創造優美或感動人心的作品,編織引人入勝的故事,以及結合看似不相干的概念,轉化為新事物的能力。

高體會,則是體察他人情感,熟悉人與人微妙互動,懂得為自己與他人尋找喜樂,以及在繁瑣俗務間發掘意義與目的的能力。

在高感性時代,我們必須在左向推理之外,補強六種關鍵右向能力。這六項高感性和高體會能力可以協助我們開發新時代不可或缺的全腦新思維。

一、不只有功能,還重設計。光是提供堪用的產品、服務、體驗或生活型態,已經不夠了。如今無論為賺錢或為成就感,都必須創作出好看、獨特,或令人感動的東西。

二、不只有論點,還說故事。現代人面對過量資訊,一昧據理力爭是不夠的。總有人會找到相反例證來反駁你的說法。想要說服別人、灌輸資訊,甚至說服自己,都必須具備編織故事的能力。

三、不只談專業,還須整合。工業時代和資訊時代需要專業和專才,但隨著白領工作或被外包出去,或被軟體取代,與專業相反的才能也開始受到重視:也就是化零為整的整合能力。今日社會最需要的不是分析而是綜合──綜觀大趨勢、跨越藩籬、結合獨立元素成為新好產品的能力。

四、不只講邏輯,還給關懷。邏輯思考是人類專屬能力之一。不過在一個資訊爆炸、分析工具日新月異的世界裡,光靠邏輯是不行的。想在未來繼續生存,必須了解他人的喜好需求、建立關係,並展現同理心。

五、不只能正經,還會玩樂。太多證據顯示多笑、保持愉悅心情、玩遊戲和幽默感,對健康與工作都有極大好處。當然該嚴肅的時候要嚴肅,不過太過正經對事業不見得有益,對健康更有害。在感性時代,無論工作還是居家,都需要玩樂。

六、不只顧賺錢,還重意義。我們生活在一個物質極為充裕的世界。無數人因此掙脫了營生桎梏,得以追求更深層的渴望:生命目的、出世意義,以及性靈滿足。


作者簡介

品克(Daniel H. Pink)

  知名趨 勢寫手,曾於《哈佛商業評論》大膽提出「藝術碩士是新的商業學位」觀點。係暢銷書《自由工作者國度》(Free Agent Nation)作者、《連線》雜誌(Wired)特約編輯,前白宮講演撰稿員。《自由工作者國度》是《華盛頓郵報》非小說與商業類暢銷書。《出版人週報》 讚譽該書「已成為人力管理關係的基石」。《未來在等待的人才》已翻成十二國語言版本,strategy +business, The Miami Herald, Fast Company等媒體推薦為二○○五年最佳企管書。 


這是本很熱門的書籍,

是講述右腦開發、注重全腦發展的書籍,書中絕大部分的都在頌揚右腦的獨特功能和未來在生活上及工作上,能帶來的助益。

   作者用未來職場上的人力需求為出發點,並且分析從農業時代發展到現在,人類生活上跟隨著富裕、自動代和全球化的發展,演變成不只是強調實用性的消費型態,說明企業發展或者是產品生產的趨勢,已經不是設計出實用的產品,而是能夠兼具美觀、意義等「多元性」的性品,使消費者除了覺得好用以外,還覺得好看,更甚者是希望能使消費者藉由感官接觸而引發內在意義的感觸。

   像電視上某些產品利用感動行銷的廣告手法、信用卡不再只是單純的塑膠貨幣,而是讓你擁有幸福的理財工具。還有汽車代表著凝聚家庭情感的舒服空間。除了

設計產品,還要賦予產品意義、故事,讓產品成為人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的存在。

   作者書裡強調未來必須具備的感知:高感性(High Concept)和高體會(High Touch),前者指的是觀察趨勢和機會,以創造優美或感動人心的作品,編織引人入勝的故事,以及結合看似不相干的概念,轉化為新事物的能力。後者則是體 察他人情感,熟悉人與人微妙互動,懂得為自己與他人尋找喜樂,以及在繁瑣俗務間發掘意義與目的的能力。其六種能力可以看上面的節錄。

本書強調,整合、統合、系統思考、全盤綜觀全局的思考才是未來人才的重點。幾個小方法可以增加整合能力:
一、聽交響樂,如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莫札特第35號交響曲哈夫納、馬勒g大調第四號交響曲、柴可夫斯基一八一二序曲、海頓g大調第九十四號交響曲…。
二、隱喻日誌 ,記下看到或聽到的有力隱喻,可以增加隱喻智商MQ。
三、靈感看板 ,把所感動的圖文物質貼在看板上,拓展視野與靈感。

網路有此書書的ppt,內容簡潔扼要,可自行點閱:未來在等待的人才 

George


內文

試把過去一百五十年想像成一齣三幕劇:第一幕,工業時代,大型工廠和高效率生產線是經濟動力來源。這一幕的主角是工廠工人,其主要特徵是體力和堅持。 第二幕,資訊時代,美國和其他國家開始轉變。大量生產成為配角,資訊和知識主導了已開發國家經濟。這一幕的主角是知識工作者,其特徵為擅長左向思考。 而如今,隨著富裕、亞洲,和自動化三項因素影響擴張,第三幕的簾幔已經拉起,這個世代可稱做感性時代。當今主角是創作者和諮商員,主要特徵是精通右向思 考。

圖三之一顯示這一連串演進,不過我加進了工業時代之前的農業時代。橫軸代表時間,縱軸代表富裕程度(Affluence)、科技 演進(Technology),以及全球化(Globalization)的升高(我將這三項簡稱為ATG)。隨著個人財富增加、科技進步、全球連結日漸 緊密,這三股力量終將匯聚足夠的動能,把我們推送到下一個世代。這也是我們從農業時代演進到工業時代,再到達資訊時代的過程。而此一歷程最近的一次推演, 就是從資訊到感性時代的變遷,其背後動力仍舊是財富(西方文明的富裕)、科技推演(部分白領職務的自動化),以及全球化(幾種類型的知識工作被移往亞 洲)。

簡言之,我們先從農夫的社會,轉型到知識工作者的社會,現在又進化到一個創作者和諮商者、模式辨認者與意義賦與者的社會。

如果圖畫勝過千言萬語,那麼比喻又勝過無數圖畫。我們是從建立在工人肩膀上的經濟模式,進化成以左腦為基礎的經濟模式,再演化到今天:一個越來越強調右腦能力的社會與經濟體。

當社經基礎來自工廠和大量生產,右向思考沒有太大意義。

但當我們進化到知識工作形態,右向思考漸獲重視,不過地位仍遜於左向思考。如今隨著北美、西歐、日本再度演進,右向思考逐漸在社會經濟上取得同等的地位──甚至超越左腦。在二十一世紀,右向思考晉身首要能力,成為事業進展與個人實現的關鍵。

但我要澄清一點,未來並非極端的二元世界,不是左腦思考者都註定滅亡、右腦思考者都普天同慶,也並非藝術家一定暴富開BMW,電腦工程師全部淪為速食店服務生。左向思考仍不可或缺,只是光靠它已不足夠。在感性時代,我們需要的是「全」腦新思維。


高感性和高體會

想在現今世代生存,個人與組織都必須重新檢討自己的生計,問自己三個問題:
一、海外勞工是否比我更便宜?
二、電腦是否比我更快?
三、我的工作在富裕時代是否還有需求?

如果第一和第二題你回答「是」,第三題你回答「否」,那麼你麻煩大了。今天光是糊口,都須具備海外知識工作者無法以低薪提供、電腦無法更快完成,和能滿足富裕時代非物質需求的工作能力。

這 就是為何高科技已經不敷所需。我們必須在優秀的高科技能力之外,培養符合高感性和高體會的工作能力。(如我在緒論中所說,高感性是指:創造藝術性及精神性 美感、辨認趨勢和機會、敘述精采故事,以及連結表面無關事物成為新發明的能力。而高體會則是指體察他人感受、了解人際微妙互動、尋找自身和激發他人的生命 喜悅,以及超越紅塵俗務,尋找生命意義的能力。)

高感性和高體會在全球各地的影響力都不斷升高。為了加強說服力,我們不妨從一般認為最不 可能受影響的地方看起。以醫學院來說,長期以來都是成績最好、分數最高、分析能力最強者匯聚的大本營。但如今美國的醫學院課程,卻正經歷二、三十年來的最 大變革。哥倫比亞大學和其他學校的醫學院學生需要上所謂的「敘事醫學」(narrative medicine),因為研究顯示雖然電腦也具診斷能力,但正確診斷很重要的一部分,卻是聆聽病患對病情的描述。在耶魯大學醫學院,學生必須到耶魯英國藝 術中心培養觀察能力,因為懂畫畫的學生通常也擅於辨認病情的微妙細節。在此同時,全美有超過五十所醫學院在課程內加入了性靈科目。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學 院安排了一套住院體驗課程,讓二年級學生模擬生病,在醫學裡過夜。為何要讓學生演戲?「是為了讓醫學院學生體會病人的感受,」校方表示。費城的傑佛遜醫學 院甚至增設了一項醫生評比指標──同理指數(empathy index)。

看過美國教學醫院現狀,再來觀摩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日本的 例子。日本從二次大戰廢墟中重新站起,靠的是大力鼓吹左向思考,但如今連日本人也開始重新檢討他們的國力根本。雖然日本學生數理成績領先全球,但許多日本 人懷疑過度強調教科書的教育方式可能已經不合時宜。因此日本當局正在重新改造過去自豪的教育體系,以培養學生發揮創意、藝術品味,和趣味性。也難怪,因為 最近幾年日本最賺錢的出口項目不是汽車,也非電子產品,而是流行文化。3 另一方面,有鑑於年輕學子面對巨大的課業壓力,日本文部省也鼓勵學生思考生命的意義和目標,推行所謂的「心靈教育」。

瞭解了日本教育 改革,再來看看第三個例子──大型跨國企業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幾年前,通用找了一位叫羅勃.魯茲(Robert Lutz)的人來擔任高層主管。魯茲不是那種跟著感覺走,滿口藝術品位的人。他滿頭白髮、滿臉風霜,年紀七十好幾,美國三大車廠的主管他都做過。他看起像 個陸戰隊軍人,事實上也真的是陸戰隊出身。他喜歡抽雪茄,自己開飛機,更深信全球暖化是環保人士編的鬼話。可是當魯茲接下通用的職位,《紐約時報》請教他 將採取何種新的經營方針時,他竟這麼回答:「我強調右腦…我認為我們屬於藝術產業。我們的產品是藝術、娛樂、行動雕塑。只是湊巧也是交通工具罷了。」

好 好想想這句話。通用汽車代表的還不只是資訊時代,而是更古早的工業時代,這樣一家企業的主管,竟然自稱是藝術產業。而且這位帶領通用進軍右腦世界的人,不 是頭戴扁帽手拿畫筆的藝術家,而是年逾七旬,渾身陽剛味的前任陸戰隊員。套句水牛春田合唱團(Buffalo Springfield)唱過的歌詞:「這裡變得不太一樣了」──而這改變將會越來越明顯:高感性和高體會已經從邊陲,進佔我們生活的重心了。


MBA與MFA

要進哈佛商學院太簡單了。至少對那每年好幾百名申請加大洛杉磯分校藝術研究所而被拒絕的人來說,進哈佛真 的還比較容易一些。因為哈佛商管學院的錄取率是百分之十,而洛杉磯分校藝術研究所的錄取率只有百分之三。為什麼?因為在一個連通用汽車都聲稱自己是藝術產 業的世界裡,藝術碩士學位,也就是MFA(Master of Fine Arts),已經成為最熱門的學歷證件。企業人事主管現在主動造訪知名藝術研究所──如羅德島設計學院、芝加哥藝術學院、密西根克倫布魯藝術學校 (Cranbrook Academy of Art)──招攬人才,而這股用人潮流逐漸搶走了其他傳統商學院畢業生的飯碗。舉個例子,麥肯錫(McKinsey)管理顧問公司一九九三年雇用的新進人 員當中,百分之六十一擁有MBA(商管碩士學位),但不到十年後,這個比例已降為百分之四十三,因為麥肯錫認為其他學系畢業生在該公司也同樣表現傑出。隨 著藝術系畢業生增加並進據大型企業高位,職場遊戲規則也改變了:MFA已取代MBA的搶手地位。

而背後原因,又回到我在前章提及的兩種 力量。由於亞洲因素,許多商管畢業生成了本世紀的藍領階級──原本前途無量,卻發現自己的工作逐漸被移往海外。如前所述,投資銀行現在不斷增聘印度商管畢 業生來處理財務分析。柯尼企管(A. T. Kearney)估計未來五年,美國的金融服務業將外移五十萬工作機會,到類似印度這些低薪國家。按照《經濟學人》(Economist)的說法,低階 MBA工作「過去都被推給有衝勁無經驗的年輕新進人員,他們每天加班期待有朝一日在華爾街或倫敦嶄露頭角。如今拜神奇光纖電纜之賜,這些工作又被塞給了低 薪的印度商管畢業生。」於此同時,受到富裕因素的影響,眾多企業發現唯一能在商品氾濫的市場上區隔自家產品的方法,就是訴諸顧客的美感和情感需求。因此高 感性的藝術家特長,自然就比可以輕易複製的低階商管左向技能,來得更有價值了。 上個世紀中葉,曾任通用汽車主管的美國國防部長查理.威爾森(Charlie Wilson)曾說過一句名言:「凡是對通用好的,都對美國好。」如今進入新世紀,該是把威爾森名句稍加潤飾的時候了:通用的處境反映了美國的處境──而 美國的趨勢又代表了世界性的趨勢,換句話說,今天我們全都屬於藝術產業。

在美國,平面設計從業人數在十年內成長十倍,美術人員是化學 工程師人數的四倍。一九七○年以來,全美以寫作為業的人增加了三成,作曲家和演奏家則增加了五成。大約有兩百四十所美國大專院校成立了創意寫作MFA學 位。相較之下,二十年前只有區區二十二所。5 今日從事藝術、娛樂,和設計工作的美國人,要比律師、會計師,和稽核人員還要多。6(從一家維吉尼亞州的新創公司,就可看出時代在變。當例行法律研究工作 出走海外,法律工作者要如何自處?答案是加入法律動畫〔Animators at Law〕這類高感性公司的行列。這家平面設計公司召募法律系畢業生,專門替一流律師事務所準備例證、影片,和解說圖示等,協助他們說服陪審團。)

二 ○○二年,卡內基美隆大學(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都市計畫學者佛洛里德(Richard Florida)將三千八百萬名美國人列入他所謂的「創意階層」,並宣稱這些人是經濟成長關鍵。雖然佛洛里德對「創意」的定義廣泛得有些詭異──他把會計 師、保險理賠員、稅務律師都歸為「創意人員」──但此一階層的擴張讓人無法忽視。它佔美國勞工人口的比例,和一九八○年相較成長了一倍,更是一個世紀前的 十倍。7 類似的高感性工作潮流也在世界其他地區顯現。英國分析師約翰.霍金斯(John Howkins)以較合理的「創意」定義──包含設計、藝術表演、研發和遊樂器產業等──算出英國的創意產業年產值接近兩千億美元。霍金斯估計在十五年 內,此一產業全球規模將達六.一兆美元左右,讓高感性行業晉身全球最大經濟動力之一。8 在此同時,倫敦商學院和約克郡水公司(Yorkshire Water Company)等單位都設立了常駐藝術家等職位。英國聯合利華(Unilever)聘請畫家、詩人,和漫畫創作者來啟發員工創意。北倫敦一個足球球會甚 至請了一位常駐詩人。

不過,傳統上所謂的藝術才華,並非全腦思維中唯一的能力,也不是最重要的能力。回頭看資訊時代的職場明星──電腦 程式設計師。隨著公式化的軟體編寫工作外移,具備高感性的軟體工程師將變得分外搶手。海外的低階工程師接手程式寫作、維護、測試,和改版作業同時,感性時 代的軟體人員將著重在創新和產品差異性。畢竟,在那些印度程式員有東西可以編寫、維護、測試,和改版之前,必須先要有發想和創作。這些產品也需要被推銷和 包裝給客戶、經歷市場競爭,凡此均非一紙規格單所能解決,而必須仰賴創意、個人魅力,和直覺。


IQ和EQ

未來若有博物館打算辦個二十世紀美國教育回顧展,可選擇的展品當然很多──包括厚重的教科書、斑駁的黑板、桌面可摺疊的射出成型塑膠桌椅等。但有樣東西特別值得考慮。我建議館方在展場中央,用晶瑩剔透的玻璃櫃,展示一隻削得尖尖的二號鉛筆。

如 果二號鉛筆的全球供應鏈突然貨源短缺,美國的教育體系恐怕會在一夜間崩潰。從美國兒童能伸手握住這些小木棒開始,他們就開始參加無數號稱可以測出能力與潛 力的測驗。幼稚園時期先測試智商,然後評量閱讀和數學能力──接著拿成績和全州、全國、全世界的小朋友比較。等到上中學,我們的孩子開始準備SAT,因為 它是抵達高薪工作和美好未來之前,必須跨越的艱困沙漠。如前所述,SAT制度有其優點,但美國過度強調測驗的社會體系也有幾項盲點,直到最近才受到正視。

例如曾以《EQ》(Emotional Intelligence)一書扭轉世人觀念的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就搜集過各種針對IQ與事業成就關聯性的學術研究,猜猜看這些研究的結論是什麼?拿出你的二號鉛筆,挑個答案吧。

根據最新研究,IQ影響事業成就的比例有多高?
a. 百分之五十─六十
b. 百分之三十五─四十五
c. 百分之二十三─二十九
d. 百分之十五─二十

答 案是:百分之四到百分之十之間。(自限於題目所給的答案,正是左向思考症狀之一。)高曼認為,IQ確實影響到一個人的職業選擇。例如我的智商,就不可能當 個天體物理學家。不過一旦進入某個行業,左向思考就幾乎無關緊要,反而是那些不易量化的高感性、高體會能力比較重要──如想像力、樂觀,以及社交能力。舉 個例,高曼和海伊集團(Hay Group)人資顧問公司所做的研究顯示,在企業組織當中,成功的領導人往往都很風趣。這些主管每天可以讓下屬多發笑三次。9(本書第八章將告訴你幽默與 右腦有很大關聯。)問題是你看過衡量喜劇才能的標準化測驗嗎?

事實上,真的有。位於康乃狄克州新港(New Haven)的耶魯大學一名心理學教授,目前正在開發一套另類SAT。羅勃.史丹柏格教授(Robert Sternberg)把這套測驗取名為彩虹計畫(Rainbow Project)──光聽名字就比我們學生時代那些可怕的考試有趣多了。在史丹柏格的測驗中,學生會拿到五張沒有文字的《紐約客》(New Yorker)漫畫,而他們必須動腦筋為漫畫加上趣味說明。題目還包含一道範例標題(如:「章魚的球鞋」),學生必須以此為唯一線索,寫出一段故事。另 外,測試也假設現實生活情境──例如參加派對卻發現一個人也不認識,或想說服朋友幫忙搬家具──詢問學生如何應付。彩虹計畫仍在實驗階段,但它已經能比 SAT還要準確兩倍地預測學生在學表現。不但如此,白人學生與少數族裔的SAT分數差距,在彩虹計畫中也顯著的拉近了。

史丹柏格的測 驗並無意取代SAT,而是做為補充(事實上彩虹計畫的發起者之一就是贊助SAT的大學委員會〔College Board〕。)然而這個計畫的存在本身就別具意義。「如果你SAT沒考好」,史丹柏格表示:「在現今社會裡就註定了處處碰壁。」但有越來越多教育界人士 體認到,這些障壁埋沒了許多SAT無法評量的能力和人才。

高體會能力尤其易受忽略──亦即關懷、照護、鼓舞他人的能力。這些特長在感性 時代許多職業中至為關鍵。所謂的「關懷職種」──包括諮商、看護、第一線醫療服務──目前正需才孔急。例證之一:先進國家外移電腦程式寫作職缺的同時,卻 不斷引進菲律賓等亞洲國家的護理人員。由於人才短缺,護理工作薪資攀升、有照男護士人數自一九八○中期以來更增加了一倍。11 在第七章我們還會進一步討論這個趨勢。


金錢與意義

就在工作轉變為高感性和高體會的同時,感性時代帶來的最大改變,卻是發生在職場以外──在我們的內心和靈魂 裡。譬如對人生意義和性靈層面的追求,就幾乎已經像雙份大杯拿鐵一樣普遍。在美國有一千萬成年人固定練習冥想,人數是十年前的兩倍。另外有一千五百萬人做 瑜珈,是一九九九年的兩倍。美國電視現在充斥性靈相關節目,連《電視指南》(TV Guide)雜誌也宣告「心靈電視」現象興起。

美國 嬰兒潮世代老化──以及日本、歐盟更為明顯的人口老化──也加速了此一變化。「隨著年齡增長,」心理學家大衛.伍爾夫(David Wolfe)寫道:「人的認知模式也變得較不抽象(左腦傾向),更為具體(右腦傾向),因而對現實感受更敏銳,情感更豐富,更重視天人合一」(括號內為原 文照抄)。13 換句話說,當人年老,看待生命的重點就轉為生命目的、內在圓融,以及人生意義等年輕時汲汲營營而忽略的東西。

事實上已 經有兩位學者表示,這些關懷人群、努力尋找意義的嬰兒潮世代已經成群浮現了。保羅.雷伊(Paul Ray)和雪莉.魯斯(Sherry Ruth)在二○○○年一份研究報告中將五千萬美國人歸類為所謂「文化開創份子」(Cultural Creatives)。報告中說,這些文化開創份子佔了全美成人四分之一,大約相當於全法國人口。此一族群有很多特徵都與右向價值相符。例如「文化開創份 子強調綜觀全局,」報告寫道:「他們擅長綜合線索,」而且這些人「認同女性看待事物的方式,包括:關心他人的感受與想法;用對方的角度看事情;相信個人經 驗和聆聽他人傾訴也是重要的學習方式;正視關懷的價值。」

邁進感性時代的嬰兒潮世代很清楚自己的年紀。他們知道自己活過的日子,已經超過能活的日子,簡單的算術事實,自然有沉澱人心的作用。追求名利數十載,財富的吸引力日漸消退。對他們以及許多同時代的人來說,人生意義已經取代了金錢。

這 一切對我們來說又意味著什麼?我們要如何因應感性時代?就某個層面來說,答案其實很簡單。在一個受到富裕、亞洲,和自動化因素掌控的世界裡,左向思考仍屬 必要但已不足夠,因此我們必須熟習右向思考,學會高感性和高體會技能。我們必須選擇海外代工無法以低薪完成,電腦無法快速執行,而且可以滿足優渥階層美 感、情感,和心靈需求的工作。不過從另一個層面看,這樣的答案並未解決問題。到底,我們該做那些事情來因應?

過去幾年我潛心研究這個問題,並把結果整理為六個明確的高感性高體會能力,有待我們學習掌握。我把這些能力統稱為「高感性的六種力量」,包括了設計、故事、整合、同理心、玩樂,和意義。而本書的第二部分,就是要幫助讀者了解並掌握這六種力量。


購買:未來在等待的人才

Posted via email from George 資訊

2010年8月18日 星期三

麥克風與吊帶:賴利金傳奇 (用最簡單問題得到最驚人答案)

世界上沒有人不認識他和他的吊帶。

  他出身布魯克林的貧窮猶太家庭,高中差一點畢不了業,連軍隊也拒他於門外。除了懷抱一分夢想,他孑然一身。

  後來他成為美國脫口秀界的天王,不審判來賓,不作跳樑小丑,只問簡單的問題,而西方世界每一號大人物,無不欣然掏心接受他的專訪,連躲避媒體唯恐不及的當紅爭議人物,也主動叩應他的節目。

  四萬多場廣播與電視專訪,半世紀的媒體人生。這就是賴瑞.金。

  我只會發問,問一些簡短、單純的問題,
  但簡單的問題能問出驚人的答案。  ──賴瑞金

   從廣播名嘴起家,到跳槽CNN主持全球第一個Call in談話節目,賴瑞.金創下電視史上無人能敵的紀錄──同一主持人,同一時段,連續播放25年,獲列入《金氏世界紀錄》。他的主持年薪高達四.四億台幣, 曾贏得一座「艾美獎」、兩座國際性傳播獎項「皮博迪獎」,以及十座「有線頻道王牌獎」。

  他以獨一無二的嗓音風靡全球無數觀眾。每天晚 上,世界各地家庭裡的電視機上都可以看到他奇特的面孔,以及打著招牌吊帶、略顯駝背的身形。《時代》雜誌封他為「麥克風大師」,半世紀以來,他訪問過全球 最具影響力的人物,包括尼克森以降的每一屆美國總統伉儷,邀請過普亭到曼德拉等各國領袖,也請到辛普森、李文斯基等當下最具爭議性的人物,以及無數體壇巨 星、藝人、歷史時刻的見證人。

  長達半世紀的媒體生涯,賴瑞.金在麥克風前,和所有聽眾╱觀眾一同經歷了美國歷史上的重大事件,諸如約 翰.藍儂遇刺身亡、伊朗大使館人質事件、雷根總統遇刺、「挑戰者號」太空梭升空爆炸、辛普森殺妻案、柯林頓性醜聞與彈劾案、九一一事件、美國出兵伊拉克、 卡崔娜颶風、雷曼兄弟破產、歐巴馬當選美國總統……他甚至會不小心「走進事件中心」,例如在辛普森受審期間意外闖入法庭,而且男主角還出聲跟他打招呼。

  他有什麼魅力,他的節目又有什麼特質,讓一向喜新厭舊的觀眾25年來對他不離不棄?或許這是因為出身社會底層的賴瑞.金就代表每一個平凡大眾:也或許,這是因為他知道幽默的力量,深信無論時局多麼艱苦,喜劇總能逆轉勝,也成功將它傳達到觀眾的心中。

   錄音室與攝影棚之外的賴瑞.金,生活也充滿戲劇性……他曾意外開車撞上約翰.甘迺迪的車,和李文斯基的阿姨約會過,跟七個女人結過八次婚,追求現任妻子 時還勞駕艾爾.帕西諾助陣;他被開除過,也被警察收押過,曾經一天三包菸,甚至一度潦倒到身上只剩42元,然後在馬場上翻盤獨贏8千美元。或許老天覺得這 一切還不夠驚奇,因此在他年過六十時,送給他一份大禮:三十三歲的賴瑞.金二世,他素未謀面的兒子……

  透過賴瑞.金細數這七十多年來公私生活上值得回味的時刻,並闡述鏡頭前後的逸事,我們不僅看到他趣味橫生的人生經歷,以及美國半世紀以來的重大事件發展與相關人物回顧,更可以看到他憑著資質與努力把握住機運,秉持堅守原則的態度,贏得業界的尊重和觀眾的支持。

  儘管因為時不我予,其節目在稱霸電視界25年後終於將吹起熄燈號,但嚴肅而不失幽默、尖銳卻從不刻薄的賴瑞.金,已經在全球觀眾心中樹立了一種難以被超越的典範。這是一個時代的結束,但典範永遠都會在,也永遠不會過時。


作者簡介

賴瑞.金 Larry King

  在CNN主持的《賴瑞.金現場》是全球首創的叩應電視節目,曾獲艾美獎的殊榮,也是CNN收視率最高的節目之一。他創辦賴瑞.金心血管基金會,募款無數,為心血管病人安排手術,幾能每天救一條人命。

卡爾.福斯曼 Cal Fussman

  《君子雜誌》(Esquire)的不分線記者,著有《娛樂週刊》的每週佳作《After Jackie》,以及榮登《華爾街日報》暢銷書榜的《Double or Nothing》。


格調與風格兼具的媒體人,活生生的傳奇
 
  前幾天,我看了一段《賴瑞.金現場》(Larry King Live)。這次是兩位老先生之間的對談:賴瑞.金訪問《花花公子》雜誌的創始者海夫納。對我來講,這個對談尤其有趣,因為他們都是美國文化裡的先行者。 在黑人當上美國總統的今天,你再回頭看他們曾經走過的路,才會更理解為什麼一個社會需要進步力量,需要創新者,需要對「包容」這件事情有更大的堅持。賴 瑞.金與海夫納,他們是一掛的,美國社會正是因為受他們兩人的影響都很大,所以此時聽他們娓娓道來一些兩人經歷過的人權議題,更是感觸良多。

   對台灣人來講,穿吊帶的賴瑞.金是電視史上最有名的訪談節目主持人,其實他的主持人身分要遠溯至一九五七年,那一年的五月一日,賴瑞.金在邁阿密的 WAHR電臺開始對著麥克風做節目,從此滔滔不絕地訪問超過五萬人,其中有名流顯貴,也有販夫走卒。賴瑞.金用他獨特的訪問方式跟來賓互動,不但造就他獨 一無二的風格,許多人更將他當成美國的象徵。電影明星保羅.紐曼就曾經說過,他如果飛到國外,住進旅館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開電視看賴瑞.金的節目,因為 這樣才覺得他跟美國還是緊密連結著。

  賴瑞.金的訪問讓觀眾上癮,很多人一定以為是他功課做得好,可是看了這本書才知道,他是一個訪談前 不做功課的人,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他「笨」。這是一個出乎大家意料之外的事實,但經他解釋後,我們才恍然大悟,原來以一個「受教者」的身分進行訪問,才 是讓節目好看的最重要原因。他總是能問出「笨主持人」能想出來的最愚蠢問題,讓受訪者迫不及待想將最棒的答案告訴眼前這位無知的發問人,而正是這種方式, 聽眾跟觀眾才能跟賴瑞.金一樣,從問答中增長見聞。賴瑞.金的放空,讓源源不絕的舊聞新知、軼事傳說充斥於訪談之間,再加上他不時冒出來的幽默撩撥或無厘 頭插話,將訪問的節奏控制得收發自如,觀眾的遙控器也就這麼凍住了。

  如果說方法是賴瑞.金的獨門,那麼內容更是舉世無雙,因為全世界大 概只有他,能夠一通電話就把受邀者敲定,管你是俄國的普亭,還是南非的曼德拉;歷任美國總統,更是從尼克森以降——不僅他們自己,也包括他們的夫人——全 都上過賴瑞.金的節目。這種號召力,真的想不出有哪個主持人敢自居為其競爭者。

  飛黃騰達如賴瑞.金,當然也有落魄低潮時。這本書好看之處,就在於他完全不避諱這些情節,包括他惹過的麻煩,並坦承自己不善理財的個性,以及結八次婚的曲折故事,讓我們看到一個真性情的主人翁,以及這位充滿赤子之心的七十五歲老頑童充滿驚奇的人生。

   不只人生如此,賴瑞.金不按牌理出牌的主持風格、他的即興能力,也常讓他的聽眾和觀眾被電到。書裡最讓我感動的例子,是他有回在深夜節目裡訪問歌星丹 尼.凱,一位女士扣應進來,說她戰死在韓國的兒子心目中的偶像就是丹尼.凱,結果他讓丹尼.凱在節目裡清唱那位海軍戰士生前最喜歡的一首歌。「像這樣珍貴 的時刻可遇而不可求,發生之後會長存心中。」賴瑞.金如是回憶。

  做為美國重要的媒體人,賴瑞.金時時刻刻不忘他的角色對聽眾與觀眾會有 的影響,因此他在主持節目時對各個議題、環節的拿捏,不但力求平衡,也刺激議題正反兩方換個角度思考,這種作法讓他的黨派色彩降至最低。書裡他就特別提 到,邁阿密曾經針對他做過一個民調,受訪者被問到賴瑞.金是支持共和黨還是民主黨,結果民調出來,比率不相上下。

  沒有政黨色彩,可是從 書裡充斥的例子,我們其實非常清楚賴瑞.金在許多議題上的立場。他尤其反對各種形式、各種身分的歧視,並且毫不猶豫將他的意見在節目裡表達出來。對於黑白 平權、同性戀平權、墮胎議題這些在不同階段都造成美國社會極大分裂的題目,他總是有技巧地、必要時委婉地直擊沒有公義觀念的受訪者,利用自己節目的影響 力,捍衛被污名的人與事,為弱勢爭取公道。像他這種談話性節目主持人竟能做到這一步,這是最讓我們動容的地方。

  事業上賴瑞.金樹立了一 個接一個的典範,但這本傳記之所以引人入勝,並不僅於他所敘述的五十年麥克風生涯。本書從一開始,就把這個鬼點子一堆的布魯克林猶太小孩讓寡母和師長頭疼 的事蹟,用最令人噴飯的筆調道了出來;然後,當他帶點愧疚地將宛如愛情流浪漢般多次進出婚姻與男女關係的荒謬經驗一件件數出來時,還真是令人哭笑不得;當 然他也不斷提到那些摯友,他們總是在他麻煩一堆的時候出手搭救;最後,也是最感人的人生回顧,則是他六十多歲時在第八次婚姻裡老年得子,一家四代複雜但溫 馨的家庭生活,讓賴瑞.金從一個當年沒盡到父職的爸爸,搖身一變成為最有愛心的父親。讀到這裡,你會暗中替他禱告,希望他能活到參加兒子的大學畢業典禮。

  賴瑞.金是個值得學習、研究的人。他的人生如此精彩,本書最後一章有個故事講得最好:

  雪倫的父親是業餘棒球手,戰績不錯,後來進陸戰隊去了,退役後父親叫他去郵局上班。有一次,我帶他去看金鶯隊的比賽。我們在打擊練習時間進場,站在打擊籠後面看球員練習。這種練打的場面稀鬆平常,每場比賽前都看得見,但我一轉頭看岳父,發現他淚流滿面。

  我說,「怎麼了?」

  他說,「當年我應該放手一試才對。」

  我永遠忘不了那幅情景。儘管我做過一些令自己後悔莫及的事,但有一句話永遠不會從我的口中說出:但願我當初敢冒險去闖一闖。

  靜心下來看這本書,從中你能夠悟到用來激勵自己的,絕對不只上面這個教訓而已。

《給我報報》總編輯馮光遠

作者序

追憶:幽默是我唯一不曾或忘的

  記性是個奇怪的東西。你能記得五十年前某天下午的事,卻不記得昨天午餐的地點在哪裡。

  問題是,人活得越久,要記住的東西就越多。因此,三十歲的人記性比七十五歲的人來得好,並非沒道理。刻印在我腦海的往事多達七十五年。新加入的一天是昨日,明天即將成為另一頁。

  有時候,相片能助人回憶。也有些時候,相片本身會喧賓奪主。記得我和約翰.甘迺迪二世聊到,他三歲時參加父親葬禮時舉手敬禮的那張相片有多麼深印人心。他自己對那一刻沒有印象,但知道那張照片的存在。那張相片,他一輩子看過無數次。相片本身變成他的回憶。

   文字敘述能像照片一樣存留往事。但是,文字也會修飾往事。每次敘述同一件往事,人難免會稍微加油添醋。不加油添醋是不可能的。你可能忘記某人說過的某一 句話,會另想一句比較好笑的話來替代。聽你敘述的人笑了,於是你把修飾過的版本再講給別人聽。時日一久,你再也不記得那句話的原始內容。

  因此,本書接下來陳述的往事或許無法百分之百寫實,很多內容添加了幽默來保鮮,但本質是如假包換的。

   有些時候,我硬是想不起某件事,會越想越氣。有個老笑話是,「我剛讀過一本很棒的書,書名是《超人記性十大要訣》,作者是,呃……」但我從不會忘記笑話 和趣事。幽默是我唯一不曾或忘的東西,到現在都能記得從小時候起有過的所有歡笑時刻。我有預感,等我老到記不住其他東西時,一定還記得好笑的事。

  如果讀者只在CNN看過我,下面這句話可能會讓你意外:假如當初我沒有踏進傳播界,我可能會走上諧星的路。讓人呵呵笑至今仍是最令我開心的一件事。

  回憶是我們僅有的一切。失去了它們,我們一無所有。而經幽默潤飾過的回憶,最是讓人回味無窮。

  除了趣事之外,本書也包含其他人的回憶,包括家人、朋友,以及認識我最深的人。從他們的角度來看我,將能彌補我個人追憶的盲點,以免讀者見樹不見林。我會等本書出版後再來讀他們的觀點,絕不在出書之前加以刪改或干預。

  因此,有意思的是,等我展讀本書時,讀到自己的往事可能會和讀者同樣吃驚。


1
我的小兒子,一個八歲,另一個九歲。他們可能知道辛普森案是世紀大審判,只不過那已經是上個世紀,大家現在根本懶得談辛普森了。他的審判當年有 多轟動,我很難向兩個兒子解釋,頂多只是舉例說:柯林頓告訴我,當他和俄羅斯總統葉爾欽見面時,葉爾欽湊近他的耳朵問,「人是不是他殺的?」

辛普森原本答應主動向警方說明,當天下午卻失信,大家開始覺得不對勁。他留下一封自殺遺言,由律師好友勞伯•卡戴申(Robert Kardashian)上電視宣讀。聽到「我無路可走了……」,我不寒而慄。

那天晚上,我請辛普森前妻妮可生前的朋友辛蒂•賈維(Cindy Garvey)上節目,同時也請有色人種協進會的代表當來賓。打從一開始,這樁新聞牽扯的就不只是凶殺。無論後續發展如何,你知道這個案子絕對和種族問題脫不了關係。

訪 問接近尾聲時,白色福特野馬吉普車在公路上奔馳的直播畫面切了進來。直升機從空中拍攝好幾輛警車正在井然有序地追逐著吉普車。起初,我根本不知道辛普森坐 在那輛白色吉普車上。這對我是全新的領域。我從沒做過這種節目。平常我做起節目來左右逢源,現在卻完全無法掌握,因為我不知道眼前將會發生什麼事。一開 始,我還希望辛普森不要做傻事自盡。五十分鐘後,我卻希望自己知道他想從五號州際公路逃到哪裡去。節目繼續做下去,製作人為我找來一張公路地圖,以便我描 述方位。我們得到消息,駕駛是辛普森的朋友艾爾•考林斯(Al Cowlings),辛普森坐在後座。看熱鬧的民眾站在路邊,手持「衝啊,辛普森,衝啊!」的標語,念念不忘赫茲租車廣告中的這句廣告詞。最後,白色車子 駛抵辛普森家,他向警方投降。當晚的節目做了三小時。

事件能改變人生,而辛普森案讓我的私生活轉向我從沒料到的方向:為了報導審判,我移 師洛杉磯。我以前去過洛杉磯,對當地卻不是很熟悉,只知道比佛利山莊有一間奈特艾爾熟食餐廳。我第一次光顧那裡是在一九八五年,玻璃櫃檯內的左手邊有白 鮭、鹹牛肉、五香煙燻牛肉,到今天也還是一模一樣。收銀機旁是甜點哈爾瓦(halvah),而我的童年老友希德正坐在第二個雅座裡。我坐進他對面的位子 說,「嘿,希德。」感覺彷彿重回布魯克林的摩茲糖果店。

原來,希德曾和辛普森打過網球。辛普森的律師之一勞伯•沙皮洛(Robert Shapiro),偶爾會到奈特艾爾餐廳吃早餐。辛普森的牧師羅希•葛來爾(Rosey Grier)也是這裡的常客。當時有個甚囂塵上的傳聞說辛普森曾向他告解,但葛來爾否認了。他是出版商麥可•凡納(Michael Viner)的朋友。凡納曾經和我們坐同桌,出版過好萊塢時裝設計師菲•瑞斯尼克(Faye Resnick)的書。後者在書中自稱是妮可的知己,也爆料說辛普森曾經跟蹤並騷擾過妮可。我們安排她接受專訪,法官藍斯•伊藤(Lance Ito)卻要求我們暫時別播出,等陪審團員選完之後再說。我們照做了,事後伊藤法官邀請我進法官室向我道謝。

我和名叫藍斯的人交情一向不 深,卻和伊藤法官一拍即合,聊了將近一個鐘頭。和他告別之後,我走錯門,直接走進法庭裡,聽到的第一句話是,「嘿,賴瑞!」是辛普森在跟我打招呼。因為審 判休息時間即將結束,眾家攝影機已經都打開了。我真是尷尬到了極點。「嗨,果汁。」我喊他的綽號。然後我也跟沙皮洛問好,再逐一和檢方席的人打招呼,一個 也不漏,因為我不想讓觀眾認為我傾向哪一邊。但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當我走出法庭時,被記者團團包圍住,問題從四面八方而來。「賴瑞,聽說你要為辛 普森的人格作證,是真的嗎?」我至少重複了十一遍「無可奉告」,才總算脫身。

後來,我再一次無意間走進新聞的中心點。那時我單身,交往的 對象之一是辯方律師團的陪審團顧問,另一位則是檢方的公關。她們好像不知道我在劈腿,和我在奈特艾爾餐廳同桌用餐的朋友卻知道。早上我一走進奈特艾爾,大 家都想知道我前晚問出什麼新的小道消息。回首當時,浮現我腦海的不是「我是怎麼搞的?怎麼和案子雙方的女人同時交往?」而是柯林頓發現我劈腿時的反應: 「我欣賞你對女人的彈性。」當時我玩得很開心,而且不得不承認那些關係很好用,因為我們成功透過陪審團顧問傳話給辛普森,問他願不願意在審判結束後來電接 受訪問。


2
一九九八年元月,柯林頓爆發婚外情,這次的對象是白宮實習生,我知道這次又將在歷史寫下新的一頁。後來我聽到實習生的姓名,看到她的相片。莫妮 卡•李文斯基(Monica Lewinsky)。媒體報導出她父母親的名字,我開始心想,「我認識她,我認識她。」我想起來了,我和她的阿姨交往過。於是我的念頭從「我認識她,我認 識她」變成「我真的認識她。」

柯林頓和李文斯基之間有何瓜葛,我不想在節目上談。我才不在意誰和誰上床,也不太想管人家的閒事。就我個人來看,我覺得這事是柯林頓夫妻和女兒之間的家事。只可惜,令我莫可奈何的是,這件新聞題材占據我的節目好長一段時間。

記 得CNN的總裁曾經和我討論過該如何探詢候選人私生活,叫我一一列出哪些問題適合在節目中提出。我告訴他,我寫不出來,因為訪問沒有規則可循,因為每次訪 談的客觀條件不同。儘管我通常不喜歡在節目上談誰和誰上床,但柯林頓和實習生的事件也不是我的節目頭一次扯到性,電視布道家吉姆•貝克和祕書的醜聞就是一 例。一九八八年的總統大選,角逐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提名的蓋瑞•哈特(Gary Hart)向媒體嗆聲說,如果記者不相信他不搞婚外情,可以貼身訪問。不久,《邁阿密前鋒報》便刊出他和模特兒丹娜•萊斯(Donna Rice)乘船出海的相片,船名就叫「胡搞」(Monkey business),哈特因此被迫退出選戰。我訪問過茱蒂絲•艾克斯諾(Judith Exner)一小時,讓她暢談她和甘迺迪總統的關係。那時候她五十幾歲,正在與癌症對抗,仍希望上節目釐清不實的傳言。

她指出幽會的時間 和地點,但對我而言,那次專訪的重點不是性,而是社會風氣的演變。令我聽得入迷的是她和甘迺迪的關係當時攤在光天化日之下,媒體卻從不報導他們幽會的事。 甘迺迪在世時,茱蒂絲•艾克斯諾的姓名從未見報。而小羅斯福擔任總統期間,記者也從來不提他坐輪椅的事。大衛•布林克利*告訴我,他年輕時被分發到華府記 者團,負責採訪白宮。當他第一次看到小羅斯福總統坐著輪椅進來時,大為震驚。「什麼?我們的總統坐輪椅?」羅斯福從腰部以下癱瘓,演說時必須由人攙扶才能 站在講臺後面。布林克利問其他記者,「我們怎麼都沒提過這件事?」其他記者異口同聲說,「為什麼要提?這和他身為總統所作的決策有什麼關係?」

開 始隨八卦媒體起舞,等於是同流合污。珍妮佛•富勞爾斯(Gennifer Flowers)也上過我的節目,暢談她在柯林頓擔任阿肯色州長時與他的婚外情,詳細到我想掩耳的地步。她有必要詳談,因為內容勁爆,同時也因為她想為她 的書打廣告。訪問到這種人物時,我會盡量不要犧牲格調。只不過,有時候想維持高格調並不容易。

柯林頓當初該如何接招比較好?他只需要說, 這是他和妻子之間的私事。媒體當然會繼續挖新聞,但至少他可以藉此壓制醜聞的氣焰。結果他說,「我從來沒有和那女人發生性關係,」讓自己沒有台階下。他說 口交不算性交,也害自己下不了台階。口交算不算性交,或許因人而異吧,也許有點像大法官波特•史都華特(Potter Stewart)對色情的詮釋:「我無法定義它,但我一眼就能分辨是不是色情。」

黑人民權領袖金恩博士曾告訴我,他布道的範圍很廣,但忠 於配偶不在他說教的範圍內。他這樣說是避免被罵假道學。反觀柯林頓,他一否認出軌,就給了想整垮他的共和黨員大好機會。喬治亞州眾議員鮑伯•巴爾(Bob Barr)帶頭彈劾柯林頓,上我的節目卻說他完全不在乎婚外情。他的著眼點是柯林頓阻礙司法、誤導證人、教唆偽證,以及可能銷毀證物。

我 盡量把節目集中在醜聞對彈劾案的影響。我個人實在覺得醜聞的罪狀不足以彈劾總統,可惜想鬥垮柯林頓的人很多,眾議院做出彈劾的決議,表示接下來參議院必須 決定是否讓柯林頓做滿任期。表決當天,我打電話給總統,預祝他過關,讓他知道我隨時歡迎他上節目抒發心情。我留言給他的祕書。那一天,美式足球的華盛頓紅 人隊對上坦帕灣隊。柯林頓回電時我正在看比賽,聽到電視轉播的聲音。

「是紅人隊在比賽嗎?」他問。
「當然。」
「哪一隊領先?」
「坦帕灣以十六比七暫時領先,不過紅人追得很兇。」
「真的?紐約噴射機隊的比賽是哪一隊贏了?我整天忙得沒時間看。」

最後他挺過了這場風波。任期屆滿後,柯林頓出版自傳,上我的節目說,他備受凌遲可能是不幸中的大幸。他相信,有意整垮他的人最後反而拉了他一把。因為想彈劾柯林頓的人讓希拉蕊很生氣,那批人的做法反而讓柯林頓重獲她的心。


*大衛•布林克利(David Brinkley):一九二○∼二○○三年。美國知名新聞主播,專業生涯超過半世紀。從羅斯福、邱吉爾到老布希等政治領袖均與他多有往來。一生榮獲十座艾美獎、三座皮博迪獎,以及總統自由獎章。


購買本書:

 
My Remarkable Journey 更多好書介紹:

曾喬治 網路讀書會: http://readingdream.blogspot.com/


Posted via email from George 資訊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