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22日 星期日

未來在等待的人才 A Whole New Mind Moving from the Information Age to the Conceptual Age

這個世界原本屬於一群高喊知識就是力量、重視理性分析的特定族群──會寫程式的電腦工程師,專搞訴狀的律師,和玩弄數字的MBA。如今,世界將屬於 具有高感性能力的另一族群──有創造力、具同理心、能觀察趨勢,以及為事物賦予意義的人。我們正從一個講求邏輯、循序性與計算機效能的資訊時代,轉化為一 個重視創新、同理心,與整合力的感性時代。如果你是對現有工作和生活不滿足的職場人士、或是急於了解下一波潮流的創業家與企業領導人、乃至於關心自己下一 代未來的父母,或是兼具敏銳情感和靈活創意,?在資訊時代備受忽略與貶抑的族群……本書將提供六種攸關最近的未來有無前途的關鍵性能力,它們分別是:一、 不只有功能,還重設計。二、不只有論點,還說故事。三、 不只談專業,還須整合。四、不只講邏輯,還給關懷。五、不只能正經,還會玩樂。六、 不只顧賺錢,還重意義。藝術家、發明家、設計師、說故事高手、看護者、諮商員、及宏觀人士,將成為下一波職場新貴,入主社會高報酬階級,坐享快意人生。

這六種關鍵能力來自兩種感知:高感性(High Concept)與高體會(High Touch)

高感性,指的是觀察趨勢和機會,以創造優美或感動人心的作品,編織引人入勝的故事,以及結合看似不相干的概念,轉化為新事物的能力。

高體會,則是體察他人情感,熟悉人與人微妙互動,懂得為自己與他人尋找喜樂,以及在繁瑣俗務間發掘意義與目的的能力。

在高感性時代,我們必須在左向推理之外,補強六種關鍵右向能力。這六項高感性和高體會能力可以協助我們開發新時代不可或缺的全腦新思維。

一、不只有功能,還重設計。光是提供堪用的產品、服務、體驗或生活型態,已經不夠了。如今無論為賺錢或為成就感,都必須創作出好看、獨特,或令人感動的東西。

二、不只有論點,還說故事。現代人面對過量資訊,一昧據理力爭是不夠的。總有人會找到相反例證來反駁你的說法。想要說服別人、灌輸資訊,甚至說服自己,都必須具備編織故事的能力。

三、不只談專業,還須整合。工業時代和資訊時代需要專業和專才,但隨著白領工作或被外包出去,或被軟體取代,與專業相反的才能也開始受到重視:也就是化零為整的整合能力。今日社會最需要的不是分析而是綜合──綜觀大趨勢、跨越藩籬、結合獨立元素成為新好產品的能力。

四、不只講邏輯,還給關懷。邏輯思考是人類專屬能力之一。不過在一個資訊爆炸、分析工具日新月異的世界裡,光靠邏輯是不行的。想在未來繼續生存,必須了解他人的喜好需求、建立關係,並展現同理心。

五、不只能正經,還會玩樂。太多證據顯示多笑、保持愉悅心情、玩遊戲和幽默感,對健康與工作都有極大好處。當然該嚴肅的時候要嚴肅,不過太過正經對事業不見得有益,對健康更有害。在感性時代,無論工作還是居家,都需要玩樂。

六、不只顧賺錢,還重意義。我們生活在一個物質極為充裕的世界。無數人因此掙脫了營生桎梏,得以追求更深層的渴望:生命目的、出世意義,以及性靈滿足。


作者簡介

品克(Daniel H. Pink)

  知名趨 勢寫手,曾於《哈佛商業評論》大膽提出「藝術碩士是新的商業學位」觀點。係暢銷書《自由工作者國度》(Free Agent Nation)作者、《連線》雜誌(Wired)特約編輯,前白宮講演撰稿員。《自由工作者國度》是《華盛頓郵報》非小說與商業類暢銷書。《出版人週報》 讚譽該書「已成為人力管理關係的基石」。《未來在等待的人才》已翻成十二國語言版本,strategy +business, The Miami Herald, Fast Company等媒體推薦為二○○五年最佳企管書。 


這是本很熱門的書籍,

是講述右腦開發、注重全腦發展的書籍,書中絕大部分的都在頌揚右腦的獨特功能和未來在生活上及工作上,能帶來的助益。

   作者用未來職場上的人力需求為出發點,並且分析從農業時代發展到現在,人類生活上跟隨著富裕、自動代和全球化的發展,演變成不只是強調實用性的消費型態,說明企業發展或者是產品生產的趨勢,已經不是設計出實用的產品,而是能夠兼具美觀、意義等「多元性」的性品,使消費者除了覺得好用以外,還覺得好看,更甚者是希望能使消費者藉由感官接觸而引發內在意義的感觸。

   像電視上某些產品利用感動行銷的廣告手法、信用卡不再只是單純的塑膠貨幣,而是讓你擁有幸福的理財工具。還有汽車代表著凝聚家庭情感的舒服空間。除了

設計產品,還要賦予產品意義、故事,讓產品成為人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的存在。

   作者書裡強調未來必須具備的感知:高感性(High Concept)和高體會(High Touch),前者指的是觀察趨勢和機會,以創造優美或感動人心的作品,編織引人入勝的故事,以及結合看似不相干的概念,轉化為新事物的能力。後者則是體 察他人情感,熟悉人與人微妙互動,懂得為自己與他人尋找喜樂,以及在繁瑣俗務間發掘意義與目的的能力。其六種能力可以看上面的節錄。

本書強調,整合、統合、系統思考、全盤綜觀全局的思考才是未來人才的重點。幾個小方法可以增加整合能力:
一、聽交響樂,如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莫札特第35號交響曲哈夫納、馬勒g大調第四號交響曲、柴可夫斯基一八一二序曲、海頓g大調第九十四號交響曲…。
二、隱喻日誌 ,記下看到或聽到的有力隱喻,可以增加隱喻智商MQ。
三、靈感看板 ,把所感動的圖文物質貼在看板上,拓展視野與靈感。

網路有此書書的ppt,內容簡潔扼要,可自行點閱:未來在等待的人才 

George


內文

試把過去一百五十年想像成一齣三幕劇:第一幕,工業時代,大型工廠和高效率生產線是經濟動力來源。這一幕的主角是工廠工人,其主要特徵是體力和堅持。 第二幕,資訊時代,美國和其他國家開始轉變。大量生產成為配角,資訊和知識主導了已開發國家經濟。這一幕的主角是知識工作者,其特徵為擅長左向思考。 而如今,隨著富裕、亞洲,和自動化三項因素影響擴張,第三幕的簾幔已經拉起,這個世代可稱做感性時代。當今主角是創作者和諮商員,主要特徵是精通右向思 考。

圖三之一顯示這一連串演進,不過我加進了工業時代之前的農業時代。橫軸代表時間,縱軸代表富裕程度(Affluence)、科技 演進(Technology),以及全球化(Globalization)的升高(我將這三項簡稱為ATG)。隨著個人財富增加、科技進步、全球連結日漸 緊密,這三股力量終將匯聚足夠的動能,把我們推送到下一個世代。這也是我們從農業時代演進到工業時代,再到達資訊時代的過程。而此一歷程最近的一次推演, 就是從資訊到感性時代的變遷,其背後動力仍舊是財富(西方文明的富裕)、科技推演(部分白領職務的自動化),以及全球化(幾種類型的知識工作被移往亞 洲)。

簡言之,我們先從農夫的社會,轉型到知識工作者的社會,現在又進化到一個創作者和諮商者、模式辨認者與意義賦與者的社會。

如果圖畫勝過千言萬語,那麼比喻又勝過無數圖畫。我們是從建立在工人肩膀上的經濟模式,進化成以左腦為基礎的經濟模式,再演化到今天:一個越來越強調右腦能力的社會與經濟體。

當社經基礎來自工廠和大量生產,右向思考沒有太大意義。

但當我們進化到知識工作形態,右向思考漸獲重視,不過地位仍遜於左向思考。如今隨著北美、西歐、日本再度演進,右向思考逐漸在社會經濟上取得同等的地位──甚至超越左腦。在二十一世紀,右向思考晉身首要能力,成為事業進展與個人實現的關鍵。

但我要澄清一點,未來並非極端的二元世界,不是左腦思考者都註定滅亡、右腦思考者都普天同慶,也並非藝術家一定暴富開BMW,電腦工程師全部淪為速食店服務生。左向思考仍不可或缺,只是光靠它已不足夠。在感性時代,我們需要的是「全」腦新思維。


高感性和高體會

想在現今世代生存,個人與組織都必須重新檢討自己的生計,問自己三個問題:
一、海外勞工是否比我更便宜?
二、電腦是否比我更快?
三、我的工作在富裕時代是否還有需求?

如果第一和第二題你回答「是」,第三題你回答「否」,那麼你麻煩大了。今天光是糊口,都須具備海外知識工作者無法以低薪提供、電腦無法更快完成,和能滿足富裕時代非物質需求的工作能力。

這 就是為何高科技已經不敷所需。我們必須在優秀的高科技能力之外,培養符合高感性和高體會的工作能力。(如我在緒論中所說,高感性是指:創造藝術性及精神性 美感、辨認趨勢和機會、敘述精采故事,以及連結表面無關事物成為新發明的能力。而高體會則是指體察他人感受、了解人際微妙互動、尋找自身和激發他人的生命 喜悅,以及超越紅塵俗務,尋找生命意義的能力。)

高感性和高體會在全球各地的影響力都不斷升高。為了加強說服力,我們不妨從一般認為最不 可能受影響的地方看起。以醫學院來說,長期以來都是成績最好、分數最高、分析能力最強者匯聚的大本營。但如今美國的醫學院課程,卻正經歷二、三十年來的最 大變革。哥倫比亞大學和其他學校的醫學院學生需要上所謂的「敘事醫學」(narrative medicine),因為研究顯示雖然電腦也具診斷能力,但正確診斷很重要的一部分,卻是聆聽病患對病情的描述。在耶魯大學醫學院,學生必須到耶魯英國藝 術中心培養觀察能力,因為懂畫畫的學生通常也擅於辨認病情的微妙細節。在此同時,全美有超過五十所醫學院在課程內加入了性靈科目。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學 院安排了一套住院體驗課程,讓二年級學生模擬生病,在醫學裡過夜。為何要讓學生演戲?「是為了讓醫學院學生體會病人的感受,」校方表示。費城的傑佛遜醫學 院甚至增設了一項醫生評比指標──同理指數(empathy index)。

看過美國教學醫院現狀,再來觀摩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日本的 例子。日本從二次大戰廢墟中重新站起,靠的是大力鼓吹左向思考,但如今連日本人也開始重新檢討他們的國力根本。雖然日本學生數理成績領先全球,但許多日本 人懷疑過度強調教科書的教育方式可能已經不合時宜。因此日本當局正在重新改造過去自豪的教育體系,以培養學生發揮創意、藝術品味,和趣味性。也難怪,因為 最近幾年日本最賺錢的出口項目不是汽車,也非電子產品,而是流行文化。3 另一方面,有鑑於年輕學子面對巨大的課業壓力,日本文部省也鼓勵學生思考生命的意義和目標,推行所謂的「心靈教育」。

瞭解了日本教育 改革,再來看看第三個例子──大型跨國企業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幾年前,通用找了一位叫羅勃.魯茲(Robert Lutz)的人來擔任高層主管。魯茲不是那種跟著感覺走,滿口藝術品位的人。他滿頭白髮、滿臉風霜,年紀七十好幾,美國三大車廠的主管他都做過。他看起像 個陸戰隊軍人,事實上也真的是陸戰隊出身。他喜歡抽雪茄,自己開飛機,更深信全球暖化是環保人士編的鬼話。可是當魯茲接下通用的職位,《紐約時報》請教他 將採取何種新的經營方針時,他竟這麼回答:「我強調右腦…我認為我們屬於藝術產業。我們的產品是藝術、娛樂、行動雕塑。只是湊巧也是交通工具罷了。」

好 好想想這句話。通用汽車代表的還不只是資訊時代,而是更古早的工業時代,這樣一家企業的主管,竟然自稱是藝術產業。而且這位帶領通用進軍右腦世界的人,不 是頭戴扁帽手拿畫筆的藝術家,而是年逾七旬,渾身陽剛味的前任陸戰隊員。套句水牛春田合唱團(Buffalo Springfield)唱過的歌詞:「這裡變得不太一樣了」──而這改變將會越來越明顯:高感性和高體會已經從邊陲,進佔我們生活的重心了。


MBA與MFA

要進哈佛商學院太簡單了。至少對那每年好幾百名申請加大洛杉磯分校藝術研究所而被拒絕的人來說,進哈佛真 的還比較容易一些。因為哈佛商管學院的錄取率是百分之十,而洛杉磯分校藝術研究所的錄取率只有百分之三。為什麼?因為在一個連通用汽車都聲稱自己是藝術產 業的世界裡,藝術碩士學位,也就是MFA(Master of Fine Arts),已經成為最熱門的學歷證件。企業人事主管現在主動造訪知名藝術研究所──如羅德島設計學院、芝加哥藝術學院、密西根克倫布魯藝術學校 (Cranbrook Academy of Art)──招攬人才,而這股用人潮流逐漸搶走了其他傳統商學院畢業生的飯碗。舉個例子,麥肯錫(McKinsey)管理顧問公司一九九三年雇用的新進人 員當中,百分之六十一擁有MBA(商管碩士學位),但不到十年後,這個比例已降為百分之四十三,因為麥肯錫認為其他學系畢業生在該公司也同樣表現傑出。隨 著藝術系畢業生增加並進據大型企業高位,職場遊戲規則也改變了:MFA已取代MBA的搶手地位。

而背後原因,又回到我在前章提及的兩種 力量。由於亞洲因素,許多商管畢業生成了本世紀的藍領階級──原本前途無量,卻發現自己的工作逐漸被移往海外。如前所述,投資銀行現在不斷增聘印度商管畢 業生來處理財務分析。柯尼企管(A. T. Kearney)估計未來五年,美國的金融服務業將外移五十萬工作機會,到類似印度這些低薪國家。按照《經濟學人》(Economist)的說法,低階 MBA工作「過去都被推給有衝勁無經驗的年輕新進人員,他們每天加班期待有朝一日在華爾街或倫敦嶄露頭角。如今拜神奇光纖電纜之賜,這些工作又被塞給了低 薪的印度商管畢業生。」於此同時,受到富裕因素的影響,眾多企業發現唯一能在商品氾濫的市場上區隔自家產品的方法,就是訴諸顧客的美感和情感需求。因此高 感性的藝術家特長,自然就比可以輕易複製的低階商管左向技能,來得更有價值了。 上個世紀中葉,曾任通用汽車主管的美國國防部長查理.威爾森(Charlie Wilson)曾說過一句名言:「凡是對通用好的,都對美國好。」如今進入新世紀,該是把威爾森名句稍加潤飾的時候了:通用的處境反映了美國的處境──而 美國的趨勢又代表了世界性的趨勢,換句話說,今天我們全都屬於藝術產業。

在美國,平面設計從業人數在十年內成長十倍,美術人員是化學 工程師人數的四倍。一九七○年以來,全美以寫作為業的人增加了三成,作曲家和演奏家則增加了五成。大約有兩百四十所美國大專院校成立了創意寫作MFA學 位。相較之下,二十年前只有區區二十二所。5 今日從事藝術、娛樂,和設計工作的美國人,要比律師、會計師,和稽核人員還要多。6(從一家維吉尼亞州的新創公司,就可看出時代在變。當例行法律研究工作 出走海外,法律工作者要如何自處?答案是加入法律動畫〔Animators at Law〕這類高感性公司的行列。這家平面設計公司召募法律系畢業生,專門替一流律師事務所準備例證、影片,和解說圖示等,協助他們說服陪審團。)

二 ○○二年,卡內基美隆大學(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都市計畫學者佛洛里德(Richard Florida)將三千八百萬名美國人列入他所謂的「創意階層」,並宣稱這些人是經濟成長關鍵。雖然佛洛里德對「創意」的定義廣泛得有些詭異──他把會計 師、保險理賠員、稅務律師都歸為「創意人員」──但此一階層的擴張讓人無法忽視。它佔美國勞工人口的比例,和一九八○年相較成長了一倍,更是一個世紀前的 十倍。7 類似的高感性工作潮流也在世界其他地區顯現。英國分析師約翰.霍金斯(John Howkins)以較合理的「創意」定義──包含設計、藝術表演、研發和遊樂器產業等──算出英國的創意產業年產值接近兩千億美元。霍金斯估計在十五年 內,此一產業全球規模將達六.一兆美元左右,讓高感性行業晉身全球最大經濟動力之一。8 在此同時,倫敦商學院和約克郡水公司(Yorkshire Water Company)等單位都設立了常駐藝術家等職位。英國聯合利華(Unilever)聘請畫家、詩人,和漫畫創作者來啟發員工創意。北倫敦一個足球球會甚 至請了一位常駐詩人。

不過,傳統上所謂的藝術才華,並非全腦思維中唯一的能力,也不是最重要的能力。回頭看資訊時代的職場明星──電腦 程式設計師。隨著公式化的軟體編寫工作外移,具備高感性的軟體工程師將變得分外搶手。海外的低階工程師接手程式寫作、維護、測試,和改版作業同時,感性時 代的軟體人員將著重在創新和產品差異性。畢竟,在那些印度程式員有東西可以編寫、維護、測試,和改版之前,必須先要有發想和創作。這些產品也需要被推銷和 包裝給客戶、經歷市場競爭,凡此均非一紙規格單所能解決,而必須仰賴創意、個人魅力,和直覺。


IQ和EQ

未來若有博物館打算辦個二十世紀美國教育回顧展,可選擇的展品當然很多──包括厚重的教科書、斑駁的黑板、桌面可摺疊的射出成型塑膠桌椅等。但有樣東西特別值得考慮。我建議館方在展場中央,用晶瑩剔透的玻璃櫃,展示一隻削得尖尖的二號鉛筆。

如 果二號鉛筆的全球供應鏈突然貨源短缺,美國的教育體系恐怕會在一夜間崩潰。從美國兒童能伸手握住這些小木棒開始,他們就開始參加無數號稱可以測出能力與潛 力的測驗。幼稚園時期先測試智商,然後評量閱讀和數學能力──接著拿成績和全州、全國、全世界的小朋友比較。等到上中學,我們的孩子開始準備SAT,因為 它是抵達高薪工作和美好未來之前,必須跨越的艱困沙漠。如前所述,SAT制度有其優點,但美國過度強調測驗的社會體系也有幾項盲點,直到最近才受到正視。

例如曾以《EQ》(Emotional Intelligence)一書扭轉世人觀念的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就搜集過各種針對IQ與事業成就關聯性的學術研究,猜猜看這些研究的結論是什麼?拿出你的二號鉛筆,挑個答案吧。

根據最新研究,IQ影響事業成就的比例有多高?
a. 百分之五十─六十
b. 百分之三十五─四十五
c. 百分之二十三─二十九
d. 百分之十五─二十

答 案是:百分之四到百分之十之間。(自限於題目所給的答案,正是左向思考症狀之一。)高曼認為,IQ確實影響到一個人的職業選擇。例如我的智商,就不可能當 個天體物理學家。不過一旦進入某個行業,左向思考就幾乎無關緊要,反而是那些不易量化的高感性、高體會能力比較重要──如想像力、樂觀,以及社交能力。舉 個例,高曼和海伊集團(Hay Group)人資顧問公司所做的研究顯示,在企業組織當中,成功的領導人往往都很風趣。這些主管每天可以讓下屬多發笑三次。9(本書第八章將告訴你幽默與 右腦有很大關聯。)問題是你看過衡量喜劇才能的標準化測驗嗎?

事實上,真的有。位於康乃狄克州新港(New Haven)的耶魯大學一名心理學教授,目前正在開發一套另類SAT。羅勃.史丹柏格教授(Robert Sternberg)把這套測驗取名為彩虹計畫(Rainbow Project)──光聽名字就比我們學生時代那些可怕的考試有趣多了。在史丹柏格的測驗中,學生會拿到五張沒有文字的《紐約客》(New Yorker)漫畫,而他們必須動腦筋為漫畫加上趣味說明。題目還包含一道範例標題(如:「章魚的球鞋」),學生必須以此為唯一線索,寫出一段故事。另 外,測試也假設現實生活情境──例如參加派對卻發現一個人也不認識,或想說服朋友幫忙搬家具──詢問學生如何應付。彩虹計畫仍在實驗階段,但它已經能比 SAT還要準確兩倍地預測學生在學表現。不但如此,白人學生與少數族裔的SAT分數差距,在彩虹計畫中也顯著的拉近了。

史丹柏格的測 驗並無意取代SAT,而是做為補充(事實上彩虹計畫的發起者之一就是贊助SAT的大學委員會〔College Board〕。)然而這個計畫的存在本身就別具意義。「如果你SAT沒考好」,史丹柏格表示:「在現今社會裡就註定了處處碰壁。」但有越來越多教育界人士 體認到,這些障壁埋沒了許多SAT無法評量的能力和人才。

高體會能力尤其易受忽略──亦即關懷、照護、鼓舞他人的能力。這些特長在感性 時代許多職業中至為關鍵。所謂的「關懷職種」──包括諮商、看護、第一線醫療服務──目前正需才孔急。例證之一:先進國家外移電腦程式寫作職缺的同時,卻 不斷引進菲律賓等亞洲國家的護理人員。由於人才短缺,護理工作薪資攀升、有照男護士人數自一九八○中期以來更增加了一倍。11 在第七章我們還會進一步討論這個趨勢。


金錢與意義

就在工作轉變為高感性和高體會的同時,感性時代帶來的最大改變,卻是發生在職場以外──在我們的內心和靈魂 裡。譬如對人生意義和性靈層面的追求,就幾乎已經像雙份大杯拿鐵一樣普遍。在美國有一千萬成年人固定練習冥想,人數是十年前的兩倍。另外有一千五百萬人做 瑜珈,是一九九九年的兩倍。美國電視現在充斥性靈相關節目,連《電視指南》(TV Guide)雜誌也宣告「心靈電視」現象興起。

美國 嬰兒潮世代老化──以及日本、歐盟更為明顯的人口老化──也加速了此一變化。「隨著年齡增長,」心理學家大衛.伍爾夫(David Wolfe)寫道:「人的認知模式也變得較不抽象(左腦傾向),更為具體(右腦傾向),因而對現實感受更敏銳,情感更豐富,更重視天人合一」(括號內為原 文照抄)。13 換句話說,當人年老,看待生命的重點就轉為生命目的、內在圓融,以及人生意義等年輕時汲汲營營而忽略的東西。

事實上已 經有兩位學者表示,這些關懷人群、努力尋找意義的嬰兒潮世代已經成群浮現了。保羅.雷伊(Paul Ray)和雪莉.魯斯(Sherry Ruth)在二○○○年一份研究報告中將五千萬美國人歸類為所謂「文化開創份子」(Cultural Creatives)。報告中說,這些文化開創份子佔了全美成人四分之一,大約相當於全法國人口。此一族群有很多特徵都與右向價值相符。例如「文化開創份 子強調綜觀全局,」報告寫道:「他們擅長綜合線索,」而且這些人「認同女性看待事物的方式,包括:關心他人的感受與想法;用對方的角度看事情;相信個人經 驗和聆聽他人傾訴也是重要的學習方式;正視關懷的價值。」

邁進感性時代的嬰兒潮世代很清楚自己的年紀。他們知道自己活過的日子,已經超過能活的日子,簡單的算術事實,自然有沉澱人心的作用。追求名利數十載,財富的吸引力日漸消退。對他們以及許多同時代的人來說,人生意義已經取代了金錢。

這 一切對我們來說又意味著什麼?我們要如何因應感性時代?就某個層面來說,答案其實很簡單。在一個受到富裕、亞洲,和自動化因素掌控的世界裡,左向思考仍屬 必要但已不足夠,因此我們必須熟習右向思考,學會高感性和高體會技能。我們必須選擇海外代工無法以低薪完成,電腦無法快速執行,而且可以滿足優渥階層美 感、情感,和心靈需求的工作。不過從另一個層面看,這樣的答案並未解決問題。到底,我們該做那些事情來因應?

過去幾年我潛心研究這個問題,並把結果整理為六個明確的高感性高體會能力,有待我們學習掌握。我把這些能力統稱為「高感性的六種力量」,包括了設計、故事、整合、同理心、玩樂,和意義。而本書的第二部分,就是要幫助讀者了解並掌握這六種力量。


購買:未來在等待的人才

Posted via email from George 資訊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