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30日 星期三

350億 王傳福登中國首富

「中國新首富」出爐。胡潤28日在海南公布「2009胡潤百富榜」的前兩名,「比亞迪」集團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以350億元人民幣(下同)的財富,從去年排名的103位飆升至今年的第一位,個人財富較去年增加290億元,成為今年的中國首富。張茵家族以財富330億元排名第二,自去年第15位的排名上升 13位,重返2006年、2007年的前三甲地位。

「南方都市報」29日報導,2009「胡潤百富榜」和系列子榜單將陸續出爐,完整榜單將在10月中下旬發布。至於為何只先公布前兩名,胡潤表示前兩名比較有意義,因為他們都是新能源領域富豪。王傳福和張茵家族的財富,係按照2009年 9月15日相關上市公司的收盤價計算。

胡潤對年僅43歲的王傳福今年能登上首富寶座,感到意外。他說,「王傳福的股價一路上漲,直到兩周前才確定下來」。他表示,王傳福能夠成為新首富,有三個因素。一是中國的汽車行業高速增長;二是被「美國股神」巴菲特看上,投資「比亞迪」;三是中國經濟從去年到現在,快速恢復。

他還表示,今年富豪的排名發生顯著變化,比如去年首富黃光裕,今年掉到近20名的位置。

據報導,全中國此次共有1000位富豪上胡潤的榜。統計上榜富豪人數,依然以廣東和浙江省的人數最多,分別為169人和155人。江蘇省上榜人數101位超越上海,名列第三。

對比歷年首富,今年新首富王傳福350億元財富,不及2008年的首富黃光裕(430億元),更不及2007年的首富楊惠妍(1300億)。但由於2008年以來房地產市場的震盪起伏,楊惠妍財富值大幅縮水,黃光裕則更難以保住首富桂冠。

今年排名第二的張茵家族,早在2006年就以270億元的財富問鼎首富寶座。三年時間,財富增加60億,但此次以20億元之差,屈居第二。

據報導,資料顯示,中國新首富王傳福被業界稱為「技術狂人」,安徽無為人,1966年2月15日生,1987年畢業於中南大學冶金物理化學專業,同年進入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攻讀碩士,1990年畢業後留院工作,1995年辭職,創辦「比亞迪」公司,在短短幾年時間發展成為中國第一、全球第二的充電電池製造商;2003年進入汽車業,現為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總裁、比亞迪電子(國際)有限公司主席。王傳福在2009年以13億美元的個人財富,名列「富比世」全球富豪榜的第559位。

曾喬治的銷售咖啡因: http://www.no1salesonline.com/
曾喬治 這人很愛吃:http://georgemouth.blogspot.com/

Posted via email from George's posterous

2009年9月29日 星期二

書摘「王永慶的球僮」

王永慶的球僮從王永慶身上學到了什麼?

出生貧寒礦工家庭的蔡合城,為了家計,小小年紀就做過許多苦力。他沒有因此怨懟人生,反而更加奮力地登上巔峰,成為眾人矚目的「亞洲保險王」。這是我們所熟悉的蔡合城奮鬥的故事,但你也許不知道,求學時期的蔡合城,也曾在王永慶身邊當了5年的球僮。蔡合城如今回憶:「我在王伯伯身上學到許多做人處事的道理,讓我一生受用不盡。」

是什麼道理讓蔡合城的人生從此不同呢?講義特摘《王永慶的球僮》(蔡合城著,台北商周出版)全書菁華與讀者分享成功的祕訣。

凌晨三點鐘,我從台北同安街49號的一個小閣樓出發,在寒風中騎了20幾分鐘的腳踏車,前往許多企業家和軍中將領最愛光顧的台北球場,那是當時台北最高級的一座高爾夫球場。

一位球場管理員走出來問明我的身分:「你是不是要來幫一個企業家服務的新球僮?」我回答是。於是他開始教我如何背球袋、擦球桿,還有一些幫客人服務的細節。這時一部黑頭轎車停在球場門口,我立刻迎上前去幫他們開門,一對夫婦從車�緩緩走了出來。

我不認得他們是誰,就跟在他們背後亦步亦趨地進入球場。這位企業家問我:「你是新來的?」> 我點點頭:「是。」

他接著問:「你平常是做什麼的?」「我還在讀書。」我恭敬地回答。

「你還在讀書?那你怎麼當我的球僮?這麼說,不是你幫我背球袋,而是我要配合你的時間囉?」語氣中顯得有些不悅。

我告訴他,我很需要這份收入,希望他能給我一個服務的機會。

那是民國58年的事了,我背負沈重的家計,就讀台北商專會統科。當時的科主任許留芬知道我繳不出學費,好意介紹我打工的機會。她帶我坐公車到台北市東園街去見台北球場的董事長,告訴對方我是新來的學生,很優秀,但沒有錢念書,希望他能幫助我。

「你讀日間部?那晚上才能工作,但是晚上沒有人打高爾夫球的,」球場老闆這麼說。當時台灣還沒有夜間球場,所以球場晚上沒有打工的機會。想了半晌,他突然說:「有個企業家都是一大清早就來打球,如果你願意,可以當他的球僮。不過他打球的時候,天還沒亮,視線很不好,如果找不到他打出去的球,掉一顆都會被他罵上半小時,所以幾乎沒有人敢當他的球僮。」

積極的人會在問題中看到機會,消極的人則會在每個機會中都看到問題。我知道這份工作有它的挑戰性,但我沒有其他選擇,只能勇往直前,堅定地說:「我願意。」

當時,台塑的名氣還沒有現在這麼響亮,我壓根兒不知道,我服務的對象就是台塑集團的董事長王永慶,只知道他是一位企業家,姓王。

到了球場上,四處一片黑壓壓的,想找回打出去的每一顆小白球,真的沒那麼容易。但是我知道,這個打工機會得來不易,因此我不想給他任何挑剔的理由。於是,在開始打第一洞之前,我對他說:「王伯伯,你打球之前,可不可以先等我一下?」

「做什麼?」他操著一口台灣國語。

在暗夜中,王永慶扭動身軀,打出第一顆球。「叩」一聲,球飛進一片茫茫的樹林中。我快步跑過去,立刻將球撿回來。他很驚訝:「你怎麼那麼厲害?」我告訴他,我的眼力還不錯,球一打出去,我就緊盯著球不放,再配合「聽聲辨球」的獨門技巧,運用敏銳的聽力,判斷球大約的落點,所以很快就能將球撿回來。說完還補上一句:「因為聽說掉球你會罵人。」

「少年仔,我換過好幾十個球僮,第一次見到像你這樣的。既然如此,我就可以放心了。那我就配合你的上課時間吧。」

當時的台北球場是9個洞,通常王永慶都會繞兩圈打完18個洞才結束。有一次,王永慶打到第二回第7個洞時,突然問:「現在幾點了?」我回答:「7點多。」

「哦,已經7點多囉?那可以收起來了。」

我心�覺得納悶,明明還有兩洞就打完,為什麼突然不打了?「少年仔,你不是要上課。運動嘛,多一洞、少一洞沒有太大差別。」

我心�覺得很過意不去,便說:「這樣很不好意思,還讓你來配合我。」

「我打球又不是比賽,只是運動而已,有什麼關係。」說完就請夫人李寶珠遞給我新台幣100元的小費。當時一般的行情是,打完兩圈總共18個洞,小費是新台幣50元,但他們卻給了我新台幣100元,我心�真是又感激又興奮。

這份收入對我來說的確很重要,如果沒有這份收入,我就沒辦法繼續念書。知道我家�窮,王永慶每天會多給我新台幣50元小費,但是別人弄丟1顆20元的球,卻要被他罵上老半天。為了配合我的上課時間,他甚至願意縮短打球時間,讓我內心非常感激,也下定決心,既然進入台北商專的大門,無論如何,一定要把書念完,再從這個校門走出去。

我跟在王永慶身邊當球僮一段時間後,某天王永慶照例到球場打球。他一邊揮桿,一邊問我:「你有打過球嗎?」我回答: 「沒有。」

「沒打過球,怎麼知道我打得好不好?什麼都不懂,怎麼當我的球僮?如果我有問題問你,你都不懂,那我乾脆自己打就好了。有機會你也要練習打球,跟教練學習,這樣以後才有機會教我打球啊!難道你只想一輩子幫人撿球嗎?」

一輩子幫人撿球?我雖然沒有這樣的打算,但是在我的腦海�,從來沒想過窮人家的孩子也可以有機會教企業家打高爾夫球。在經濟快速成長的七零年代,台灣的高爾夫球運動開始興盛,高爾夫球一向是達官顯要專屬的社交平台,我一個窮人家的孩子,連三餐都有問題了,怎敢奢望打高爾夫球?

但王永慶的一席話,開啟了我生命中的另一種可能性。窮人家的孩子不一定得屈就於困頓的現狀,機會也許就在你的身邊,就看你自己有沒有發現而已。我暗自下定決心,一定要利用暑假期間學會打高爾夫球。

我希望增加自己的重要性和價值,因此找到一位球打得很好的教練,只要是我的休息時間,我都會跟在教練後頭,看他如何教別人打球。跟久了,教練也覺得奇怪:「你怎麼每一場都來?」我表明想跟他學習打高爾夫球的意願,但是沒有錢。

「我看你這個年輕人還不錯,就免費教你好了。下午的時間如果有空,我親自教你。」有了教練的允諾,我就放心了。

經過一個暑假的練習,我的球技進步神速,我告訴王永慶:「王伯伯,我終於不負所望,這三個月努力練球下來,昨天我已經可以一桿進洞了。」

「什麼?一桿進洞?來來來,換你打。」說著,王永慶就將球桿交給我,示意要我打,說是要驗收成果。但是接連兩天一桿進洞的機率很低,我接過球桿,也接下挑戰。

我一揮桿,「碰」一聲,一顆心也隨著高爾夫球移動的曲線起伏著。我屏住呼吸,看到球最後掉進果嶺上旗子旁的洞�,忐忑不安的心,也才跟著踏實了起來。

王永慶一看,驚訝的心情完全寫在臉上:「少年仔,你是事先把球放進洞�嗎?」

我告訴王永慶,看到他一年之中,不管颳風下雨,幾乎天天都到球場報到。我從他身上看到堅持的力量,我來自窮困的家庭,在物質上吃過不少苦頭,精神上也承受過許多折磨,「堅持」本來就是流在我血液中的基因,沒有堅持,無法熬到現在。

王永慶是個忙碌的企業家,他都這麼有恆心了,我還是個學生,吃點苦又算得了什麼。受到他的恆心與毅力感動,我學習王永慶的精神,以堅韌的毅力來練球。

我告訴他:「我如果不把球練好,怎麼稱職地當你的球僮呢?」

「不錯不錯,你這個年輕人有出息,你可以當我的教練了。從今以後,只要我有打球的一天,永遠都指定你擔任我的球僮。」

跟在王永慶身邊,有時他也會一時興起說起他的故事。王永慶小時候父親就過世了,家中有3個兄弟、6個姐妹,一共9個小孩。「當年我父親生病時,很多醫院都不收他,一直叫他轉院。當時我心想,這些公立醫院怎麼那麼官僚,遇到重病或病危的病患就拒收。後來我父親也因為沒有受到好的醫療照顧而死得很早。

我在心�默默立下一個志向,只要我有能力,有朝一日,一定要蓋一間醫院,改善醫療品質,更不會拒病患於千里之外。」

王永慶的父親叫做王長庚,後來他成立長庚醫院,就是為了紀念他的父親。另一方面也因為台塑的員工很多,員工生病到長庚醫院來,可以就近照顧。他常常告訴我,做人一定要孝順,經常對父母噓寒問暖,要媽媽多穿一件衣服,幫爸爸多蓋一條被子,如果每個人對父母都能盡孝道,這個社會就會太平。

王永慶是老大,父親過世後,母親一個人含辛茹苦將9個孩子拉拔長大,因此王永慶從小就發願,一定要讓媽媽過好日子。「子女孝順父母不是嘴上說說就好,也不是給錢了事,而是要了解父母的難處,看他們有什麼需求並協助他們。」

王永慶對我說:「過去不管日子再怎麼苦,我一定和媽媽相依為命,我現在娶老婆生孩子了,還是跟媽媽住在一起。少年仔,記得喔,現在不孝順,以後不一定有機會。」

我覺得他講的每一句話,都是值得我學習的典範,每一句話都是我的座右銘。我知道,在他身上,我肯定能學到比打球技巧更難能可貴的態度與觀念。

為什麼一個沒有讀太多書的人,可以白手起家,創下這樣的事業基礎,他一定有比別人更優秀的地方。他是一個成功的企業家,只要聽進他的話,可能一輩子受用無窮。因此我儘量將他在球場上講的每一句話都記在腦海�,回去後再將它寫在日記上,反覆思量。

王永慶和他的母親就住在台塑大樓樓上,頂樓有100多坪的空地,種滿各種蔬菜。雖然王永慶已經是一個很富有的企業家,但是他的母親每天仍會親自到頂樓種菜。儘管再忙,一年365天,除了出國以外,王永慶每天都會陪母親到頂樓摘菜,然後回到樓下母子一起吃晚飯,晨昏定省,隨時伺候在母親身邊。吃的不是大魚大肉,也非山珍海味,就像青菜中撒上的一點點鹽巴,只有最簡單的滋味、最平凡的幸福。我想,這就叫做孝順吧。

每個人小時候都有目標和夢想,王永慶曾經打球打到一半,突然對我說,他的夢想就是當老闆:「送米也是當老闆。早期我開米店的時候,只要客戶需要,就算只有半斤米,我也會幫忙送到家。雖然只是小客戶,但以後有可能會變成大客戶,半斤米最後也可能變成一大包或兩大包米。」

王永慶對待客戶的態度及精神,讓我學習到,對每一位客戶都要認真投入,也要格外珍惜別人給你的機會。因此,在擔任王永慶的球僮期間,我做任何事情都很勤快,每天都希望讓他滿意。而且,除非重感冒上吐下瀉無法起身,否則我絕不請假。

某次打球結束後,他照例遞給我新台幣100元小費,然後問我:「你拿了錢都怎麼用?」我告訴他,我將錢拿來繳自己和弟妹的學費及生活費。「王伯伯,你所說的每一句話,我都做到了,我很節儉,沒有亂花錢。我每天吃一包生力麵,一包折成兩塊,當成一天的早晚餐,而午餐就喝水充飢。每學期新台幣1000多塊的學費都是用分期付款的,每天50元、100元慢慢繳。

後來我才知道,其實是校長先幫我墊款,主任再將我交去的錢,一點一點還給校長。校長、主任和王伯伯都是我的貴人,如果沒有你們,我今天就沒辦法繼續念書了。」

「這樣就對了。做人要懂得感恩,如果受人恩惠卻不知感恩,就跟畜生一樣了。」

五專畢業前夕,王永慶問我:「你畢業以後想做什麼?」我說,我想當教練,教人打球可以賺很多錢。

沒想到,王永慶不僅沒有鼓勵我,反而潑了我一頭冷水:「小蔡,你小小年紀一天到晚想賺錢,你不讀書,將來就不會有前途。老是在這�混,前途在哪�?」

我說:「王伯伯,好好打球也會有好前途。」當時我打球的平均桿數是70到75桿,跟我同時期當桿弟的還有涂阿玉、謝敏男,我們的球打得一樣好,但我的年紀最小。

王永慶語重心長地對我說:「如果打球只是為了賺錢,你不會有前途。我只有小學畢業,吃過很多虧,我在學校沒學過英文和日文,但是在創業過程中,必須面對很多國際客戶,產生很多語言溝通上的問題,英文看不懂,日文看不懂,經營事業很辛苦,因為總不能每件事情都靠祕書啊。我現在會講英文、日文都是自己苦學自修來的,過程有多辛苦,你們很難想像。」

我想一想,覺得他的話很有道理。學歷不高的人,容易迷失在金錢堆�,因為窮,沒有錢,就會一直想賺錢,很容易就會開始沈迷於享樂中,腦子�想的,都是如何撈更多錢,最後就變成貪婪的奴隸。

被他這樣一罵,我恍然大悟,我就是因為沒讀書才會來做這個工作,如果我現在年紀輕輕的,只為了賺錢不讀書,將來即使想要再念書,也不一定有機會。當下我就答應他,我一定會離開球場。

幾天後他告訴我,他決定封桿不打球了。從民國58到63年,我和王永慶整整相處5年的時間,期間歷經過台塑決策錯誤、投資事業失敗等風風雨雨,他都沒放棄打球,為什麼現在突然決定不打了?我心�不禁好奇。

王永慶告訴我:「運動其實有很多種,跑步也是運動啊。打高爾夫球只是走路和揮桿而已,打18個洞,再洗個澡、吃個飯,就得花上大半天,太浪費時間、浪費生命了。今天開始我不打球了,每天只要跑步就好了。」

王永慶的話,我一向謹記在心,既然他說打球浪費時間,從他開始不打球了,我也跟著辭職,離開球場,反正我也從台北商專畢業了。無論如何,這5年來,憑著當球僮和學校印刷工這兩份工作,讓我得以順利踏出台北商專的校門,我心懷感恩。

2008年歲末之際,王永慶到美國巡視業務時,突然過世。雖然不是在台灣這塊土地上斷氣,但家屬還是將遺體運回台灣,也算是完成他的遺願,讓他生於斯、長於斯、死於斯。

我不禁想起40幾年前,初次和王永慶相遇的時候,同樣出身清寒家庭的王永慶,看我一介學生,還要兼差做兩份工作,曾經問我:「你是不是家�很窮?」

我告訴他:「我是礦工的兒子。」

「沒關係,我以前比你更窮。只要有心,就能改變困境。」我永遠記得,當年他是這麼鼓勵我的。

書摘「王永慶的球僮」--商周出版

曾喬治的銷售咖啡因: http://www.no1salesonline.com/

Posted via email from George's posterous

2009年9月28日 星期一

書摘─「跑」在競爭對手的前面

每年,我和太太米莉安,都會帶著三個孩子漢娜、依芙、傑西,去看波士頓馬拉松賽,因為競賽路線剛好經過我家附近。在警方前導車隊及媒體一陣喧囂後,當領先 的前一、兩位跑者飛馳而過時,觀眾總會離奇地突然安靜下來。歷經大約兩小時的賽程,剩下最後三英里(四.八公里),他們的跑姿優美無瑕,呼吸平穩,神態從 容。

旋即,人聲再度鼎沸,在領先者身後數十公尺,湧現一大群運動員,他們全具有世界級水準,只是看起來卻沒那麼有實力。他們的節奏些微凌亂,表情有點兒吃力,彼此摩肩接踵,卻奮力拚搏。他們唯一的希望是爭取第二名,追逐著從未被趕上、始終遙遙領先的「佼兔」。

波士頓馬拉松是一年只舉辦一次的賽事,但是,每一天我們都目睹著各個企業為了搶奪「安慰獎」,而進行同樣激烈的競賽,只有那一、兩家龍頭企業,能 輕鬆取勝。放眼汽車製造、商用航空、金屬加工、積體電路製造、金融服務、醫療保健……等行業,都不難發現,所謂的「公平」競爭,是指所有對手企業在相同的 產品類型中正面對決,爭取相同的消費者,由相同的協力廠供應物料,在相同的人力庫聘僱人才,和相同險惡的局勢搏鬥,並且遵循相同的規範。

競爭環境是如此平等,加上競爭者間幾乎毫無區隔,想當然耳,可預期的局面是:彼此得使出渾身解數,不擇手段地展開割喉戰,陷入自相殘殺的競爭態勢,攫取稍縱即逝的利潤,以及無法坐穩的領導地位。

對很多企業而言,情況就是如此。然而,還是有少數幾隻佼兔突破困境向前衝刺,儘管對手在後窮追不捨,卻始終難以迎頭趕上。他們率先推出更多元、更 優質的商品和服務,對瞬息萬變的市場做出更迅速的因應。但是,他們所動用的人力和資源,卻更加精簡,同時還兼顧風險控制,降低災難和意外的發生機率。

當其他企業都拚命不落人後時,這些高速組織(high-velocity organizations)卻持續向前奔馳,努力提升市場佔有率、獲利率和企業聲望。在馬拉松賽中,每個參賽者同時聞槍起跑,並得一一通過半程和四分之 三程標記。至於最大的差別,當然是跑在前面的佼兔會領先觸及每一個里程標記,而且,當挑戰者隨後抵達時,這些佼兔已即將奔至下一個里程碑。

各家企業與時俱進,依循各種標準來提升營運績效,譬如品質、效率、產品或服務品項、職場安全,以及上市時程。對群兔而言,難題是:「佼兔」比眾人早一步抵達一定水準,而且,當其他人欺身靠近時,他們已經疾行前進,讓對手繼續追逐,卻永遠望塵莫及。

佼兔的優勢
我舉幾個例子說明,首先來看汽車製造業。每一家大車廠都生產轎車、卡車、休旅車和迷你廂型車;又以價位區分為平價、中價和高級車款;再以汽缸數分為小型、中型和大型車。

各大車廠在每個主要市場爭奪消費者,其各自的經銷商或代理商通常就聚集在幾步之遠處。他們在各個地區都有設計和生產據點,在各地重疊的就業市場聘 僱員工,同時在各地受到相同的主管機關和法令的管轄規範,連支援的協力廠往往也是相同的那幾家。我待過一家工廠,和一群為豐田汽車供應零件的工作人員共事 過,而同樣這一群人,用同一套生產設備,同時也為豐田的勁敵製造零件。

在這個高度競爭的環境中,通用汽車和福特汽車慘澹地一年熬過一年;德國戴姆勒在慘烈的購併中,損失數百億美元的股權淨值(shareholder value)後,拋售克萊斯勒持股;至於豐田汽車,則大顯神威,捷報頻傳。先是超越通用汽車,登上全球製造業龍頭寶座,繼而緊逼福特汽車,躋身北美汽車銷 售量排行榜的亞軍,還擠下克萊斯勒,成為北美第三大汽車製造廠。

豐田並非把高度競爭市場甩在腦後的特例。放眼商用航空業,每一家大航空公司的飛機,都來自相同幾家製造商:向美國波音和法國空中巴士採購大型客 機;向瑞典紳寶、巴西航空工業(Embraer)、加拿大龐巴迪(Bombardier)購買區域線噴射機(regional jets);向通用電子、勞斯萊斯和普惠公司(Pratt & Whitney)購買引擎。

各家航空公司透過同一個人力庫聘用機師、空服員、登機門服務員、行李搬運工、技師。而且,在相同城市之間的航線上,他們戮力爭取的,更是完全重疊 的一群消費者。在這種高度重疊的條件下,可預期的是,大多數航空公司很難樹立獨特風格。於是,美利堅航空(American)、聯合航空、美國航空 (USAirways)等各大航空公司,一年到頭都得面對各種困境:財務捉襟見肘,要求縮減員工薪資和福利,期望乘客忍受不舒適、低劣的服務品質,以及每 下愈況的可信賴度。

不過,以低成本贏得消費者高度滿意的西南航空,可沒這些問題。這家航空公司連續獲利超過三十年,其間遭遇油價飆漲、九一一事件引起的乘客銳減、航 空業供過於求,以及同業老鳥削價競爭,阻卻新人瓜分商機等等試煉。然而,過去十年來,美國整個航空業的股市市值大幅縮水百分之五十,西南航空市值卻向上翻 升一倍。甚至在九一一之後,西南的營運狀況遠比競爭對手好許多,整體航空業營收狂跌七○%之中,西南僅小幅下滑二○%。

西南是怎麼辦到的?根據我同事朱蒂.侯佛.基泰爾(Jody Hoffer Gittell1)等人的研究顯示,西南的成功並非來自於某些結構優勢,而是把經營航空公司的基本功,練得比同業更扎實,譬如:以更省時省力、更可預測的 方式,讓飛機在登機門處調頭轉身(譯按:因飛機倒車極為耗油)。在定期檢查上,表現得更安全可靠,讓機組人員有更多時間在機上服務乘客,而無須在航廈枯坐 等待,無所事事等。

美國鋁業集團(Alcoa,以下簡稱為「美鋁」)所從事的是採礦、冶煉、錘鍛、鑄模、滾輥和高壓擠伸,每一道製程在本質上都有其危險性。然而,美 鋁卻憑藉著將自身打造為全美最安全的製造業大廠,而在一九八○年代末期至九○年代初期,開創出輝煌榮景。根據美國職業安全衛生署 (Occupational Safety & Health Administration; OSHA)資料,在兩種評量標準下,美鋁的職場傷害比率,分別是整體製造業職業傷害平均值的四分之一和二十分之一。這種成績並不是對抗演習所能達成的,而 是有「某種玄機」,促使美鋁向工安意外說「不」。

高速競爭者
這個將高速組織和對手區隔開來的特別「玄機」,究竟是什麼?長期以來,實務界和學術界進行許多研究,企圖回答這個問題。

八○年代末期,我意外進入麻省理工學院(下文簡稱MIT)唸碩士班。當時關於日本商業優勢的主流觀點,已經從冷戰思維的國家競賽,轉移到市場領導企業的個別管理實務。

顯而易見的是,在領先的日本工廠內,產品的生產流程比美國工廠來得簡化。產品的製造受到實際顧客需求所牽引,而非根據預設的時間表在趕進度。工作 場所井然有序,依據每個區域所負責的任務而妥善規劃。員工和協力廠之間維持彼此合作的關係,和美國公司對立的勞資關係,大相逕庭。

另一個觀察到的重點是持續改善(relentless kaizen)。這是在工作的持續改善中,致力於最接近組織直屬工作的一個過程。所以,涉及的不只是原料在相關工廠流通的速度,更是改善和解決問題的速度,也就是工廠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速度。

有些研究者,如大衛.迦文(David Garvin),以證據說明條件相當的工廠間所存在的生產力差別,並發現二者在品質上有十倍、甚至百倍的差距。約翰.克拉夫希科(John F. Krafcik)證明,在汽車業中,大量製造廠和精實生產廠(lean manufacturers)的生產力,有著極為懸殊的差異。……這些學者和其他研究者共同傳達了一個現象─在所有市場領導組織內,都有一股明顯的迫切 感。那是為了確認市場需求,為了滿足這些需求,也為了精益求精。

這種新觀點令人振奮,它意味著經理人很重要。儘管企業的外在環境險惡,但其內部環境可以營造出正面積極的效果。經理人不需要政府的救濟,也不必躲在市場邊緣,去尋找沒有競爭對手的競技場,他們可以做日本企業正在做的事,在公平競賽中向他們挑戰。

曾喬治的銷售咖啡因: http://www.no1salesonline.com/

"George資訊" 歷來郵件網址 georgetzeng.posterous.com

Posted via email from George's posterous

2009年9月25日 星期五

走出懷才不遇的悲嘆

懷才不遇者處處皆有,這種人普遍的現象是牢騷滿腹,喜歡批評。有時顯出一副抑鬱不得志的樣子。好像別人總欠著他什麼。

或許,他們中真有懷才不遇者。因為客觀條件無法配合。「虎落平陽遭犬欺,龍遊淺灘遭蝦戲」,但為了生活,又不得不屈就其中,這種痛苦確實難以忍受。

難道天下才華橫溢的人都會落入這一深淵嗎?事實並非如此。因為真正有才能的人常自視過高,目空一切,看不起不如他的人。可是,社會上的事有時非常複雜,並不能因為你有成就就可以任意地放縱自己。總有人看不慣你的自命清高和目中無人,他總會在某種狀況下,給你難堪,不合作,甚至整你。而你的主管更會覺得你不服他,還可能擔心你的才能會威脅到他的位置,如果你不適當收斂,他會對你耿耿於懷,甚至有意壓制你,打擊你。那麼,你的狀況自然會很難受,真的變得「懷才不遇」了。

還有一種懷才不遇者實際上是自以為是的庸才。他不被人重用是因為他本身腹內空空,胸無才志,並不是因為遭人嫉妒和陷害。他不能很好地正視自己,反而以為自己懷才不遇,牢騷滿腹,怨天尤人。
這兩類懷才不遇者在生活中並不少見。這樣的人並不討人喜歡。在與這種人交談中,他總是不厭其煩地數落他人,他的同事,他的上級,吹噓自己的本事。

那些具有強烈的懷才不遇者最終的結果是把自己孤立在小圈子裡,無法參與其他人的圈子,每個人都怕惹麻煩而不敢跟這種人打交道,人人視之為「怪物」,敬而遠之。這種人的結局往往是或者辭職,或者調出,或者依然做著小職員的角色,或者在原單位繼續「懷才不遇」下去。

每個人都會遇到才華無法施展之時,這時候要特別注意:即使感覺懷才不遇,也不能表現出來,你越沉不住氣,別人越看清你,那麼你恐怕只能一輩子懷才不遇下去了。

那麼,遇到這種情況,我們應該如何面對呢?先評估自己的能力,看看是否把自己過高估計了。自己評估時難免有偏頗之時,你可以找朋友和較熟悉的同事替你分析,如果別人的評價比你自我評估還低,那麼虛心接受這種結果。

檢討為何自己能力無法施展?是一時無恰當的機會?還是大環境的限制?還是人為的阻礙?如果是機會問題,那麼只好耐心等待;如果是大環境問題,那只好去職;如果是人為因素,可以溝通,並且想想是否有得罪人之處,如果是,就要想辦法溝通。

考慮拿出其他專長。有時,懷才不遇者是因為用錯了專長,如果你有第二專長,那麼可以要求上司給你機會試試,說不定就此打開了一條生路。

營造更和諧的人際關係,不要成為別人躲避的對象,反而更應該以你的才能協助其他同事,但要知道,幫助別人也不要居功自傲,以為是自己的資本到處炫耀。否則,會嚇跑你的同事。此外,謙虛客氣,廣結善緣,這將為你帶來意想不到的好處。

繼續強化你的才能,當時機成熟之時,你的才能會為你帶來耀眼的光芒。最好不要有懷才不遇的感覺,因為這會成為你心理上的負擔,謙卑地做你該做的事,就算大材小用,也是快樂的。


◎即使感覺懷才不遇,也不能表現出來,
你越沉不住氣,別人越看清你,那麼你恐怕只能一輩子懷才不遇下去了。

曾喬治的銷售咖啡因: http://www.no1salesonline.com/

Posted via email from George's posterous

2009年9月24日 星期四

最多CEO 選擇的工作 做業務

【撰文╱林靜宜】《30雜誌

哪種工作培訓出最多的CEO?答案是做業務。

世界五百大企業的CEO 最多是業務出身,第二多是財務,即便原本是技術出身的CEO,為了企業成長,最後都會參與業務與市場行銷的工作。

原因在於,業務與管理有許多相通之處。前惠普電腦(HP)大中華區總裁孫振耀指出,銷售與管理都是一門跟人打交道的學問,兩者的共同目標是「讓別人去做某件特定的事」。

經由業務「淬煉」出來的CEO更有讓公司基業長青的本事。例如可口可樂之父羅伯特.伍德魯夫從卡車業務員做起,35 歲回家接掌可口可樂公司後,讓其成為全球最有價值的品牌之一。雷.克洛克在建立麥當勞全球王國之前,從事了二十多年的銷售工作。帶領IBM 進入電腦工業的前主席兼董事長小托馬斯.沃森也是從IBM 業務員做起,被

美國《財星》雜誌譽為有史來最偉大的資本家。商業奇才李.艾柯卡從福特汽車銷售員做起,38 歲升任副總裁兼總經理,後來轉戰瀕臨破產的克萊斯勒,5 年內讓營收由谷底翻轉,1984 年創下高達24 億美元的盈餘。

業務人才 全球短缺第二名

根據萬寶華《2009 人才短缺調查》結果,業務代表是全球人才短缺第二名的職缺,「在亞太區更是榜首,」萬寶華企管顧問公司總經理劉玿廷指出,台灣雇主求才困難的比例,比全球 多兩倍,高達62%。他觀察,雖然求職者人數持續增加,但普遍缺乏雇主所需要的技能,「業務人才的缺口從沒有被滿足過。」

目前,市場需要的是兼具行銷與服務兩大能力,能為客戶創造價值的顧問型業務人才。

台灣太古可口可樂將行銷與業務合一已經行之多年,不但破除行銷盲點,業務更能落實品牌策略,更從2007 年開始進行業務團隊改造,協助業務員轉型為客戶顧問。

「行銷加業務,像是空軍與陸軍的結合,」普瑭事業行銷業務處副總經理張國光指出,業務與行銷合一是趨勢,未來的銷售流程要納入顧客滿意度、財務營收、客戶依存度等考量指標,同時並用實體與虛擬的行銷工具。

業務人才必須產生形變的另一個理由是現代企業的成長動力來自於創新,與客戶接觸最頻繁的業務角色尤顯重要。

礁溪老爺總經理沈方正指出,業務是企業貼近市場的前哨站,「最重要的工作是預知市場,」他觀察,過去的競爭環境較單純,可以預知一年的變化,「現在頂多能預知半個月,但還是要做,只要比市場領先一步,就能勝出。」

而且,客戶的抱怨常是創新的點子,根據研究,企業有80%的新產品與服務是來自客戶。「業務就是行銷,從聆聽顧客的需求中找商機,」張國光舉例,普瑭就是因為客戶的「裝了電腦螢幕支臂,?

燈不知擺哪」一句話,推出具有照明功能的LED燈電腦螢幕支臂新品,「未來的頂尖業務還要是完整解決方案的提供者。」

全員皆業務時代來臨

其實,在每個人的成長過程,都面臨需要業務能力的時候。從上學第一天的自我介紹、上台報告,到申請入學、應徵工作的面試,「進入職場後,就算不用直接面對外部客戶,也有組織的內部客戶,」劉

玿廷指出,像人資部門的客戶就是全體員工、生產部門要面對的是行銷、業務部門,「所以,不論職務,人人都是業務。」他建議,若可以的話,年輕時歷練業務工作,有助於將來發展為專業經理人,「業務至少要做3 年,磨練才算完整,若要到中階主管,至少要5 年。」

張國光認為,全員皆業務的企業才能因應快速變化的經營環境。他以曾服務過的荷蘭銀行為例,早些年前,荷蘭銀行本來要將台北的客服中心移到中 國,為了不讓部門被解散,從成本中心轉型為利潤中心,變成具有電話行銷功能的客服中心,創造一年約18 億元的營業額,吸引國外分行前來取經,「客服人員也是業務員,未來,任何職位都是業務,任何產業都是服務業。」

曾喬治的銷售咖啡因: http://www.no1salesonline.com/

Posted via email from George's posterous

2009年9月23日 星期三

中國再創奇蹟的三大密碼

在展望未來金磚四國之首──中國的表現前。請你先熟記關係中國命運的三個密碼:

一、「消費」;

二、「九○後」;

三、「提速世代」。

因為這三個名詞,將決定未來中國的經濟、生活跟就業;而且,全球經濟都將受它們的影響,沒有人能脫離關係。

密碼一:消費 
經濟學人:中國明年GDP超越日本

四年前,《商業周刊》以「研發新勢力」為主軸,記錄中國在成為全球製造基地後,正升級為全球的研發基地,全球九成的電腦是中國製造,四成鋼鐵來自中國。四年後,歷經金融海嘯,「中國又創造另一個中國奇蹟,」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說。

「令人咋舌的反彈。」《經濟學人》描述中國快速復甦的實力。日本的《經濟學人》更明指:明年GDP(國內生產毛額)即將超越日本的中國,可望從世界工廠,變成世界市場。

中國在金融海嘯後,創造什麼奇蹟?

一、成長很猛:七%的GDP年增率。當美國還是負成長時,中國今年上半年逆勢成長,還多創造出人民幣五千一百三十六億元的生產總額,這將近孟加拉一年的GDP。

二、反應很快:人民幣七兆元。這是中國政府為刺激經濟,在今年一至四月借出的錢。如果把一塊錢一塊錢接起來,可以繞地球到太陽六.七圈。中國政府所製造的資金流動度,史上未見。

三、國力變強:五千八百五十億美元,是中國取代日本成為美國最大債主時,擁有的美國國債總值。「Chimerica」名詞因此被提出,《經濟學人》認為,金融海嘯推翻西方獨大的情況,中國跟美國,正以全球最大儲蓄國跟消費國的強國姿態各霸一方。

封閉的金融體系加上保守的儲蓄,讓中國的經濟能在這次金融海嘯當中,受傷較小。全世界都將中國經濟視為救世主,連美國都要看中國臉色。哈佛大學教授弗格森(Niall Ferguson)在《華盛頓郵報》呼籲,美國若不趕快跟中國召開G2會議,中國便會直接召開G1。

所有人的目的只有一個──請過去很會賺錢的中國,開始花錢,帶動全球經濟。

「如果五年前,形容中國的字眼是:房地產、基礎建設、加入WTO;那麼,現在則是內需消費提升、資金流動。 」瑞士信貸亞太首席分析師陶冬說。

出口貢獻大減,須由民間消費接棒

為什麼消費這麼重要?但為什麼中國央行行長周小川又會說:「中國人還沒學會怎樣消費。」

今年八月,《商業周刊》採訪團隊從台北出發,前進香港、上海、北京與成都四個城市找尋解答。

我們的第一站是香港。站在基金公司摩根富林明位於中環的二十一層大樓。旁邊就是香港最大的長江集團,窗外望過去,就是維多利亞港。摩根富林明大中華投資團隊總監王浩,跟我說了一個數學公式。

GDP 主要由「最終消費」加上「投資貢獻」跟「淨出口」三個需求所組成。自從金融海嘯之後,歐美需求大減,中國「淨出口」對GDP的貢獻率不斷下滑,對GDP增 長的貢獻率是負四一%,從歐美短期內經濟仍難復甦的趨勢看來,要彌補出口的空缺,只能靠民間消費,或是投資金額增加。

因此,中國政府宣布的人民幣四兆元刺激內需方案,就是在提振投資數字。「這讓資金都跑出來了,你看,到處都在蓋,」王浩指了窗外的工地,「連我自己都剛買了房子。」

現在,全中國都變成一個建築工地。政府努力拆掉舊房子,花錢補助舊住戶,住戶拿了錢之後,配合銀行寬鬆的貸款資金,去買新房子,刺激了整體經濟增長,政府再從房地產廠商的稅收中,拿回資金。

而這些工人,也有了短暫的就業機會,降低了中國的失業率。這股資金效應也往外延伸到香港。瑞銀(UBS)亞洲地產研究團隊就預計,到明年底前,香港的住宅和寫字樓(商辦)價格還將上漲三成。

今年上半年,投資對中國GDP增長的貢獻度高達八七.六%。

只是,這樣還不夠!

就像馬拉松賽跑般,投資總需要民間實質消費接棒,整個經濟體才能正常運轉,因為政府不可能無止境的掏錢蓋鐵路,人民也不可能老是在買房子。

未來中國的消費動能可以接棒嗎?

我 們來到上海的購物廣場之一──來福士廣場,不是週末,但從霜淇淋品牌哈根達斯(H蝈gen-Dazs)到美國巧克力品牌Hershey's的店面仍人滿為 患來看,今年首季,中國人民平均季收入就比去年同期增長近一二%,在幾乎每年都「加薪」下,很難想像,中國人會不懂得花錢。

但實際數據卻顯示,多數亞洲國家民間消費占GDP的五到六成,唯有中國是個例外,民間消費占GDP的比率從二○○○年的四六%降至去年的三五%──僅相當於美國的一半。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的估計,二○○八年中國儲蓄率達到五一%,是美國的四倍水準。

中國的經濟發展,並沒有改變中國人未雨綢繆的習慣。中國建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華而誠說,中國尚不健全的社會福利體系,讓人民沒有安全感。但,「這是演變的過程……年輕一代會比老一代有安全感,更願意消費。」「千萬別小看獨生子女的消費力……。」陶冬說。

密碼二:九○後 
獨生子女將是最有錢的消費主力

未來中國消費的新希望就在──獨生子女族群。

敏感的日本人已經嗅到此趨勢。《朝日新聞》指出,日本年輕人消費意識淡薄,但若日本企業改變客戶群,事情就好辦多了,日本企業鎖定的目標就是,中國一九八○年後出生的獨生子女群,他們是「一胎化」政策下的獨特現象。

根據聯合國人口司的統計,這一群人(若從一九八○到二○○○年之間出生的人口)估計約四.二億人。現在,這群人年齡約在十歲到三十歲間;未來十年,則介於二十到四十歲之間。

全球知名管理顧問公司麥肯錫預測,未來中國最有錢的消費者就是這群人。「我們中國的消費群平均年齡和歐美日本相比,年輕十到十五歲,」奢侈品品牌愛馬仕中國區總裁雷榮發描述。

為何這群獨生子女有龐大消費力?

第一,在倒三角形的家庭結構下,他們多在一人對六人(祖父母、外公外婆,加上父母親)的環境下成長,經濟發言權也被倒置在他們身上;第二,在中國政府跟家庭大力培植下,他們多半都接受高等教育,而好教育等於有好經濟力。

不過,八○後世代(一九八○年間出生),與九○後世代(一九九○年間出生),又有什麼不同?如果說前者是努力賺錢努力花,後者則是,就算沒賺錢,花起錢來絕不手軟。

兩 億人的八○後族群,現在已經在社會展現經濟力,但那多是自己賺錢所得。未來十年即將進入社會的九○後族群,她們的父母大多是一九六○後出生,這些父母正搭 上經濟起飛期,更為富有,從小就給孩子最好的,有了父母撐腰,加上從小跟網路一起長大,接受的是全球價值觀。在更有錢加上更敢消費下,這也讓市場預估,未 來九○後世代族群的儲蓄率將會低於個位數,成為更強的消費動力。

兩個明顯的例子:一、青少年專屬的中國移動品牌「動感地帶」用戶數至今已占中國移動總用戶數的五成以上;二、今年上半年浦東機場出境的「九○後」中國公民總人數高達六萬零五百人次,較去年同期增長一三.五%。

九○後世代族群與國際接軌,且其消費行為不受總體經濟影響的表現,可見一斑。

密碼三:提速世代 
四個年輕想法,顛覆你的想像

奧美中國區執行長莊淑芬用「提速世代」,形容這些消費新勢力。他們的消費成長快速,要求的品質也快速提升。

全世界正為這群「提速世代」熱血沸騰,但弔詭的是,沒人真正懂得他們。因為,中國獨一無二的獨生子女制度,讓大家無法把過去的成功行銷經驗直接複製。

如果你對這群「提速世代」的印象,只停留在很有錢、愛買名牌,下列的發現,將會顛覆你的想像。

「我不看電視很久了。」──遇見上海小千金。

上海虹口區的老弄堂裡,我們跟十九歲的大一女生于雪君對話。這是她第一次踏入弄堂。「我家有三套(幢)房子,等下拍完,我跟我媽有約,她幫我買了個房子要我去簽(約)……。」

于 雪君的生活,幾乎與網路共存。「我很喜歡你們的《康熙來了》(台灣綜藝節目)ㄟ,小S(主持人)滿好笑的,但很有度(分寸),不會太誇張!」「我都是在網 路上看的啊,每天回家先開電腦,沒習慣開電視,電視節目都不好玩,還有玩開心網,你玩開心嗎?現在都是我爸在停車位(開心網上的遊戲),真的要看影片什麼 的,我就用PPS(視頻下傳網站),沒人在買碟(DVD)了吧!」

「我們去吃飯,也會先上大眾點評網看看,看網友的評價,我不相信廣告啦,那都很虛偽……。」每天都黏在網上不累嗎?她搖頭,「我的朋友都是這樣的啊!」

「寧願蹭飯,也要買條喜歡的裙。」──遇見廣州灑光族。

楊婷,廣州出生的二十三歲女生,媒體的時尚編輯。

見面當天,我問她怎麼來的?「當然是打D(搭計程車)啊,公車又臭又髒,我以前一個月賺人民幣一千二百元,如果不夠用,我就不吃晚飯,或是蹭飯(跟別人合吃,讓別人請客),但還是要打D。」

錢 都花到哪去?「買裙跟買鞋啊,我剛買了四千塊(人民幣)一條裙子,本來最近有機會去香港跟澳門買,九月一日打折啊,結果出差又取消了,我抓狂到快把整個頭 塞到土裡……」「我最近有拿些錢去還信用卡,欠了四千塊錢,我先還兩千塊錢……」你每個月都把錢花光光啊?「我是灑光族……」錢用光了怎麼辦?「再賺就有 了啊……」楊婷說。

「其實,我是在投資自己……」她理直氣壯的笑著。

「有錢已經不屌了!名牌也沒太大意義。」──遇見北京青年CEO。

張安定,三十歲,剛成立一間年輕人消費行為研究公司。

見面當天,他背著黑色的雙肩包包,裡面有蘋果電腦跟亞馬遜(Amazon)最新推出的Kindle電子書。「這是我的第二台,」他得意跟我分析起,這幾代電子書的差異。

「誰都知道有錢很容易,現在,有錢已經不屌了!」當年輕人越來越富有,反而不需要像中國剛富起來時,去靠穿名牌去證實自己,「我現在穿很多無印良品,我覺得它值(得)……,」他寧願把錢花在自己喜歡的電子產品。

「善待自己,也幫父母花錢。」──遇見成都富二代。

龔曉思,二十三歲,四川最大施工升降機家族企業思博機械的獨生女。

中國的富二代,指的是民營企業的子女,現在陸續成年、開始接班。

當外界認為這些天之驕子只會奢侈花錢時,從哥倫比亞大學留學回來的龔曉思說:「我知道怎麼消費,也懂得如何賺錢。」

她每天穿著工人服在建築工地穿梭,今年上半年創造的業績就比去年全年還多出六六%。但跟父母不同的是,下班後,她會買約新台幣兩百萬元的凱迪拉克轎車給自己,買新台幣三萬五千元的Cartier打火機給老爸。

三大趨勢,將演變出更多利基市場

這四個年輕人的自白,正說明三大趨勢。

一、從孤單到社群

曾投資中國最大搜尋引擎百度,現在投資社群網站愛情公寓的新加坡創投偉高達(Vickers Venture Partners)負責人陳誠錦分析,中國獨生子女的成長背景,讓他們更積極找尋同儕,這是中國社群網站跟遊戲產業蓬勃的關鍵。

現在,這群獨生子女的需求,剛養出一間市值比eBay跟雅虎還要高的中國網路公司騰訊,近日騰訊股價剛攀上每股港幣一百二十六元,市值三百億美元,相當於台灣四個華碩電腦的市值。即使遭遇金融海嘯,今年第二季騰訊的業績跟淨利,都比去年同期成長八成以上。

台灣的愛情公寓,在中國能創造出兩千萬會員的紀錄,也是搭乘這一股風潮。

二、從全球化走向中國

這群年輕人現在已趨富有,選擇品牌時,不再只被名牌主導,因為他們不需要後者來證實自己的價值。

在北京跟上海等一線城市,價格效能比高的品牌,像例如ZARA、H&M與無印良品已大行其道,在海嘯時仍逆勢擴點。

「品牌像PRADA、LV可以加幾百倍的margin(毛利)的東西,我認為逐步的消失了。中國中產階級需要品牌、穩定的質量,但需要更便宜。我認為,山寨文化(更便宜、反名牌)會引起消費市場的文化革命。」陶冬說。

中國人對品牌新詮釋,也將養出本土品牌。「這麼龐大的人口,創意人才不會少。」王浩說。李寧運動品牌就是代表作,靠著這群「提速世代」支持,已經成為全球第四大球鞋廠商。

三、從主流到非主流

「Cool(酷)已經不重要,現在要Geeky(對某件事情狂熱的專家)」張安定說。「為什麼要Geeky?年輕人為什麼要在網路上PK?因為那就是大家的街頭,大家會在街頭鬥舞,希望自己被辨識出來,是獨一無二的。」根據統計,中國目前已經有三億網民,是全球最大。

在此趨勢下,萬事達卡亞太首席經濟顧問王月魂說,中國將演變成非常多的Niche(利基市場)。而雖然市場更細分,但還是要把眼光放在孩童,因為他們消費,還會買東西給捨不得花錢的老人。

看好「提速世代」,全世界的資金在金融海嘯中,仍爭相進入中國卡位。

中國餐飲第一品牌俏江南,去年底剛從鼎暉創投引進人民幣三億元資金;新加坡的淡馬錫,也入駐了中國的加州健身中心──一兆韋德;另一個新加坡資金偉高達,更進駐台灣在中國唯一成功的社群網站愛情公寓。

「現 在要順勢而行,」喜來公社總經理溫介清說。喜來公社是施振榮旗下的智基創投所投資,類似八十五度C的咖啡蛋糕店,隨著年輕人開始習慣拿麵包咖啡當早餐,溫 介清說,現在時間點正對,他邊跟我們說話,邊忙著講電話,「又搶到一個好的賣場……,」站在一、二層樓夾層的辦公室裡,他興奮的說。

他剛賣掉最後一棟房子來創業,「這是最後一搏!」所有人都想搭上這班高速的消費列車。

新的中國,唯有頂尖才能勝出

當中國轉型,台灣,該如何迎合?我們除了頂新、大潤發與統一等連鎖食品通路外,中小企業或是個人,有無機會賺到錢?

「台灣人有細膩的優勢。但關鍵是,你願意多用心,去理解他們?」中國早教(嬰兒早期教育)第一品牌金寶貝創辦人夏弘禹說。在更細分的市場裡,唯有頂尖,才能勝出。

今年八月中,我們在成都結束中國的採訪行程。

站在成都春熙路上,這裡似乎一夕之間被所有奢侈品覆蓋。我們的左前方是LV旗艦店、右前方是Cartier,背後則是日系的百貨商店伊藤洋華堂、伊勢丹,跟港資背景的百盛百貨,街道上,人滿為患。

大家彷彿都不憂慮,這個全球經濟的火車頭正沸騰到最高點,可能將導致通貨膨脹,或是如陶冬所警告的,二○一一年,中國經濟可能出現房地產大泡沫危機。即便今年八月上海股市因為政府可能做出調控而下跌兩成,但九月卻又立刻回升。

未來,我們該如何與這個高度亢奮,隨時會有激烈起伏的經濟體共舞?我忍不住再回頭請教專家們。

他們給我的答案還是──「看消費」。人基本的食衣住行需求不會變,現在,中國內需市場,已經有一五%的年增長率,未來十年,當更挑剔、更敢花錢的九○後世代加入消費大軍,「數字只會往上增。」王浩說。

「消費」、「九○後」、「提速世代」這三個密碼,你讀懂它了嗎?不管短期內中國如何波動,抓住這條繩索前行,你就能掌握新經濟體的長期趨勢,比別人更早成為贏家。

*1分鐘看中國

4年變化之最
今年躍升全球最大的汽車銷售市場
上網人口增加1.8億人
出口總值增加6,665億美元,是台灣增加量的11.65倍
石油消費量日增100萬桶,但台灣卻零成長

*未來經濟由消費主宰!——2025年消費將占中國GDP61%

2009年
■消費 50%
■投資 39%
■淨出口 9%

2015年
■消費 52%
■投資 40%
■淨出口 6%

2025年
■消費 61%
■投資 33%
■淨出口 3%

註:以上數據皆為預估值,是依特定「政策情景」做推估所得
資料來源:麥肯錫全球研究院

曾喬治的銷售咖啡因: http://www.no1salesonline.com/

Posted via email from George's posterous

2009年9月22日 星期二

百分之百虛擬公司:美國B點企管顧問公司(Point B)

美國B點企管顧問公司(Point B)沒有電腦、沒有桌椅,也沒有電話,用一句話直接總結,公司連辦公室都沒有。就連網路公司,雖然顧客看不到公司的人員,還是有辦公室讓員工聚在一起工作,B點不是網路公司,三百多位員工跟一般的企管顧問公司一樣,都提供客戶面對面的服務。 
百分百虛擬公司

美國B點企管顧問公司(Point B)沒有電腦、沒有桌椅,也沒有電話,用一句話直接總結,公司連辦公室都沒有。

就連網路公司,雖然顧客看不到公司的人員,還是有辦公室讓員工聚在一起工作,B點不是網路公司,三百多位員工跟一般的企管顧問公司一樣,都提供客戶面對面的服務。

沒有總部也沒有辦公室,這家年營收八千萬美元、客戶包括美國微軟在內的公司,如何在全美七個城市運作?

B點包括CEO在內的所有人,全部都是SOHO族,他們在家工作,有需要的時候才出現在客戶公司,或者跟同事約在咖啡廳談公事。B點百分之百沒有擁有任何實體的資產,只有看不見的員工腦力。

老闆也沒在工作

一九九五年時,三位安達信顧問公司(Andersen Consulting,為Accenture的前身)的顧問,共同創辦了B點。這三位創辦人都很喜歡企管顧問的工作,但是卻都厭倦了工作時間冗長,而且經常需要出差的生活。他們決定挑戰業界既有模式,讓B點的員工都能享受個人生活。

公司的名字,直接破題點出營運精髓。如果員工本來就在客戶所在的B點,就不需要從公司所在的A點,再出差到B點。公司設定幾個城市為市場,在當地招兵買馬,員工只服務在地客戶,把出差率幾乎降到零(除非老客戶希望公司能夠幫忙他們位在其他城市的辦公室,員工才需要出差),不出差也沒有辦公室,大幅減少了公司的營運成本。

除了不用出差,B點加碼送給員工另一個大禮:彈性上班時間。公司只看工作成果,不看工作時間,所以沒有規定上班時間。B點的CEO,也是創辦人之一的簡金斯(Tim Jenkins)曾經告訴員工,如果他們接到他的電話時,人正好在小孩的學校,不用擔心老闆會覺得他們沒在認真工作,因為簡金斯自己可能也正在小孩的學校。

如此一來,B點確實做到了平衡員工的工作和私生活。而且,B點的做法不只是完成了夢想的工作方式,還成為公司的競爭優勢。員工不需往返於家裡與公司之間,也不會在工作到一半時,被隔壁同事的談話聲打擾,節省了所有進辦公室會浪費的時間。

B點的員工薪資,按照他們實際的工作時數計算。員工每星期至少要工作二十個小時,才能符合全職員工的醫療保險資格,只要做滿二十個小時,還要再工作多少時間,就由員工按照自己目前的狀況決定。有員工還曾請了不支薪的長假,到尼泊爾登山五個星期。

不用硬要上班

二○○五年三月的西雅圖時報分析,B點賣的是員工的想法,只有員工保持在最佳狀態,公司才能生產出好的產品。公司幫助員工拿掉生活中的干擾,當員工的孩子生病時,不用硬要上班,然而其實在辦公室中根本無心工作。員工準備好工作了才工作,反而效率比較高。

工作效率高是一個好處,吸引人才是另一個好處。對重視生活品質的人才而言,B點所提供的員工福利無價,其他顧問公司根本難以競爭。根據美國非營利組織致勝職場(Winning Workplaces)的數據,B點去年的員工離職率為六%,比企管顧問業界平均的二三%低很多。B點的員工離職通常是轉換工作跑道、退休或者搬家,很少是被同業挖角。

離職者少,求職者又多,以二○○七年為例,B點的錄取率只有四%左右。公司因而有本錢篩選出最好、最適合的人才,尤其是疲於長期出差的資深顧問,目前公司的員工平均都有十到十五年的業界經驗。

簡金斯承認,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自治的工作方式,因此公司從徵才開始,就謹慎挑選喜歡負責和管理自己工作的人。B點的面試可以長達好幾個月,求職者必須跟地區主管和創辦人見面,公司一再確認求職者的專業條件以及生活方式都適合公司,才會考慮讓他們加入。

B點曾經拒絕過一位經驗豐富的求職者。這名求職者表示,上班回家之後,她還是喜歡繼續工作,公司覺得她會難以融入B點的企業文化,因此即使她的專業條件一流,還是不予錄用。

新進員工訓練

公司的所有新進員工,都要先上一堂名為「了解你的B點」的課程。在課堂上,公司要求員工定義他們希望從工作中獲得什麼,公司沒有為員工預設的事業生涯發展模式,一切都由員工決定,他們可以選擇長期維持每週只工作二十個小時,也可以選擇每週積極投入四十個小時,朝成為地區主管的目標前進。

如果有員工某個月的工作超時,地區主管會主動打電話給員工。主管不是要謝謝員工為公司多賺了錢,而是詢問員工工作上有沒有什麼問題,是否需要公司提供協助,讓自己下個月的工作量能夠恢復正常。

B點雖然高舉虛擬公司的大旗,還是了解員工希望能和公司及同事互動的人性基本需求。每個地區的主管,定期會在當地舉辦各種員工活動,包括員工訓練課程、早餐或晚餐的實務分享會議,以談論工作上遇到的問題,例如,當員工服務同一個客戶很久,可能產生的利弊。

此外,員工在當地自行舉辦增進同事感情的活動,費用全由公司支付。即使員工只是邀請同事一起去看球賽或聽音樂會,也是由公司買單。每年夏天,B點還會舉辦三天的全公司員工旅遊。

地區主管一方面要凝聚員工的向心力,另一方面要監督員工的工作成果。主管根據員工的表現,包括客戶和同事的口碑,決定員工的獎金以及未來的接案量。由於接案量直接影響員工的工作時數,等於直接決定員工的薪水,所以員工在工作時不敢馬虎。

就這樣,沒有電腦、沒有桌椅,也沒有電話,B點還是照樣成功運作。

曾喬治的銷售咖啡因:http://www.no1salesonline.com/

Posted via email from George's posterous

2009年9月21日 星期一

為「最終成果」負「完全責任」

文╱林奐呈

當責(accountability)不只是負責,是要完成「自己承諾的事」,為最終成果負起完全責任,就算有不可抗力的意外,也不能擺出「我責任已盡」的態度,依舊要說明原因、提出解釋、設法解決,讓推拖到此為止。

什麼是「當責」(accountability)?你或許看過「accountability」「accountable」這兩個英文字,你的理解 或翻譯是什麼?是「responsibility」「responsible」(責任、負責)的同義詞嗎?還是你隱約察覺有所不同,但是也找不到更適切的 中文翻譯?

「當責」二字,是採用《當責》一書作者張文隆對於「accountability」的中譯。本期封面故事,要談的就是「accountability」的概念與工具,不只是「負責」而已,而是要你「負起完全責任,交出成果」。

把事做完,還要做得更好
要解釋「當責」的概念,很容易愈說愈抽象,不過如果從實際的情境切入,大概很快就能體會何謂「負起當責」的人,又與「沒有當責」的人有何不同?

在接獲主管指示將某份文件交給A公司總經理後,「當責者」並沒有隨手就將文件放入信封、貼上郵票,然後寄出給對方,而是立即詢問主管:「這是否為急件?」「要叫快遞嗎?」等到文件送出後,再與收件人確認是否收到。

至於「沒有當責」者,又是如何呢?他很「負責地」即刻把文件塞入信封,貼上郵票,投進郵筒。日後當主管發現對方尚未收到文件,前來詢問時,他會說:「我已經寄出去啦!」「你又沒說要用快遞寄送!」「是郵局把信寄丟了,又不是我的錯!」

「又不是我的錯!」「這怎麼能怪我!」「該做的事我都做了!」……你經常聽到隔壁同事說出這樣的話嗎?又或者你自己就是這樣的工作者?

看過電影《A錢大玩家》(Rogue Trader)嗎?劇情描述一位名叫尼克•李森(Nick Lesson)的28歲年輕期貨交易員,1995年2月在日本股票市場上豪賭,一個人利用兩個不同的帳戶,大玩套利戲法,而且還濫用職權更改內部稽核系 統,虛構出投資獲利的假象。

之後,一場突如其來的神戶大地震,導致日經指數崩盤,他卻認為只是短暫的損失,因此加倍賭資,希望在市場反彈時大賺一筆,銀行高層不察,仍繼續傾注資金,終至全盤皆輸,產生10億英磅的呆帳。

一夕之間,擁有232年歷史、英國最老牌的霸菱銀行(Barings Bank)宣告倒閉,以最不堪的方式走入了歷史,總結一句,就是缺乏監督。醜聞發生時,所有管理階層交互指責,沒有人肯承認錯誤。

老是將錯誤、責任歸咎於旁人者,豈止一般工作者而已,即使是要承擔起經營責任的高階主管,也經常是食指指向他人,或是雙手一攤,表示毫不知情。

刮風下雨,都是自己的責任
對你而言,「當責」或許是個陌生的字眼,但是當責要解決的問題,你一定非常熟 悉。也因此,許多列名《財星》(Fortune)500大的企業,紛紛將「當責」(accountability)列入企業的使命或價值觀中;《哈佛商業 評論》前總編輯史東(Nan Stone)直言:「當責」將成為未來10年的熱門用語;谷歌(Google)全球副總裁李開復則說:「當責」是最新管理理念的全方位視角。

以微軟(Microsoft)為例,「accountability」就是該公司六大價值觀之一,其定義如下:
「accountability」是說到做到,並且為所做的承諾擔起責任。每當承諾要完成某件事,那件事就會被完成。信任就是如此建立起來的。不只是對同事、員工如此,對顧客、事業夥伴與股東也是如此。

有時候,難以預料的事情發生,導致承諾的事情無法兌現。但即使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還是有accountable的方式可以做出因應:誠實、對於發生了什麼狀況做出解釋。這麼做的目的不是為了捍衛自己,而是為了維繫關係。找出解決方案。把事情做對、做好。

由此可見,當責是要完成「自己承諾要完成的事情」,也就是為「最終成果」負起「完全責任」,就算有「出乎意料、超出自己掌控」的因素發生,導致成果 無法達成,也不能擺出一副「我責任已了」「這一切不是我能控制的」「是天要亡我」「我運氣真不好」的態度,依舊要負起當責:誠實說明原因,提出解釋,並且 設法解決問題。

所以,當責並不是「唯成果是問」或是「不擇手段非交出成果來」,而是一種工作者是如何看待自己對自己與他人所許下的承諾。凡是重然諾的人,就會「想 盡辦法」達成任務,而非「用遍藉口」推諉塞責;即使最終未能使命必達,也不會逃避推託,把責任都歸罪到別人身上,而是會積極地構思補救之道。

對他人許下承諾、交出成果
無論是當責或負責,雖然都會對事或對人下承諾,不過負責是對自己下的承諾,常只是對自己的良心負起責任;當責的承諾對象還包括老闆、同事、客戶,乃至社會。

元智大學講座教授許士軍曾說:「對誰負責,至關重要。」從另一角度看,在當責文化的薰陶下,工作者將不會沉迷在「沒有功勞,也有苦勞」「雖敗猶榮」「只問耕耘,不問收穫」的泥沼中,難以自拔也自我墮落。在當責式管理下,你要「交出成果」,交不出成果,就是失敗。

《當責》作者、推動當責概念不宜餘力的張文隆指出,責任有3個等級:第一級是官僚:只關心自己的工作方式,完全不在乎客戶需要或成果;第二級是負責:有責任感的人會確實執行被交付的任務及對自己所訂下的承諾,並產出結果,不過通常不願承擔額外過失責任。

第三級是當責:不只交出成果,更常會「Under Promise,Over Delivery」,亦即提供給顧客意料之外的滿意。例如,電腦受損送回給原廠維修,客服人員告知你,維修時間需要7天,但3天後你就收到通知,說電腦已 經維修完畢,這時你一定對於業者的服務品質大大加分。相反地,若是到了第7天還沒有回應,就算客服提出任何理由,客戶都是聽不進去的。

我們必須記住,對別人的承諾代表了你的信用,等到事情不如當初所承諾時,任何藉口都已太遲,「當責精神的產出目標不是100%,而是120%。」

不怨天尤人,不當受害者
當責的精神令人滿意、甚至感動,而無法當責的態度,則往往令人恨得牙養癢的,但偏偏自己有時候又難免有類似反應。

約翰•米勒(John Miller)在《QBQ!問題背後的問題》書中提到了以下的例子:
一次我在加油站的便利商店,想找杯咖啡喝,當時咖啡壺是空的,於是我跟櫃臺後的先生說:「抱歉,沒咖啡了。」他指著距離不到15呎的同事說:「咖啡歸她的部門管!」米勒聽後大為感嘆:「部門?在一個跟我家客廳同樣大小的路邊加油站?」

另外還有一次披薩外帶店漏掉了米勒點的餐,他只好踱步等待,飢腸轆轆的家人則待在車上,就在此時,櫃檯後的年輕人出其不意地說:「嘿,別怪我,我才剛換班呢!」

無論身處大企業、小公司或單純自己開家小吃店,如果你經常脫口而出「不關我的事」「是別人的錯」,甚至是「為什麼某某人工作老是出狀況,害我被罵」「為什麼我運氣這麼差」「老闆怎麼可以這麼不公平」,那麼你很可能陷入了「受害者循環」(victim cycle)中。

所謂的「受害者循環」正是當責的反面,每當你落入了「被害情結」,就只會跟其他成員相互指責、踢皮球、打太極拳、尋找代罪羔羊。誠如大衛•迪利 (David Dealy)和安德魯•湯瑪斯(Andrew Thomas)在《當責式管理》(Managing by Accountability)書中所言,人們通常對事情並不太會有承諾的,他們只是很自然地做了他們所當做的,也正「因為人類的本性,我們才有了當 責。」

然而,切記奇異(GE)前任執行長傑克•威爾許(Jack Welch)在《致勝》(Winning)一書所說的話:「商場上,不管是什麼狀況,視自己為受害者,只會自取其敗。……這種態度會斷了你所有的出路,這甚至是職涯死亡漩渦的開端。」

從找藉口到找結果,建立當責文化
今年,台灣大學98級、第13屆EMBA「新生開學 營」(Oriental Camp)中,第一堂課就特別提出「當責」的議題。台大EMBA執行長陳鴻基強調,這是希望這群高管新生們能在正式開課前,就先建立起「當責」觀念,未來 兩年才能在人生觀、事業、乃至生活上有所受益,畢竟到EMBA上課,不是只來學「外功」的,也要有扎實的「內功」,來增強外功的力道。

當今的管理工具多如繁花,多數是由外在理性科學的角度出發,制定出應遵守的規範,「當責」的管理概念,則是回歸人的價值觀,是一種由人類內心所產生的信念,正如陳鴻基所說:「當責是一種價值觀的改變」。

一個人很難自覺而去當責,因而需要藉助於文化的力量。如果組織中每一個人都能從「Get Reasons!」(找藉口)轉移到「Get Results!」(找結果),每一個人都練習把自己的責任往外擴張一些,那麼無論是個人或企業,都能在市場中找到難以取代的優勢。

「The Buck Stops Here!」是美國總統哈利•杜魯門(Harry Truman)的名言,意思是「責任推拖,到此為止」。即使眾人都對政事推卸責任、互踢皮球,但是到了他身上,就無可推卸,他會全然負起決策成敗的責任。 同樣地,在一個充分落實「當責」文化的組織中,每個人都很清楚:「有當責的人會責怪誰?誰都不怪,甚至包括自己在內。」

曾喬治的銷售咖啡因:http://www.no1salesonline.com/

Posted via email from George's posterous

2009年9月18日 星期五

8大CEO和管理大師的智慧

在資本主義的現代社會裡,生活的每一個角落都有行銷和廣告充斥,企業和企業所生產的看得見、看不見的產品處處影響我們。

影響和領導這些企業的是企業領導人。影響這些企業家的又是誰?

美國《Fortune》雜誌曾訪問了近三十位世界知名的企業執行長和管理大師,問他們在經營企業過程中,曾經得到最好的忠告是什麼?其中只有兩個企業執行長說,曾得到最好的忠告是企管顧問給的。

這兩位企業執行長提到的企管顧問都是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其餘的企業領導人曾得到最好的忠告多是來自主管、人生導師和父母。

這些珍貴的忠告所呈現的,多半不只是管理的智慧。更多的其實是人生智慧。這也證明到了最後,成功的企業經營祕訣,還是來自於人性和人生經驗。

一流企業的一流執行長和CEO是如何變成今天這個樣子?他們的成功有哪些祕密?

賴夫利(A.G. Lafley),寶鹼執行長:「勇敢面對困難的工作。」

二○○一年,寶鹼史上任期最短的CEO迪克雅格下臺,賴夫利接任,當時寶鹼股價在上任CEO一年半任期內腰斬,旗下十八個頂級品牌營收下滑。賴夫利以黑馬的姿態接任,順利扭轉頹勢。誰知道他也曾經幾乎離開寶鹼?

影響賴夫利一生的是他母親,一位堅強的愛爾蘭女性,總是鼓勵他要勇敢面對自己的堅持和理想。賴夫利進入寶鹼第六年,幾乎決定離開公司那時,母親的忠告扭轉他的人生抉擇。

當時,賴夫利決定離開的原因是因為對公司的官僚體制以及緩慢的改變不滿意。當他把辭呈遞交給主管唐諾凡時,唐諾凡當他的面把辭呈撕掉。賴夫利說,「我還有影本。」

唐諾凡對他說,「你現在回家,今天晚上打電話給我。」當晚,賴夫利打電話給他的時候,他要賴夫利,「下個星期不要進辦公室,每天晚上來看我。」接下來一週,賴夫利每晚到他家,喝一、兩杯啤酒談天,唐諾凡深入了解賴夫利想要離開寶鹼的原因。

他告訴賴夫利,「你在逃避,你沒有勇氣留下來、改變它。下一個工作,你仍舊會落跑!」

這句話有如當頭棒喝。最後,賴夫利選擇留下來,從此,每次在公司,當事情運作不順利,賴夫利就會坦然發言。因為他理解到,「只要願意說出來,願意下定決心去改變,就可以發揮影響力。」

霍華蕭茲(Howard Schultz),星巴克董事長:「認清你自己沒有的專長和特質,然後雇用這樣的人。」

今年五十一歲的霍華蕭茲是星巴克創辦人,讓咖啡文化全球化的重要推手。在他心目中,華倫班尼斯(Warren Bennis)南加州大學領導學院創辦人及教授,是他最崇拜的管理大師。

在一九八○年末,有一次蕭茲聽了班尼斯演講,深深感動。蕭茲主動去認識他,從此,班尼斯成為蕭茲信任的好友及人生導師。

蕭茲記得班尼斯說,「成為領導者的藝術,就是要能發展出一種能力,就是能把自己的自我丟在門外。然後,認清要建立起世界級一流公司,自己所沒有的專 長和特質,去找到這樣的人才。」  這說起來容易,但是做起來很難。這麼多年來,蕭茲努力信奉這樣的原則建立企業,成功創造了全球的星巴克文化。

迪克帕森斯(Dick Parsons),時代華納公司董事長和執行長:「當你談判的時候,留一些東西在談判桌上。」

二○○三《BusinessWeek》封面一張迪克帕森斯黑白大頭照,一臉落腮鬍霸佔了視覺焦點。《BusinessWeek》形容帕克森:「寬肩膀、聲音渾厚,解救華納的人。」

臨危受命的帕克斯說,「我得到最好的忠告來自前執行長羅斯。」羅斯曾經告訴帕克斯,「迪克,永遠記住,這是一個長壽的小生意。你的客戶會持續上門, 所以你要謹慎處理每一筆交易,每一筆小交易的印象,都有可能有大的影響。當你做生意的時候,不要把談判桌上所有的籌碼拿光,永遠要施一點小惠,讓大家開 心。」

帕克斯說他進入這家公司以後,用過這個忠告超過一千次。

他發現很多人在談判桌上,都會被顧問、投資銀行家或是律師拖住,到最後談判變成拉扯戰,看看誰能攫獲多一分一毫的利益。但是,大家往往忘記了,當談判案子結束,這些顧問、投資銀行家和律師就離開了,剩下的是必須未來還可能碰面的你和我。

安迪葛洛夫(Andy Grove),英特爾董事長:「當『所有人』都知道什麼東西是對的,事實上是,沒有人知道任何事。」

今年六十八歲的葛洛夫,偏執的堅毅來自哪裡?

葛洛夫得到最好的忠告來自他最敬愛的紐約市立大學教授史密特。史密特常常說,「當『所有人』都知道什麼事情是怎樣,這代表了,其實沒有人知道到底怎麼回事。」這句話深深影響葛洛夫數十年。

四十多年,葛洛夫研究積體電路。那時所有的人都以為可以透過製造電晶體的技術,來理解積體電路的原理。但是大家卻忽視控制製程中污染雜質技術的發展過程,才是積體電路製程的關鍵。葛洛夫投身研究,然後才開展了現在大家理解的晶片產業。

十年前,葛洛夫被診斷出攝護腺癌症時,又再度記起史密特教授的話。「所有人」都知道怎麼樣的治療方式對葛洛夫最好,葛洛夫卻覺得或許這次又是值得懷疑和挑戰的時刻。他決定自己做研究,比較各種療法的結果和成效數據,後來得到了一個與眾不同的結論。

史密特教授的金玉良言不斷提醒葛洛夫,要在知識和事實的基礎上去做研究分析,不要只是聽信「大家都知道的結論」。

柯蘭菲爾德(Klaus Kleinfeld),西門子執行長:「清楚地描繪未來。」

今年的一月,西門子六十四歲的馮必爾,將CEO的棒子交給四十六歲的柯蘭菲爾德。馮必爾說,「是老傢伙退隱田園的時刻了!」  柯蘭菲爾德接掌西門子執行長,第一件事是什麼?

「每當你在一個新的職位,在你跳下去工作,陷入細節之前,先退後一步,閉上雙眼,仔細想想你到底希望在幾年以後,想達到什麼目標?你希望事情看起來如何?」這是柯蘭菲爾德一生中接受過最好的忠告。

當時,柯蘭菲爾德才二十出頭,這位友人已八十多歲,只是受過訓練的一個建築工人,但曾經在世界各地帶領無數的建築工程。

後來,柯蘭菲爾德擔任管理顧問,每當面對企業重整千頭萬緒的計劃時,首先,總是把別的事情放在一邊,和核心的幹部一起討論,「好吧!我們希望變成怎樣?」把事情想透徹,然後把人帶進來,這是柯蘭菲爾德受用無窮的忠告。

威菲克保羅(Vivek Paul),Wipro 科技公司董事長和執行長:「不要被自己過去的期望限制。」

一九九九年威菲克保羅進入Wipro,當年營收只有一.五億美元。如今已經是全球前十大的科技軟體公司。今年四十六歲、印度籍的保羅,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獲得MBA,後來進入奇異電器,成為精通「六個標準差」的高手。

保羅聽過最好的忠告來自一個大象訓練師。有一次保羅在印度邦加洛附近的叢林裡騎大象,看見成年的大象只被用鏈條繫在小小的木樁上。

他問大象的訓練師,「你們怎麼能用這麼小的木樁拴住大象?」他回答,「當大象小的時候,他們想要拔起木樁,但是力氣不夠,拔不動,等到長大了,他們卻也不再嘗試去拔木樁。」

這件事情讓保羅深刻反省,不要被過去的經驗束縛住。一九九九年保羅接手Wipro科技公司,這是第一家印度公司,清楚地表示以成為全球科技服務業前十大企業為目標。到二○○四年,Wipro達到這目標。

肯尼斯佛立曼(Kenneth Freeman),奎斯特診斷公司(Quest Diagnostics)董事長:「我們必須自己去賺到成長的權利。」

奎斯特診斷公司是著名的生化醫療器材測試商。董事長佛立曼去年接受《哈佛商業評論》專訪時,談到對於企業成長的深刻體認。

關於「成長」,佛立曼有兩次非常失敗的經驗,讓他一生印象深刻。

三十多年前,佛立曼擔任康寧公司生產彩色電視玻璃事業部的財務人員。當時這個部門是公司最賺錢最紅的部門,關於增加營收有一個深信不疑的策略就是 ——每年漲價。這部門最大的客戶RCA,每年都威脅要建立自己的玻璃工廠。最後RCA不再威脅康寧,自己蓋廠了。康寧被迫採取彈性的價格策略,但這個部門 的獲利一落千丈。

二十多年前,佛立曼有了另外一個錯誤的成長經驗。當時,他在奎斯特的前身、隸屬於康寧的一個研究室工作。一九九五年,他擔任奎斯特的執行長力挽狂瀾。因為前任CEO靠著購併快速成長,十三年的期間,購併了三百多間實驗室。

就在佛立曼上任前,奎斯特剛剛結束三件大的購併案,正急迫的整合,期望快速發揮綜效。結果正逢當時整個醫藥體系出現了很大的信任問題,公司的聲譽和服務都出現負面影響。奎斯特生意大幅滑落,同時獲利被侵蝕。

親身經過這兩個逆境,他深刻感受到,「成長的權利得自己賺來。」佛立曼上任後整整三年間,凍結所有購併的計劃,專心建立公司內部的自律和制度。

克雷頓克里斯汀生(Clayton Christensen),《創新者的解答》作者、哈佛管理學院教授:「你可以從任何人身上學習。」
「是什麼導致了聰明人做出愚蠢的決策?」今年五十三歲的哈佛大學教授克里斯汀生轟動一時的《創新者的兩難》,有如給企業主管的當頭棒喝。這位身高高 人一等的管理學者,卻懂得放下身段,和身邊所有人學習,為什麼?  肯特鮑溫是克里斯汀生過去在波士頓工作時的合夥人,當時鮑溫也是麻省理工學院的教授。假如諾貝爾也給材料科學一個獎,毫無疑問他會是得獎者

有一次,克里斯汀生問他,「在你的領域裡,站在頂峰的感受是什麼?」鮑溫回答,「當我年輕的時候我往上看,心想,哇!這些人真是聰明。但是,有一天,當你站在上面往下看的時候,你想,喔,假如世界上沒有人比我更聰明了,這真的很悲慘!」

鮑溫的回答對克里斯汀生有深刻的衝擊。他理解到,我們在學校的時候,總是以為,只能從那些比我們聰明的人身上學到東西。但是假如一直這樣地侷限自己,當你一直往上爬,你的進步就會愈來愈狹隘。所以,一個很基本的素養是,你應該深信可以從任何人的身上都學到東西。


曾喬治的銷售咖啡因:http://www.no1salesonline.com/

Posted via email from George's posterous

把好書交給最需要的人:請各位朋友響應捐書活動,幫助八八水災災區的孩童。

hi~各位朋友:

告訴各位一個公益活動,

發起人是一位想幫助受災地區學童的小女生Amanda。
是我在 facebook 的社群 books 的會員。

各位朋友若家裡有多的書請捐給他們(紅十字會中和救生隊),謝謝大家。
活動到九月底為止,多多益善~

您的愛心會給這些孩童幸福的未來。
當我們用捐出來的圖書,一本一本協助他們把知識加高;
就像給孩子們一雙一雙翅膀,可以讓他們飛得更高,看見更遠的世界

請您支持這個捐書活動。

                                                                                                                            George  曾喬治

以下是Amanda寫的信:

大家好,

我是紅十字會中和救生隊的隊員,此次88水災各地災情慘重,我們有在災區協助賑災的教練遇到整座圖書館被大水沖走的學校,因此我們隊上發起捐書的活動,希望能幫助這些學校。

原本只是我們隊員間的小活動,所以很抱歉我們的網頁上沒有此消息(http://www.junghe.idv.tw/)
但也很歡迎愛看書的大家可以一起共襄盛舉。

我們需要您家裡看膩的或是已經沒有再看的書,內容不設限。如果你想要發揮您的力量一起支持我們,
請在9月底之前將書寄到《台北縣中和市景德街88號》

如果是住中永和或板橋的朋友可以將書交給我,
在捷運永安市場站、府中站附近都可以約。
如果有疑問,可以與我聯絡,謝謝!

mail:viola.yao@gmail.com
0931-343565

Amanda

http://www.facebook.com/inbox/readmessage.php?t=1081346288588&f=1&e=-12#/group.php?gid=22293478539

Posted via email from George's posterous

2009年9月17日 星期四

小錢的威力

製作人:孫秀惠 撰文者:呂國禎 研究員:楊少強

  通膨時代來臨,物價漲幅正吃掉你的錢,

當賺錢速度跟不上物價上漲,學會花錢比賺錢重要。建立花錢的基本功,讓你花錢花得更有效率;培養幾個日常好習慣,讓你從花錢中賺到錢。

  這是一個真實發生的案例:

  台北市某家公司的福利委員會,今年四月,發給公司每個人一張五十元丹堤咖啡券。收到這張咖啡券,該公司裡的四個人出現了四種不同態度:A主管覺得只是區區五十元,根本不想拿,隨手轉送給另一位同事。B主管拿了咖啡券,覺得是區區五十元,隨意擺放,後來咖啡券就找不到了。C同事因為工作太忙碌,根本沒注意到有人送了咖啡券。這家公司還有第四個人,D同事不喝咖啡,他拿了五十元咖啡券去跟同事折了現金三十五元。

你猜,這四人之中,誰最有錢?答案是去折三十五元的人。這位先生,現在住天母的豪宅,身價上億元,一秒鐘在股市進出幾千萬元,這個人是現在大家口中「M型社會右端」的有錢人,但他雖然能快速賺大錢,卻不放過一張咖啡券,因為這三十五元可以拿去投資,創造更高的價值。

三十五元對他來說,只是小錢,但他連一塊錢也不亂花;他天天坐公車上班,不訂報紙,只到便利商店買,因為每買一次報紙拿一張發票,多一個中兩百元的機會,只要中一次,等於這個月報費就省了。

他,比M型左端的人還更注重小錢的效益。

但,小錢能創造什麼效益?你若有這樣的疑問,現在就要修正觀念了。

在台中,就有一家四口加三犬的家庭,光是比價採買最經濟實惠的日用品,一年就可以省十二萬元,如果每年都把這一筆錢省下來做定存,以當前的一年期定存利率二•七七%計算,二十年之後就能錢滾錢翻成三百二十八萬五千元,這就是好習慣的力量。

從前美國有一個人,在他收入微薄的時候便自我約束,每收入一塊錢,一定存五十分。為了達成高儲蓄率,他和妻子成了撿便宜貨的高手,他們的目標是物超所值,例如以五美元買到原價兩百美元的沙發床。這個人不僅在經濟大蕭條時期,儲蓄足夠的金錢應付生活所需,更靠著早年的儲蓄,攢積創業資本,開設了投資顧問公司,後來發展成資金規模六千億美元的基金公司。這個人就是著名的約翰.坦伯頓(John Marks Templeton)。在他眼中,不管是一套家具、一棟房子、一頓飯、一支股票,還是一張債券,他的觀念都是一樣的,那就是「永遠找便宜貨」。

  坦伯頓對任何一塊錢的運用都非常重視,因為他認為那是透過生活習慣,建立的生活態度:永遠找尋最好的交易、創造最大的效益。

態度決定財富,習慣又涵養態度。今天全球什麼都漲,每天出門,到處聽到「變窮」的壓力,但二十年後,你還是能比別人有錢,因為好習慣,能讓你花錢花得比別人精明,省下來的等於賺到;學會建立八個花錢的好習慣,甚至能讓你小錢滾大錢,比別人多賺了20%:

第一個好習慣:追蹤價格 貨比三家撿便宜,積少成多

台中縣太平市的補習班老師簡莉文,靠著六年如一日的比價,從大賣場DM找出比市價低的日用品,每月日常開銷省五成。

不僅在大賣場可以省,在百貨公司也有資訊落差,在民視企畫室上班的楊禹文特別喜愛nara camicie這個品牌的襯衫,正常一件要四到五千元,她連比了台北市三家百貨公司發現,SOGO忠孝館貨色最多、最齊全,明曜百貨也有這個櫃,價錢比SOGO低一些、但比較屬於中規中矩款,較少流行款。

而同樣的衣服,在天母高島屋價格最高。「一件襯衫同一個時間,價格從五千、兩千五到一千五百元!」楊禹文說,要買一樣東西,貨比三家真的才不吃虧,資訊的取得與追蹤就是吃虧與否的關鍵,一樣是花錢買襯衫,楊禹文省下了三千五百元。

別小看這一筆錢,如果每個月都能省同樣的錢,做定期定額基金投資,五%的年報酬率換算,二十年後約等於一百五十五萬元。

第二個好習慣:創造正確人脈 接近具節省特質的人,或參加團購

美國卡內基美隆大學(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經濟學教授羅文斯坦(George Lowenstein)就說,人們為錢擔心,老煩惱錢不夠,但大部分缺錢的人,卻都做了不合理的支出。他的研究顯示,在正常環境下,本來很節省的人,花的會比其他一般人要少;但若是身邊的人中只剩下少數節省的人,大部分人都揮霍成性,這位原本的省錢族也會開始和其他人一樣亂花錢。因此羅文斯坦認為節省雖是個人特質,但也很容易受到環境左右。

  更積極的來說,可以善用網路時代的團購人脈。台大批踢踢合購版最近剛收單的小百合內衣全省團,號召全台灣一百多人,一起下單一千四百件,總金額高達四十四萬元,價位最低下殺六折。這種運用人海戰術創造物超所值的活動,如今正火紅的興起,從內衣、食物到房子,無所不能集合團購,善於把握機會,你可能可以不費多少力氣,就用相當好的折扣,讓自己的生活更優渥。

第三個好習慣:共用、二手 可能以雷諾的價錢買到賓士車

住在天母的Charles,每天開車到台北市上班,一個月油錢約三千元,上網找到也在中山區辦公室附近共乘網友之後,每月幫他分擔一千元,等於省下了三成的油錢。

德國作家笙堡(Alexander von Schonburg)在《窮得有品味》一書中說過一個實例:他有個朋友對豪華轎車情有獨鍾,卻只能買得起寒酸的小車,於是他決定在二手車市場尋覓。有天終於在二手車市場,找到一輛從印度外交部退下來、被賣回德國波昂的禮賓車,這輛車可是印度前總理接待外賓的禮賓車!即使再豪華的高級跑車,在這台車面前也變得「俗不可耐」,而且更值得誇口的是,這輛禮賓車價錢竟然只是一輛小小雷諾車的錢。

擴展自己的消費場域,不排斥買二手貨,即使在二手市場,也有可能找到寶物。

除了二手店以外,當鋪也是個撿便宜的好地方。過去當鋪常被質疑是「趁人之危」,也就是壓榨來典當的賣家。不過也有被買、賣雙方一致推崇的,如奧地利維也納的多羅特歐姆(Dorotheum),這也是歐洲最大的拍賣會。此當鋪的拍賣品裡,從沒落小開拿來典當的勞力士手表,到探險家珍藏的袋鼠標本應有盡有,買賣價錢也很合理。

在台灣,去年某家當鋪舉行流當品大拍賣,市價三千元的珍珠耳環,只要三百五十元;鑲鑽的藍寶石戒指市價兩萬元,只售兩千元。去年金價狂飆時,在銀樓買的黃金與在當鋪買的,一兩價差可達新台幣二千一百元。如買新生兒的金鎖片,不管是在銀樓買的或是當鋪買,看起來都沒什麼差別,但在當鋪買的價格卻較低。

  目前許多當鋪開始把店裡的名牌包、鑽戒等,用特賣會的方式拍賣,還有的業者也把精品上網拍賣,有的還提供十天鑑賞期。

不過,要能夠從二手貨中找到最好的東西,背後須有意識累積對於物品「價值」的知識。根據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引述「量子消費研究中心」(Quanta Consumer Research Center)的調查,美國收入在人口前30%的人,對於商品的知識與價值認知程度,遠高於其他階層的人。而他們這方面的知識並不僅限於高價商品,低單價的物品,他們依然有更準確的價值知識。財富來自於知識,這個調查顯然是很好的證明。

第四個好習慣:聰明規畫休閒 不住高級飯店,「換屋度假」更盡興

即使面對通膨與高油價,人生也不能只有工作,也還是有玩得好又玩得精的方法。以國內最大的網路旅行社雄獅為例,八月份的清倉特賣有德國八日遊,原價是四萬九千元,特賣三萬九千元,省了一萬元等於省了近20%,但你必須在十天之內規畫出八天的假期,並立即出手搶訂,遲了就被搶購一空。

成功的關鍵在於態度,想出國玩又想跟別人有一樣的行程,得有隨時就能出國的準備,包括安排工作的能力與規畫行程的能力等,讓你一樣可以玩到,還比買同樣行程的人多賺了一萬元。

其實旅行想住好地方,不一定得住五星級大飯店,事實上,即使在外地度假,也可以不花大錢就享有「賓至如歸」的住宿環境。

在美國,就興起「換屋度假」(vacation home exchange)的風潮,也就是放假時「我到你家去,你到我家來」:例如住紐約的人們想去波士頓度假,就先上網尋找波士頓有沒人想來紐約度假,找到後,雙方約定放假時交換房子,這樣雙方都可省下住飯店的錢,而且住對方家裡各種生活必需設施一應俱全,還能和周圍鄰居交往而得知當地風土人情,這比關在大飯店裡足不出戶還更符合旅行的意義。

  其實旅行的重點不在於一直變換地方,而在於用眼睛觀察、用心去體會你所行經的世界,所以真正的識途老馬,出門在外很少住旅館,他們要嘛住朋友家,不然就是租附家具的公寓。在國外,都有精緻的出租房屋,不但便宜且有格調,這種出租公寓也租給短期遊客,如www.apartmentservice.comwww.furnishedquarters.comwww.urbanstay.com等網站都有相關訊息。

第五個好習慣:消費要有紀律 挑每週會員日加油,年省三千六

紀律的消費行為也能夠為你賺錢。

例如每週加油站都會推出特定會員日加油每公升可以省兩元左右的優惠。住在台北市的鴻海員工Roger,就固定每週五在土城的民營加油站加油,一個月加一百五十公升的油,一年最少省下三千六百元。

Roger說,老家住蘆洲,小孩給父母帶,公司在土城,要接送小孩又要顧及上班時間,別人都說開車是一個龐大的負擔,但他車子是非開不可,所以他練就了固定加油的習慣,並且把十年來每次加油量與維修的記錄留下來,精算每一筆成本。

長達十年的記帳功夫,Roger發現開車成本相當高,不只買車要錢,買車後平均每一年要支出十三萬,讓他學會警惕與控制;除了油錢要省,平常支出要省,就連每月電話費也要控制在六百元以內,從控制支出中每月擠出兩萬元投資基金與投資型保險。

聯合財信資產管理公司副總經理黃柏仁說:「想要有錢,第一步不是看你的投資報酬率有多高,而是你如何進行資源分配,養成記帳習慣,管理消費更管理庫存。」

第六個好習慣:花錢要有耐心 特價亂買,買到不需要的反浪費

買東西時最忌貪小便宜,看到特價就亂買,因為這樣浪費掉的錢絕不亞於揮霍。《窮得有品味》作者笙堡就提到,連鎖商店早就識破我們這種「遇到降價非買不可」的心態,於是到超市走一遭,幾乎找不到任何一個「非特價品」。所以人們撿便宜似的搶購車用抹布,卻忘了加油站的水槽旁總是放滿抹布,人們加油時順手就可把車抹乾淨。笙堡還有個瑞士朋友,某天開始決定只買特價品,終於有一天,這位朋友買了一張貓墊回來,這才覺得自己該節制了──因為他根本沒養貓!

  另外,購買便宜的東西,不意味生活品質就得下降,拿穿衣這件事來說,義大利時裝設計大師斯基亞帕雷利(Elsa Schiaparelli)曾說:「真正的奢華不在於金錢或排場的大小,而在於你是不是有能力擺脫庸俗。」許多人常為每天要穿什麼衣服而煩惱,不妨學學蘋果執行長賈伯斯(Steve Jobs),他每次買衣服一定買一堆款式一樣的,全都是白襯衫、藍色牛仔褲。

第七個好習慣:能佔便宜就佔 有優惠及免費試用機會,多多把握

星傳媒體財務總監林幸貞是個高階經理人,她的消費觀是有錢一定要花,而且只用好東西,但是她卻懂得利用化妝品公司給會員的優惠,用一整年的免費用品。

她說,一線化妝品品牌有入會的門檻,例如必須一次消費滿兩萬元才能有會員資格,後續就會有會員優惠與贈送試用品的服務。其中最好的是會員只要出國,都可以拿免費的旅遊包,她因為工作關係經常到國外出差,就這樣拿旅遊包,竟然足足用了一整年的免費保養品,賺到了她買其他精品的錢。

許多M型右端的人,都懂得花錢能夠佔便宜就佔,甚至還可以善用現代金融商品,從每一次的消費中再創造更多的價值,如累積信用卡點數,可以換到機票出國旅遊。

省一塊錢,就是賺一塊錢,但你要注意,計算的方式是否正確。許多便宜的價格標籤往往隱藏昂貴的代價。

第八個好習慣:有總成本概念 貴的東西用得久,反比便宜貨划算

美國著名作家史丹利(Thomas Stanley)在其暢銷書《百萬富翁的智慧》(The Millionaire Mind)中,調查美國七百三十多位身價上百萬美元的大企業主管、運動明星、律師及投資銀行家,發現他們平日省吃儉用,但像買鞋子之類的東西時卻願意買貴的。

  一般人買鞋子,為了省錢,多選標價最便宜的,但這些鞋通常品質不佳,也許穿幾個月就壞了。例如某人以新台幣三千元買雙好鞋,天天穿可穿兩年,攤下來每天不過四.一元;但若買新台幣三百元一雙的便宜貨,穿兩個月就報銷,一天折下來卻要五元,比買好鞋還貴。

而買好鞋有磨損可換鞋跟,還可再穿一兩年,長期攤下來成本更低;便宜鞋是穿壞了,人們就想「還不如買新的」,於是又買一雙便宜鞋,結果又穿沒多久就壞,浪費更多錢。

此外,「一分錢一分貨」,好鞋雖然貴,但品質也較佳,長時間穿也不會不舒服;穿便宜而品質不佳的鞋子,卻是在折磨自己的腳。

因此精打細算的富人不在乎「初期成本」,反而重視「總成本」。他們買東西時考量的「總成本」,包含品質、使用壽命,而非只看東西標價的「初期成本」,事實上許多標價便宜的東西,往往隱含更多的未來成本,如使用時不方便,或不耐用以致要常修理,這就是為什麼平日生活儉樸的全球首富巴菲特(Warren Buffett)會說:「我會買貴的衣服,因為它們便宜。」的道理。

「精明花一塊錢,跟精明花一億元一樣重要。」這是全球最大連鎖超市沃爾瑪創辦人山姆•華頓(Sam Walton)的名言。美國哲學家安藍得(Ayn Rand)說:「財富是人類思考能力的產物。」從現在建立八個好習慣,養成精明花錢的態度,讓小錢滾大錢,才是擺脫通膨時代「我越來越窮」負面思考的最好方法。


曾喬治 的銷售咖啡因:http://www.no1salesonline.com/

Posted via email from George's posterous

2009年9月16日 星期三

Big cat love~ True Love never dies

有兩個人在英國養了一隻小獅子, 後來因為政府不允許,                 
他們就把牠帶到非洲野放, 一年之後又去看牠,                         
但別人告訴他們小獅子不會認得他們了, 結果如何呢?                             
請看附檔影片, 令人感動。

Download now or watch on posterous
D2_-_friend.wmv (1086 KB)

Posted via email from George's posterous

2009年9月15日 星期二

用人唯才,還是德行優先?

  古人有這麼一句話:「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意思是,水太乾淨了,裡面沒有魚;人太精明了,就沒有朋友。

  待人處事,要容納別人的缺點,要「嚴以律己,寬以待人」。若以眼裡容不下沙子的心態看待他人,則每個人都有問題,做為朋友,都不可交往;當成部屬,都不可任用,最後只剩下孤伶伶的自己。

  日本經營大師松下幸之助說過,用人,對於長處要看七分,短處只看三分。而西方這句話更傳神:「你想雇用一個人的手,而他總是整個人一起來的。」這些話說明了,天下沒有完美的人,要享受一個人的優點,就要容忍一個人的缺點。戀愛找對象如此,用人求才也是如此。

  關鍵在於,怎樣的優點大到可以讓你容忍缺點,又是怎樣的缺點小到可以讓你略而不見?這裡面有個比例原則。關於交友、用人的標準,何者是你最在乎的、你最需要或最不能忍受的?

  標準雖然不一,但最大的對比,最為人討論的,就是才與德的關係。我們常說「用人唯才」,這意思有兩層,一是指用人不分籍貫、出身、學歷、外貌,這部分無所爭議。另一層意思是用人只須看有無才能,道德其次。這裡就有得討論了。

  在古代,道德位階高過才學。孔子說:「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道德是最高標準,若有不合道德標準,往往因德廢人,因德廢言。

  然而有人向此傳統價值觀挑戰,他就是曹操。

  曹操的形象雖然被《三國演義》抹黑,但也有很多知識份子說起歷史上真實的曹操,還是很不客氣,不但因為曹操曾挾天子以令諸侯,甚且屠殺、鬥爭,另外更因求才態度而受抨擊。

  有人認為曹操用人,只要才能,不問道德。這是冤枉了曹操。

  曹操曾四次下達<選舉令>、<求賢令>、<敕有司取士毋廢偏短令>、<舉賢勿拘品行令>等令,表達他求才渴求的態度。他強調「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這些態度,被反對者罵到臭頭。怎麼可以只要有才能,道德操守都無所謂呢?但曹操的認知很清楚,「夫有行之士,未必能進取;進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有品德的人,未必有能力;有能力的人,未必有品德。

  曹操進一步舉陳平、蘇秦為例子。他們可不是什麼忠厚、老實的人,然而他們獻策用計,幫助國君,使國家變強。尤其陳平,曹操兩度提到他。陳平做了什麼壞事?他被詆毀為「盜嫂受金」,說他和嫂子私通,收受賄賂。然而事實證明,盜嫂是無中生有的,而收錢,據陳平辯解,他是個窮光蛋,不A點錢,生活過不下去。但A來的錢,備而不用,若不受重用,退錢走人。劉邦後來相信且重用陳平。陳平果然盡心竭力,成為劉邦左右手。

  管仲更不用說了。管仲發跡前,名聲不好,和好友鮑叔牙合夥,總要在分紅時占便宜。鮑叔牙卻為管仲辯護說是因為有老母要照顧,且在齊桓公前大力推薦。結果在管仲輔佐之下,齊桓公生涯事業推到頂點。管仲的功業,連孔子都贊譽有加。曹操反問:「若必廉士而後可用,則齊桓其何以霸世?」

  曹操手下有位超級謀士,名叫郭嘉,他的行為不加檢束,曾被打小報告,然而曹操非常仰賴他。

  陳平、蘇秦、管仲、郭嘉等人,或許手腳不是很乾淨,有點狡猾,不拘小節,談吐言行不合俗世禮節,卻不是蹂躪鄉民、反覆無常、陷害忠良的小人惡棍。可見曹操對「德」的定義自有一套標準。並非只要才能,不要品德。何況曹操麾下有崔琰、毛玠等以高道德著稱的人才。他只是反對道德掛帥,在他心目中,若才德兼顧最好,若必需二者取其一,才能居上。

  在高度競爭狀態下,能幫助大業的人才,比高道德的聖人要來得有用,為何不用?

  八八水災,重創台灣,執政團隊被罵翻了。看看馬劉團隊成員,外在形象良好,不是貪官污吏,不是粗鄙野夫,但為何救災能力被質疑,遭到冷嘲熱諷?甚且還出現諸如「寧可貪污總統,不要無能總統」的口號?這個時候正好讓我們思考,能力、道德若有所偏,應如何取捨的問題。

                         (羅吉甫20090911)

曾喬治 的銷售咖啡因 http://www.no1salesonline.com/

Posted via email from George's posterous

2009年9月14日 星期一

色即是空---解除害怕與恐懼的藥方

◎ 害怕失去
一位婦人在河邊尋死,被路過的船夫搭救了,詢問原因,婦人說,因為丈夫猝逝,覺得沒有丈夫,活不下去了。船夫問:結婚了多久?婦人說:三年。船夫又問:沒 結婚前,做什麼工作?婦人答:在村裡染布。船夫問:那時生活過得如何?婦人說:還算愜意。船夫說:那時也沒有丈夫,為何活得下去?婦人啞然。船夫說:找回 那個沒有結婚前的你吧,那時一個人,不也覺得快樂嗎?

◎ 人的苦,來自於「必須」
一位旅館大亨發現,每天都有一位流浪漢坐在公園的凳子上死盯著他的旅館看,大亨愈來愈覺得好奇。有一天他終於忍不住走向那位流浪漢說:「不好意思,老兄, 我想請教一下,為什麼你每天都盯著那棟旅館看呢?」流浪漢說:「因為那棟旅館太美了,雖然我一無所有,睡在長凳上,但我每天這樣看著它,晚上就會夢到自己 住在裡面。」大亨聽了很得意,就說:「老兄,今晚我就讓你如願以償,我將讓你免費住進這旅館最好的房間一個月。」

一個星期以後,旅館大亨回來想看看流浪漢住的情形如何,卻發現這個人居然已經搬出旅館,重新回到公園的長凳上。大亨問流浪漢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流浪漢說: 「之前我睡長凳上,夢見住在旅館裡,那很好;可是一旦睡在旅館裡,我就夢見自己又回到硬梆梆的板凳上,真是可怕極了,所以我就待不下去了!」大亨聽了哈哈 大笑說:「原來人沒有的時候也苦,有的時候也苦啊!」的確,人的苦其實與「有」或「沒有」無關,而是跟執著有關,如果把得到的東西看成必須,沒有的時候羨 慕,有的時候又恐懼失去,都苦。

◎ 沒有什麼是絕對必須的---色即是空
「色即是空」是佛家用語,給人相當高深的感覺,很多人不瞭解其中的意思。其實這句話並不難懂,「色」就是指「一切你認為必須的東西」,包括任何物質層面或 精神層面的事物。「即是空」的意思就是說:「其實沒有一樣事物是絕對必須的」。所以 「一切你認為必須的,沒有一樣是絕對必須的」這就是「色即是空」的意思。

你會發現,任何人能從特定領域的苦裡面得到解脫,都是因為在那個領域發現到這個事實。我另一位朋友,曾在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擔任社工員(那時候叫做「伊甸 殘障福利基金會」),他告訴我一個故事。有一次一位母親打電話來他的部門求助,她說自己正值青少年的兒子 意外撞斷了一根手指,由於無法接回,兒子傷心地整天躲在房裡,拒絕去上學。接到電話的社工員說:願不願意帶孩子來這裡做個協談?這位母親說:「孩子就是覺 得自己殘缺,不願意見人了,我相信孩子不可能願意來到伊甸的。」

他的部門於是安排了社工員前往探視,到了那一天,那位焦急的母親在兒子的房門前敲門,預先告訴兒子有伊甸的大姊姊要來探訪他,希望關心一下他的心情。但卻有東西重重地拋向緊閉的房門,並且聽見憤怒的聲音說:「你不要叫人家來,我不要人家管!」

約定的訪視時間到了,愁容滿面的母親前來開門,著急又抱歉地說:「實在很抱歉,我事先跟孩子說過你要來,但他很倔強,說什麼就是不肯見你。」社工員安慰這 位母親說:「別抱歉,我瞭解,不然讓我來試試看好嗎?他的房間在哪裡?」母親指了指樓上:「就在樓梯口的那個房間。」社工員說:「好,那麼麻煩您幫我拿一 支枴杖到樓上等我。」我們的這位社工員是一位撐雙拐,兩腳穿著鐵鞋的重度肢障者,上樓梯的時候需要騰出一隻手來攀住樓梯扶手,所以需要另一個人將一支枴杖 先拿到樓上等候,等一下她上樓後便能重新撐在腋下。她上樓的方式有點像撐雙槓,完全要用雙手的力氣讓雙腳離地,再落到階梯上,由於鐵鞋很重,每一次落地都 會發出很大的聲響。由於社工員上樓的速度很慢,又發出沉重的空咚聲,簡直就像無敵鐵金剛走上樓了。在房間內的青少年聽到這怪異又可怕的聲響逼近,覺得非常 訝異和害怕,他忍不住打開房門一探究竟,而眼前所看到的一幕給他更加巨大的震撼:一位兩隻腳都不能動的女孩子,要來安慰只是缺了一根手指的自己!這位社工 員還沒說一句話,這孩子已經覺得自己所有的自憐都是微不足道的了。關於快樂和自尊,那一根手指是否為必須?已經不言而明了!

◎ 解脫「必須」的禁錮
如果有一天石油真的沒有了,我們的生活的確會起很大的變化,但是我們仍然能夠改變我們的生活形態,而繼續快樂的生活下去,原因很簡單,古時候的人並沒有石 油,但他們不見得過得比我們不快樂。如果沒有手機、沒有網絡、沒有便利商店…人就會活不下去嗎?人就會不快樂嗎?當然不會。

認識到任何的「必須」都只是跟習慣有關,就是自由的關鍵。也就是說,一旦習慣改變,原先的「必須」就不再是必須了。比如習慣開車的人,就覺得有車是必須; 習慣上網的人,就覺得網絡是必須…但對沒車、沒網絡的人而言,這些都不是必須,也就沒有失去的恐懼。曾經 蘇格拉底站在買賣百物的市場中開懷大笑:「看哪,天底下有這麼多我不需要的東西,我真幸福啊!」

◎ 與無懼的力量連結
解脫「必須」的執著,就會帶來「無懼」。「無懼」和「鼓起勇氣」是不同的,「鼓起勇氣」表示恐懼還是在那兒的,「無懼」則是由於人了悟到所有的「必須」都不是「必須」,於是平安降臨內心,這便是與「無懼的力量」連結了。


與「無懼的力量」連結的自然冥想法:
1. 播放最能讓你感到平靜、沈澱的音樂。然後用最穩定、舒服的姿式坐好,閉上眼睛,放鬆呼吸,意識放空。
2. 一陣子之後,當你感覺心變得比較安靜,清晰地說一次下面這個詞:洞穴
3. 接著想像自然界的洞穴,它的「有」,正是為了表達「空」。
4. 再清晰地說一次:洞穴
然後透過呼吸,想像將洞穴的感覺吸進身體,與之合一了。這時候你會感覺到一種感覺,就靜靜地感受著這感覺。
5. 再清晰地說第三次:
洞穴 然後就停留在這感覺中一會兒。冥想結束。

無論在任何領域,當你非常害怕失去,覺得自己有很深沈的執著時,你可以持續這樣的冥想三個或七個晚上,每次大概只需要七分鐘,你會發現自己開始能夠看到另 一種生活的可能性;也逐漸能改變自己習慣的價值觀或習慣。為什麼要冥想「洞穴」?梅爾達的信息是:冥想「洞穴」這個自然象徵,所連結到的能量振動,是關於 「無懼的力量」,它會讓你更容易不受習慣性的遮蔽,順應著變動體驗著平安。而「洞穴」的存在 也在啟示著我們:萬事萬物提供的既是豐富,也是空無,遠離執著、爭論和比較,才能真正的享用這豐盛。

Posted via email from George's posterous

2009年9月11日 星期五

達賴喇嘛 給工作人的 8 種解答

我工作為什麼不快樂?如何與苛刻的主管相處?如何面對工作的憤怒與忌妒?我該換工作嗎?我會失業嗎?祈禱也好、占卜也好,工作的問題總是問也問不完,求不到個讓人安定的答案。

現在,工作的難題,終於有了另一種解答,就是宗教精神領袖、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達賴喇嘛最近出的新書《找到工作中的幸福》(The Art of Happiness at Work)。

《找到工作中的幸福》其實是美國神經與精神醫師霍華•卡特勒(Howard Cutler)與達賴喇嘛的訪談整理。卡特勒在1998年就曾求教於達賴喇嘛,整理出《幸福的藝術》(The Art of Happiness)一書,在《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上長達兩年不墜,以精裝書銷售超過1百萬本。

這一次,卡特勒帶著現代人的大苦惱──工作,再度求教於達賴喇嘛:工作,真的能帶給我們幸福嗎?

達賴喇嘛談工作?從來沒有下過工廠、進過辦公室的達賴喇嘛,真的瞭解工作嗎?其實,工作之所以令人渴望、掙扎、苦惱,是因為它牽涉現實、價值、慾望、人性,而這也正是達賴喇嘛最能解惑的部份。不過,達賴喇嘛並不是空談形而上的論調,如果細讀這本書,會驚訝的發現,達賴喇嘛能感受到我們的苦與痛,給予真實的解答與建議。

要對工作滿意,真的不容易。現在企業只在乎獲利、獲利、還是獲利,主管只是要求、要求、再要求。要如何才能轉變工作的不滿,維持個人內在的平靜與滿足?

我們人生中永遠會碰到問題,永遠會有些不滿,沒有哪件事情是讓人百分之百的滿意。我們愈能夠接受這個事實,就愈能夠處理生活上的失望。

如果碰到工作超過負荷、企業只想獲利而剝削員工的情形,就應該向主管表達、努力改變情況。忍氣吞聲默默接受不正義的事情,是錯誤的容忍。主管如果給予過多的工作,是缺乏關心、缺乏尊重,即使讓動物工作過量也是不尊重生命的表現。

但是,很多工作上的痛苦或是裁員問題,其實不是起因於主管或企業,可能是全球經濟環境所造成,所以針對公司抱怨、把怒氣發在特定主管身上,對於情況沒有任何影響。應該要分析問題的深層原因,拉大思考的角度,這樣至少改變了自己的心理能量、調整自己的看法。

我們碰到事情是會怨恨、沮喪,還是能夠保持平靜、快樂,中間的差別在於個人的態度,這需要心的訓練,可以用分析思考的方式,消散心裡的沮喪與不安。例如,你爭取一個升遷機會,雖然你的條件符合,但是最後並沒有得到機會,你可以選擇怨恨,或是平靜面對。

要多想想不同的反應方式對自己的影響,就會瞭解敵意、忌妒的情緒對自己的傷害有多大、對達成目標並沒有幫助,而容忍、滿足這些正面的情緒對自己多有益。光是這樣的瞭解,就可以讓自己對負面情緒反應更謹慎、減輕一點。

永遠有更好的工作而你沒有得到,不要一直想著沒有得到的機會,心裡滿是競爭或忌妒只會帶來更多憂慮、不滿,要用思考、分析帶來心裡的平靜。我們習慣把事情看成非黑即白,其實沒有事情是百分之百的好或是百分之百的壞,在現實中生活每件事都是相對的。

拉開思考的角度,更期待的工作不代表沒有任何問題,可能帶來要付出的代價更高、工作時間更長、責任更重、甚至置身更強烈的競爭與忌妒。

很多時候,我們是被寵壞了,我們就是忘了自己有多幸運、自己生活中還有很多美好的事物,很多人根本沒有任何工作機會、之前的世代在戰亂中生活有多辛苦。如果多想這些,可以增加我們感恩之心與滿足。

不過,滿足不是不關心、不求進步、不想學習。如果我們的技能與條件足以作更好的工作,就應該盡最大努力爭取較好的工作。不同的是,如果嘗試失敗,與其沮喪、生氣,還是可以想辦法平靜、滿足。

辦公室的組織氣氛,是許多人工作不快樂的來源。有的組織氣氛緊繃,有的是同事之間互不信任,有的是無法忍受苛刻的上司。到底該如何面對複雜的工作人際關係?

我們每個人都是相互依賴而生存的,我們愈能夠理解與體會這個事實,我們就愈願意與別人合作、相處。有時候我們會覺得自己是獨立的、與別人分離不相 關,認為「我的錢是我努力賺來的,我不需要靠別人」,尤其是還年輕、健康的時候,更容易認為「我可以自己處理,我不需要理會別人」。

其實,不論我們做什麼工作,總是還有很多同事對公司做出貢獻,沒有了這些同事,公司就不可能存在、我們就不可生存,更不用說我們需要消費者、供應商了。

人是社會的動物,只有一個人而沒有朋友,再強壯也不會快樂、滿足、也無法存活。如果我們要討論工作中的幸福與滿足,我們如何與周圍的同事、主管、顧客建立關係,就是首要因素。基本上我們都具備對人溫暖、友善、關愛的能力。

如果我們特別花心力與工作中的人建立良好關係、瞭解別人、把人性基本的良善特質帶到工作場所,就會造成極大的不同,不論是做什麼工作,都會成為滿意的來源之一。而且,如果心裡充滿溫暖與感情,自己也比較平靜、會有更大的力量、判斷與決策能力更好。

大家通常等別人開始第一步,這是錯誤的,就好像做了好久的鄰居,但是從來沒有人先去認識另一家人。必須要主動一點,即使第一天新進辦公室也要試著表 現友善、介紹自己、詢問別人工作。當然,這有時候蠻容易放棄的。有時候我對別人微笑,只得到對方用懷疑的眼光看著我,如果對方持續表現忽視的態度,我也可 能變成同樣忽視他們,這是人性。

但是,這也顯示我們每個人都對別人有影響,即使只是一個人也可能帶來很大的不同,所以一個人的改變就可能改變工作環境的氣氛。

站在瞭解大家是彼此相互關連、相互依賴的基礎上,不論對人是否有特別的感情或是熱情,至少都會比較願意與他人合作,甚至不必定需要同情心或是同理心。但是如果想要加強關係、達到更滿意的層次,就必須要具備同理心與熱情。

同理心應該是公平、沒有偏見的。通常我們想到同理心多是對比我們不幸的人,對比我們有錢、有名的人,就覺得不值得同情,取而代之的是忌妒。

其實,不論一個人多有錢或是多有名,他們還是一樣經歷生老病死,在同樣是人的基礎上,他們也是值得同情的。所以,我們在工作中很容易對上司、主管產生忌妒、羨慕、害怕、敵意,因而產生衝突,是因為我們沒有把他們想成只是另一個人、就像其他人一樣值得同情。

不過,如果我自己到今天的企業工作,碰上了惡劣的主管或是同事,我也不知道我能落實多少我的建議,我可能也會大叫、摔東西。

錢,是工作與成就的重要指標。為什麼錢總是賺不夠?錢賺得愈多,就真的愈自由、愈有尊嚴嗎?把賺錢當成工作的主要動力有錯嗎?

除非我們學會告訴自己:「我這樣就夠了。」否則我們永遠不會真正的滿足。追逐金錢就好像進入終點不斷往前延伸的競賽,你永遠不會是贏家。永遠有人比 你有錢,除非能夠成為世界上極少數最有錢的人,而這對任何人來說,都極為不可能。所以,你賺一百萬、就想賺一千萬,賺了一千萬、就想賺一億。

現代社會每個人都需要謀生的方法,工作賺錢沒有什麼不對,將工作視為生計的主要來原是很實際的,尤其有了家庭、小孩出生以後,工作養活家庭是高尚的 事情。問題是,如果賺錢從動機變成了目的,我們就再也看見賺錢的目的,只是為了錢而追求金錢,使我們變得永不滿足、成為無止境貪婪的受害者、成了錢的奴 隸。

我們需要一定數量的錢,如果極度貧窮,很難想到別人、追求人的基本價值,我們必須滿足溫飽需求,才能關懷。但是有些人假設金錢可以解決所有問題,即 使是接受佛教思想的人也不例外。例如,藏語有個描述錢的說法,kunga dhondup,意思是「讓每個人快樂、心想事成」。這樣對錢的假設是危險的。

如果是很貧窮的國家對錢有這樣的態度,可以理解,因為如果經濟能夠發展,就可以解決很多社會問題,但是如果社會經濟情況已經改善卻還殘留這樣的想法,那就是因為沒有同時培養內在價值。

如果我們將錢與幸福劃上等號,就是把自己放在創造財富的循環中。而且,愈有錢,在很多問題上愈脆弱,因為錢賺得愈多,生活形態就愈揮霍、花費愈多、結果被金錢奴役得比一開始還深,不論賺多少錢,還是不斷擔心錢不夠。

我認為應該自問一個關鍵的問題是問:「我對人生的基本期待是什麼?」如果期待是外在導向的,認為幸福是由外而來的、經由創造財富而來的,那就永遠會留在追逐金錢的循環中。

如果期待是認為錢雖然重要,但是還有其他因素可能比金錢對幸福的影響更大,那就會有比較幸福的人生。

所以,追逐金錢的人不妨停下來問自己:「我在做什麼?」「我為什麼要這麼做?」其實,即使是為賺錢而賺錢的人,心底深處還是相信錢可以使他更快樂,所以最終的動機是提升幸福。

如果是如此,讓自己成為金錢與貪婪的奴隸,其實是打擊原本的目的、苦於無止境的需求、自我毀滅。相反的,瞭解金錢目的的人,才能夠將金錢與合理的願景相連,即使擁有的錢較少,享受的幸福感卻更大,因為他們瞭解金錢的真正價值,免於對財富的不切實際的期待。

工作太簡單,讓人無聊得發瘋;工作挑戰太大,精神又緊繃得受不了。一定要選擇挑戰高的工作,才代表上進、就會有成就感嗎?

快樂的生活應該是多元、完整的。一個人不應該只專注在工作或金錢上,這一點很重要。一般來說,工作愈困難,滿足感愈大。如果你正面臨困難,走過之後你絕對會享受到特別的滿足,幸福會來的。挑戰可以刺激、促進發展與創意。

在挑戰的環境中,你的創造力充分展現、運用,不論是心理上或是身體上要更進一步,就必須有挑戰。相反的,在一切是例行事務、沒有挑戰的環境,心就變得軟弱、有停滯的危險。

不過,生活永遠會給我們挑戰,我們不用再自己額外找問題增加挑戰,而是要把碰到的挑戰轉換為創造更大幸福的機會,歡迎挑戰、甘心擁抱,把它看作是鍛鍊自己、達到更大幸福的方法。如果所做的工作是重複的動作,覺得無聊是蠻自然的。

而且,不論是多好的工作、多難得的升遷,到某個時間點後都會逐漸成為習慣,變得疲倦、不喜歡、不情願或是缺乏熱情。我也會。

例如我曾在閉關兩個星期的最後三天,要連續進行一種非常冗長、複雜的加持儀式。到了第三天,我整天想的就是「啊!我明天就不用做這件事了!我真期待它結束。」這是很自然的反應。

每當我覺得不情願時,就會想到我每天早上吟誦的17世紀印度佛教大師Shantideva的經詩:只要宇宙尚存、生命尚存,我也就能存在,消除世間悲苦。我一面吟誦,一面就想到時空之遼闊,就受到很大的鼓舞、感受到很大的力量,那種不情願、沒興趣的反應就會消失。

每個人有不同的性情,不見得每個人都覺得挑戰高的工作比較好。我不認為挑戰是滿足的絕對必要條件。例如,自然的對人表達溫暖、關愛,不用費任何力氣,但是卻可以從中得到很大的滿足。

當然有人的工作是非常重複、例行的,不但不具挑戰性、甚至本來就很無聊,還必須從很早工作到很晚,但是,這些人還是可能很快樂,而且,其實這樣的人很多。對那些人來說,工作不見得是他們主要的滿足來源,他們的滿足感與成就感來自其他地方。

我認為我們談工作與滿足這個問題的時候,心裡要有個全面的圖像。尤其對於工作變化較少的人,如果工作是唯一的滿足來源,如果在工作之外沒有個人生活、只有少許的時間與家人和朋友相處、甚至沒有在工作中與同事培養友誼,就很可能不快樂、嚴重的甚至會有精神問題。

相反的,雖然工作可能無趣,但是有個有趣的生活,有工作之外的興趣、能夠花時間與家人相處、與朋友出遊,就會比較快樂,就是把工作當作賺錢的方法,而由生活其他方面得到滿足與成就。快樂的生活,應該是多元、完整的。

有人說只要賺夠了錢,工作就不辛苦?有人說要為自己的興趣工作,就不覺得辛苦?到底什麼是影響工作中幸福的最重要因素?

全世界的工作者都為別人帶來幸福,即使是自己看不見工作發揮的影響。我們所食、所穿、所用,都是由社會上千百人工作提供,雖然他們可能無法直接看到別人受惠,但是只要經過一點解釋,他們就可以瞭解自己工作對別人的幫助,而以工作為榮、得到成就感。

我們都是社會的一份子,經由積極的參與勞動力,成為社會的好公民、有生產力的一員,也就間接的對社會貢獻。我們順著這個邏輯思考,就可以發現工作中 超越僅僅是養活自己的目的,感受到工作有更高的目的、某種程度上可以幫助他人,就會比較有成就感,也會有更大的決心,即使沒有加薪與升遷,應該還是可以保 持工作的興趣與熱情。

對工作的成就感影響最大的,我認為是個人如何看待自己的工作的態度。如果抱持的工作態度是工作就只是為了錢、除了賺薪水之外別無所求,即使把工作當作是事業,還是很可能不滿足。

成就與滿足與個人的動機有關,如果關心的只有事業的升遷、頭銜、任務,得不到就會挫折、看到別人升遷就忌妒,當然不會滿足,甚至還有處處樹敵的危險。但是,如果瞭解工作更高的目的、把工作看作是志業,就比較能得到內在的滿足。

舉例來說,年輕出家人剛進入修道,每天必須非常早起床、不斷勞動與做雜務、非常晚睡覺,他還不太瞭解宗教經文的深意,覺得生活的負擔很重、非常累、 非常煩、可能做事都滿懷不甘願。等他開始體會領悟經文的深意、勞動的目的後,他的態度就變了,不僅心甘情願從早到晚勞動,而且充滿熱情,甚至完全沒有無 聊、疲累的跡象。

其實在這兩個階段中,他的工作時間與內容是一樣的,差別只有態度,但是就造成很大的不同。我想這個情形在所有工作中都是一樣的。

不過,每個人的情況不同,有不同的觀點、興趣、傾向,所以發覺工作的意義或更高的目標的方法也不同,對於某些人可能比較困難。農夫要如何把他的工作看作是志業?可能要想自己是在照顧自然、孕育生命;工廠作業員要如何找更高的目標?可能要想所生產的機器最後帶來的利益。

一個人或許有個無聊的工作,但是他以工作養活小孩、雙親,養育家庭就可以是他工作的更高目標,當他在工作中覺得無聊或是沮喪,就可以想想這份工作是 如何讓每個家人享有溫飽、腦中浮現每個人的舒適與幸福,我想這樣就可以給那個人更大的力量,不論他是否喜歡工作,工作都還有個目的。

為什麼我的期待總是落空?為什麼我覺得適合的工作總是得不到?要怎麼樣才能得到我覺得適合、滿意的工作?

我們對自己的自我概念經常是我們精神與情緒苦惱的根源。每個人心底深處都有自己堅信的自我概念,問題是我們認定的自我概念可能與真實情況不同,產生 落差。所以,佛教很強調建立在實際情況中的自知,我們如何看待自己,與我們如何與別人和世界建立關係、在特定情況之下如何反應,密切關連。

例如,一個對工作不滿、覺得自己應該有更好的工作、賺更多錢的人,可能是因為對自己沒有真實的認識,不清楚自己的能力與條件並不夠好,除非他能改變自己的態度、瞭解自己的能力,否則他的工作永遠一無是處,不會是成就的來源。

要更深層的瞭解自我,最主要的就是要看到實際情況中的自己,沒有扭曲的認識自己的能力與特質、觀察自己、精確的評量自己。這很重要,對自己有真實感,才比較不會有精神與情緒上的苦惱。首先要找出阻礙我們更瞭解自己的因素,主要原因之一可能就是愚蠢、固執。

我們通常因為過去經驗而堅持自己的看法是對的、最好的、最正確的,這樣的態度有時候是保護我們的自尊,但是卻關閉了讓我們看到自己短處的機會。

另一個原因是過度驕傲,而導致膨脹自我的重要性,既無法敞開心胸聽別人的建議或批評,也使得自己把不實際的特質投射在身上、對自己有不實際的期望,而那些不實際的期望通常是無法實現,就成為一次又一次的不滿。

過度貶低自己是另一個障礙。雖然謙卑是很好的特質,但是過度謙卑、自尊太低、甚至貶損自己、對自己完全失去信心,就是負面的,會低估自己的能力、也杜絕了改進的可能、甚至放棄自己。這樣的人碰到任何事情都傾向說:不,我不可能做得到。

其實每個人都有很好的智慧、足以完成很多事情,要多想個人的潛力。還有一個深入瞭解自我的障礙,就是激動的心。瞭解自己需要專注思考、分析於自己的能力、特質,如果內心不斷騷動,就沒有辦法認真內省。

更正確而實際的瞭解自己,表示更能掌握真實,對工作滿足感有正面的影響。例如,大家在工作中都怕被批評,一被批評就感覺很糟、總是想得到讚美才有滿足或是價值感。雖然更真實的瞭解自我可能不會影響受批評的程度,但是可能改變一個人對批評的反應。

真實的自知讓人有一定程度的自信與內在力量,知道自己真正的能耐與極限,如果受到合理的批評,就更容易接受、用為學習的機會,如果受到不合理的批評,反應也不會太激烈,因為對自己的特質、技能、知識有自信,也不需要太依賴別人的讚美讓自己覺得有成就。

大家都怕失業。丟了工作,就沒了營生的依靠,某種程度也喪失的自己。我們該如何面對失業的恐懼?

切記,人不是生產的機器,人的生活不只是工作。

失業是西方的概念。在西藏語言中沒有失業,西藏大部份的人是農夫、牧人、商人,工作都是季節性的,季節到了就非常努力工作,季節結束就回家,他們不 把那當作是失業。在西方,經濟情況與社會結構都是工作概念中的一部份,失業是很困難的問題,沒有簡單的解決方法。我們雖然無法控制環境,但是我們可以控制 自己的態度。

個人的態度是面對失業問題的重要關鍵。我們必須瞭解不確定與改變絕對是現代經濟的一部份,尤其在就業上,今天有工作,也不保證明天有工作。提早瞭解這一點,如果失業真的發生在自己身上,也不會太吃驚。

而且,失業有很多原因是根植於全球經濟問題,所以不用看作是針對個人而難過,或是把自己的問題歸咎給周遭的人。單是瞭解這一點就可以減輕精神上的不安。

面對失業或是退休還有一個重要議題,就是自我印象。尤其有些人高度認同工作角色,把個人自我概念與工作角色、賺錢多寡緊緊結合在一起,丟了工作好像自己就不再有存在價值一樣。

這樣的人多半極度重視金錢、地位,而不重視人的內在價值、良善特質。他們有些以工作頭銜作為庇護,欺負威嚇下屬、陶醉在自己的權力與地位中,他們一 旦失去工作,就好像形體上縮小了一號,覺得失去自我、失去價值。這樣的人非常愚笨!除非他們願意改變自己的基本態度,否則沒什麼好建議的。

面對失業問題比較好的方式,也許不只是避免失業,還要處理失業帶來的精神上的不安。人需要更平衡的生活。生活不只是工作、或是賺多少錢,私人生活是完整生活的重要部份。要瞭解在工作之外,自己還可以是父母、孩子、兄弟姊妹、還有能力做個友善的朋友,還可以有其他興趣嗜好。

所以,如果你有選擇,就選擇有創意、能夠與家庭相處的工作,即使薪水比較少。自己要有一些休閒的時間、一點假期、一些與朋友家人相處的時間,這些都很重要,這樣才是完整的生活。如果生活變成只是生產的工具,很多人類的良善特質將會喪失,就將不會、也不能成為完整的人。

過去大家的工作多是子承父業,但是現在工作形式、職業的種類很多。我們選擇工作時到底應該考慮那些因素,才能在工作中找到幸福?

不是每個人都有很多的選擇,但是如果能夠選擇、願意認真思考,最好能夠選擇不傷害、不剝削、不欺騙別人的工作,不論是直接或間接的傷害。佛教有「正 當的生活」(right livelihood)的概念,意思是人應該努力從事無害於人的活動,希望大家以合道德的方式營生,不傷害、不破壞,不欺騙、不狡詐,重點是在謀生的方 式,而不是賺多少錢。

其實對工作滿意與否,深深受到周圍文化環境的影響。美國是資本主義社會,評量人的標準偏重賺多少錢,而不是工作的性質,如果洗碗工能夠賺很多錢,在 美國就不會被視為是苦工。但是在印度以及其他某些國家,就會對某些工作性質有偏見,例如服務人員就不是高尚的工作,但是美國強調自由與平等,某種程度就減 少了對工作的偏見。

例如,我曾到美國前總統卡特家拜訪,他家除了外面有一位警衛,裡面非常簡單、樸實,他甚至自己做家事。我拜訪捷克總統,他的家也非常簡樸,他還自己 來應門。但是,如果在印度,就無法想像有卸任總統會做這些事情,他們有很多僕人包辦做飯、倒茶所有事情,如果要印度高官做這些事情,那太苛求了。這是文化 態度的差異。

即使在同一個地方,也有文化的差異。例如西藏的中國人與西藏人的態度也不一樣。中國人比較重視錢,西藏沒有把錢看得那麼重。如果同樣做裁縫,中國裁 縫師會日以繼夜工作,要賺錢、賺錢、賺錢。西藏裁縫師也要工作賺錢,但是也可以接受換一杯麥酒,他們願意犧牲一點錢,換取更多的休閒時間、與家人相處的機 會。西藏人認為生活的滿足是全面的。

很難說工作對人的幸福的貢獻,到底有多少。所有的事情都是相互關連、相互影響的。我享受美好的早餐,這有益於健康,我享有較健康的身體,就可以用我的身體繼續工作。

即使是一個簡單的微笑,對我整體的心境都有影響。如果你能夠體會生活中所有層面都是相互關連的,你將會瞭解,個人的價值、態度、情緒這些不同的因素,都對工作的成就感以及生活的滿足與幸福有所貢獻。

達賴喇嘛的建議,許多都看來淺顯,甚至讓人覺得是熟悉的常識。但是,在忙碌、煩躁、爾虞我詐的環境中,我們就是很容易遺忘、忽略這些簡單的道理。

我願意靜下心來,被達賴喇嘛再提醒一次:我們每個人都是相互依賴而生存的;全世界的工作者都為別人帶來幸福;快樂的生活應該是多元、完整的;工作再快樂,也不該是唯一的滿足感來源。我願意相信達賴喇嘛,因為我真心期待轉變工作的苦痛,讓它成為幸福的來源。

出處:Cheers 38期 2003/11

Posted via email from George's posterous

2009年9月10日 星期四

經驗法失靈!看不見的5%~今年一月一日,有想過達賴喇嘛今年會來台灣的人請舉手?

今年一月一日,有想過達賴喇嘛今年會來台灣的人請舉手。


相信可能在二千三百萬人中,幾乎沒有人會預測到這件事。

達賴此次這麼快速可以來台,是因為先前剛發生過台灣五十年來最大的水災──台灣前十大雨量的排行,八八水災就占了九項,且竟然釀成小林村滅村;如果你從來沒有想過台灣會有這麼大的降雨量,達賴來台為災民祈福這件事,就根本不會成行。

你可能沒想過,一百五十八年歷史的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居然會破產,造成全球三十五兆美元資產人間蒸發;而如果沒有預警類似這樣的大災難,你我財富也同樣面臨浩劫。

越來越多的訊息告訴我們,投資市場不可測的變數正急速增加,如果你沒有學會和「極端」相處,可能就抓不住跳躍的節奏,也無法成為最後的贏家。

一整個月股市暴跌超過二○%,你相信嗎?而這件事就發生在八月,發生在全世界最強的經濟體──中國,而且就在高盛證券預估中國GDP成長率不只「保八」而是「衝十」之後。

如 果你夠敏感,你可能會感受到,近十年來,許多百年罕見的事,高頻率的在發生,從九二一大地震、SARS、九一一恐怖攻擊,有天災、有人禍,包括歐洲在二 ○○三年出現五百年來最熱的夏天;去年元月,中國北方降雪量不大,反而在南方出現五十年來罕見的雪災,造成春節期間有上億人回不了家。

對於這些百年罕見的「異象」,有人選擇忽略它,或者輕忽它;也有人決定面對它,找出和這些無法預知的未來相處的模式和態度。

經驗法則失靈!摧毀我們的生命與財富

去年重創全球經濟的金融海嘯,台灣也是災區之一;美國投資銀行雷曼兄弟跨海來台銷售連動債,讓台灣小額投資人損失慘重。一位連動債受災戶感嘆回憶,當時他曾經問理專:「連動債最大的風險是什麼?」理專回答:「銀行倒閉。」而雷曼兄弟有一百五十八年歷史,經歷過無數金融風暴,都安然無恙,因此,他自己推衍出:「雷曼倒閉風險等於零。」於是,投入資金。

而結果呢?銀行是會倒閉的,而且不只一家。

這些就是我們看不見的五%,它埋藏在我們周圍,伺機影響我們的財產、生命。

為 什麼我們會看不見那五%?因為,我們只注意那經常發生的九五%,這是人類的經驗法則。統計學有個「鐘形理論」,又稱為常態分配,意思是,在常態分配下,大 多數的事件、統計數字,會落在六八%、九五%、九九‧七%的常態區間內,人類習慣常態區間內發生的事,這就是經驗法則。

因此,當事件 發生時,我們會依照九五%的經驗法則來判斷,例如,八八水災是五十年前八七水災以來台灣最嚴重的水患,而台灣人平均壽命七十九歲,因此,我們會依照「經驗 法則」來推斷:「下一個八八水災,五十年後再出現的機率是九五%」,所以「我這輩子或許不會再碰到!」就像「銀行倒閉」,雷曼兄弟、花旗、美國國際集團 (AIG)都是經過市場大風浪的金融機構,依照過去的經驗法則,它們都是安全、可信賴的。

「新常態」將頻繁出現!必須學會在變幻莫測的年代下自處

但 過去我們所依賴的安全已經不存在,債券天王葛洛斯(William H. Gross)眼中的「新常態」正蔓延在我們的四周。「新常態」意味著那容易被忽略、不可能發生的五%,未來會頻繁出現在你的生命裡,例如大雨之後必有土石 流、一些類似《讀者文摘》、通用汽車等百年老店會破產、全球股市會出現暴漲暴跌……,你真的有心理準備接受了嗎?

為什麼人會那麼容易忽略、漠視那五%,著名的法國人類學大師李維史陀(Claude L炝i-Strauss)說:「人類是喜歡穩定和循環的動物,不喜歡擺盪。」人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慣性,當慣性被打破,沒有多久,就會恢復原來的運行 模式。而那不常出現的五%,就容易被忽略掉,因為人類喜歡依照經驗法則來生活。那九五%,就是依我們的習慣,所形成的「舒適圈」。

臺安醫院精神科醫生許正典說,以心理學來說,人類對極端事件,會「有意識忽略」或「選擇性遺忘」,為何會忽略、遺忘?因為人害怕焦慮、不安的感覺,因此,明知「危機」出現,多數人還是會選擇「忽略」,因為,危機出現的機率只有五%,「我應該碰不到。」

但是,世界已大為改觀,五%事件出現頻率越來越高,如同前面敘述「令人意外」的事件、「百年一見」、「兩百年一見」、「八十年一見」的事件,出現、且影響我們財產、生活的機會越來越大。

五% 出現的頻率,為何越來越多?影響力為何越來越大?這是因為「複雜性」和「緊密性」。曾在華爾街工作二十五年、也是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博士的李察‧布克史塔 伯(Richard Bookstaber)指出,金融海嘯會發生,就是因為商品太過「複雜」, 且每個環節都緊密相連,就容易發生極端事件。

台 大財務金融系教授沈中華說,金融海嘯的起因,是房地產下跌,這是正常事件,因為金融市場的價格起落,原本就是正常的,但是,房地產這個商品,經過複雜化的 層層包裝,而在包裝過程中,商業銀行、投資銀行、證券商、機構法人、散戶,紛紛捲入,大家產生了關聯,於是,一個正常事件,最後引發了百年難得一見的極端 事件。

國票副總經理蔡佳晉認為,全球趨勢下,資金、資訊無國界,流動快,任何一個利多利空消息出現,全球市場幾乎都能同步掌握,這也是金融市場遠比過去波動大、風險高的原因。

曾任職證券公司、當過外匯交易員,今年三月出版《空手的勇氣》的黃國華,在博客來網站上的心得,強調我們要用「保險」的機制去預防「機率很低但傷害很大」的那些「黑天鵝效應」,來避免不可測的風險。

面對這變幻莫測的五%年代,我們該如何自處?

學習力:從有跡可循的經驗中修正

一、學習力。人類對極端事件「有意識忽略」的習慣,可以改變嗎?答案是:「可以」。

許 正典說,「運用大腦前額葉的學習能力,」(編按:前額葉皮質系統位於腦前端三分之一處,是思考及控制中樞,主管認知、重要決策與部分情緒,協助我們專注、 控制衝動、擬定計畫、做成決策),可以修正錯誤的經驗法則,例如,醫生用藥,不會一成不變,會根據病人狀況,繼續修正,改變用藥策略。

上 帝既然賦予「前額葉學習力」,那要怎麼做,才能讓前額葉的功能發揮?許正典指出,可以透過蒐集更多資訊,增加學習能力,例如天候變化,我們應該蒐集、分析 更多數據,以便大家在災難發生前,了解「這次和以前有什麼不同」,同時,未來人類更應該要學習面對「變化」、處理「變化」。

事實上,危機的出現都是「有跡可循」。例如,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發生前,恐怖事件已在世界各地密集發生,只因為大家沒想到會出現在美國而已。又例如小林村,去年颱風已發生斷橋、淹水事件,加上附近地理破壞,危機早就種下,只是大家依循經驗法則,認為危機不會發生。

台北旅店集團董事長戴彰紀就是從不對勁的政治局面中訓練自己的判斷力,嗅出危機。他在泰國政變前夕把土地賣掉、獲利出場,在這之前,他投資失敗的例子不在少數,但是,透過學習,他找到成功的方程式。

股票投資更是學習型的操作。依統計,出現六、七百億元以下成交低量的次數,在所有交易天數裡占不到五%;同樣的,兩千億元以上的大量,出現的次數也不到五%,按理,投資人應該在六、七百億元時勇敢買進,在兩千億元以上的大量出現時,果斷賣出。

但結果是,六、七百億元時「不敢買」,兩千億時「勇敢進場」。這種操作上的謬誤,不斷發生。

如果,我們經常蒐集資料、判斷資料,和朋友互相提醒,進而小量去市場印證,只要有過「成功經驗」,我們便會產生信心,透過前額葉的學習能力、訓練,我們是可以修正、並改變面對五%的策略。

某 位金融機構操盤人,今年在四千六百點附近進場,是今年少數在五千點以下買進的法人,當時他認為股市到四千點附近已經「跌無可跌」,加上市場資金浮濫,是進 場的好時機。因此,他從四千六百點買到五千點左右,總共買了二十億元股票。不過,由於基本面並不好,當股市衝到六千點以上,他陸續獲利了結,為公司貢獻兩 成獲利。

這個「低檔進場」的經驗,如果不斷訓練自己,是可以辦到的。這位操盤人說,下次再出現四千點,請你閉著眼睛去買,不要看、聽任何消息。

應變力:在變動的世界裡找規則

二、應變力。當經驗法則不斷被打破,「理性預測」像索羅斯(George Soros)所言是不準確的,那我們應該要像《黑天鵝效應》作者塔雷伯(Nassim Nicholas Taleb)所說,要像伊索寓言裡的「狐狸」,而不要像刺蝟。

因為刺蝟面對外在環境的變化,只有一種反應,就是把刺全部張開,來保護自己;但狐狸卻不同,在伊索寓言裡,狐狸是一種狡猾多變的動物,擅長觀察四周環境,應變能力強。像「狐狸與山羊」的故事,狐狸失足掉進井裡,為了求生,牠把山羊騙到井裡,利用山羊的背,跳出井外。

期貨天王張松允在三一九事件中慘賠三億元,讓他學習到原來「沒有彈性」這件事會讓他賠大錢,面對目前越來越難判斷漲跌的行情,他訓練自己每天歸零、每天平常心看待世事變化,從不規律中找規律。

因為這是一個變動、不斷修正的新世界,未來的世界不再存在假設模型與過去的經驗值裡,就好像股市、景氣反轉速度加速一樣,你必須很有彈性,隨時有應變能力。

樂觀力:有準備的人就不怕壞消息

三、樂觀力。美國《商業週刊》最近提到「Optimism」(樂觀主義)。它提出「樂觀藍圖」,認為衰退是在修正過剩的興奮泡沫,而樂觀的人會把衰退視為可以消除枯死樹叢的森林火災,同時,火災也可以為新的農作物,騰出空間。

例如,在這波衰退中,企業資金減少雖然是負面因素,但它迫使企業家要變得更有效率,不花不該花的錢,為下一次榮景奠定基礎。

以 股市來說,當景氣訊號出現藍燈(表示景氣低迷),「應該去買股票,」康和證券自營部總監廖繼弘說,許多技術指標壞到不能再壞的時候,通常都是低點,也是財 富翻倍的時刻,像KD值、RSI(KD、RSI均為股市技術指標之一,八十以上應賣出,二十以下應買進)跌到低點,也都是很好的買點,只是相信、樂觀看待 的人並不多。

但面對「壞消息」能夠樂觀以對,通常是有準備的人,「對有準備的人,壞消息才是好消息。」廖繼弘說,有準備的人,會在 五%股市大利空出現時,微笑進場,因為這又是一個發財的機會,像SARS期間,有人大買股票、房地產,而不是眼睜睜看著股票套牢,難過痛苦。在鉅亨網部落 格成為人氣王的格主「媽魯」,一直以來股票操作就是用策略去戰勝變數,他的心得是,只要有規畫、有策略,無預警發生的事情到來時也不會驚慌。

你想過如何面對那看不見的五%嗎?如果沒有,現在就要開始行動!站在十字路口,拿出你的態度比什麼都重要。

*巨人一夕倒下,你有料到嗎?

美國第4大投資銀行,居然倒了!
2008年9月,雷曼兄弟破產,全球股市在10週後,市值下跌超過50%,35兆美元人間蒸發。

昔日汽車銷售冠軍,竟要政府紓困!
1908年成立、曾連續77年創下汽車銷售全球第一的美國通用汽車,於2009年6月破產,政府紓困500億美元貸款。

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國家,瀕臨破產!
2007年人均國民所得5萬4千美元、排名世界第8的冰島,前三大銀行因財務槓桿過大,負債高達1千億歐元 。

*科技變化神速,你曾想像到嗎?

Facebook用戶數已等於第4大國
Facebook於2004年2月推出,2009年7月用戶數超過2億5千萬人,如果它是一個國家,將是世界第4大,僅次於中國、印度和美國。

iPod 3年征服5千萬人耳朵
蘋果於2001年10月推出iPod,3年就擁有5千萬個受眾,收音機和電視則分別用了38年和13年。

Google用不到一半時間,追上微軟
1975年成立的微軟,花了25年的時間,年營收突破200億美元;而1998年成立的Google,只用了10年,年營收就達到218億美元。

Posted via email from George's posterous

2009年9月9日 星期三

卡內基 –你是一個好聽者嗎?

1. 當別人想告訴你一件事情的時候,
   你是否馬上停止正在談的話題?
   因為假如你繼續談話,便聽不見別人要講什麼。
   假如你只是嘴巴暫停,心理仍繼續想自己要講的話,
   並且準備一有機會,便要立刻繼續自己想要說的話,
    那麼,你也不可能真正注意收聽到別人所講的話。 


2. 你是否集中精神,注意收聽對方所講的話,並且注視他們的眼睛?
    聽話的時候絕對要集中精神。這當然不容易,
    因為收聽也是一種技術,要靠不斷的練習才能做好。
    有時候,我們對談話內容並不感興趣,但基於禮貌,我們仍是要注意收聽。

 3. 在收聽別人談話的時候,
   你是否讓他們有機會把內容完整地表達出來,而不會中途被打斷呢?
   除非讓對方把自己的意思完整地表達出來,
   否則你很難明白他們想告訴你什麼。
    一個好的聽眾應:
  「聽對方講的內容;聽對方想要講的全部內容;首先聽對方要講的全部內容。」 


4. 在別人談話的時候,
    你是否能克制自己,不在中途插入自己的看法或意見?
     這是我們最常犯的壞毛病。你要注意收聽,
     不打斷不插入自己的意見,或是想幫對方把話講完。 


5. 別人是否覺得你對他們的話題很感興趣,因此能講的更多、更好呢?
   你應該對別人所講的話表示興趣,
   藉以鼓勵他們講得更多更好。
   因為每個人都需要聽眾,來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
   且熱絡的談話氣氛也會讓人有成就感。

 6. 在開會的時候,你是否都等發言人講完之後,才開始問問題?
   在開會的時候打斷別人的發言,
   也是我們極須改正的壞習慣。
   最好能等到討論時間,再把自己的問題提出來。 


7. 最後,在別人講話的時候,
   若是他提及一些不錯的觀點,你會面露笑容表示讚許嗎?
   或是當他講完一個有趣的故事,你會發出笑聲表示共鳴嗎?
   面露笑容,表示讚許,甚至發出笑聲表示共鳴,
   對講話者是很好的鼓勵,他一定會感激不已,覺得你是最好的聽眾。

Posted via email from George's posterous

2009年9月8日 星期二

李開復--我的成功之路

在我回答過的數千個讀者提問中,印象最深的是那些充滿困惑和迷茫的同學。他們有的在進入大學後,一下子不知道該怎麼安排自己的時間和生活;有的在父 母的期望中承受了太大的心理壓力,以致愈來愈缺乏自信;有的因為一心追逐名利上的成功,而找不到自己真正的目標;有的在複雜的社會關係和人際交往面前,表 現得脆弱而無助;有的習慣性地依靠別人,甚至依賴別人;有的則在字�行間充滿對現實的失望和茫然;有的一心想退學創業,卻不知道認真思考和分析;有的考慮 問題過於簡單;有的一經挫折就痛苦不堪;有的在學習成績的壓力下身心疲憊;還有的不知道該如何改掉自己的缺點和壞習慣…。

今天的社會為青年學生提供了施展才華的大好舞臺,提供了學習、成長與成功的眾多機會。很多人可能想像不到,同學們竟然有如此多的困惑和迷茫。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在與青年學生交流的過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現在有相當多的青年朋友因為四個原因而焦慮、苦惱甚至迷失了方向。

「利益驅使」造成「零和競爭」

社會現實中,有許多以片面追逐名利為目的的「零和競爭」。一切「向錢看」的一元化價值觀,不但讓人生缺乏意義,而且造成了不健康的競爭。同時,父母也常常對子女的未來寄予超出其承受能力的期望。

來自社會和父母的壓力,讓青年學生找不到真正的自我。他們或者受了追逐名利的影響,只相信表面上的成功和一元化的價值觀;或者在競爭壓力之下崩潰, 造成自信的極度缺乏。其實,正如我多次在公開信和書中所強調的,只要用多元化的價值觀引導自己,真心追逐自己的理想和興趣所在,你就總能在充滿自信的學 習、工作和生活中贏得一次又一次的成功,到最後,你得到利益的可能性反而更大,而且你的人生將更有意義,與人相處也會更順利。

「浮躁消極」造成「迷失方向」

在高速發展的社會中,部分人的心態愈來愈浮躁,急不可待地追逐名利這個一元化的「成功」。這種浮躁的心態給青年學生造成很不好的影響。希望 退學創業,以便走上通往成功的「高速公路」的學生,也許並不清楚欲速則不達的道理;迫切地想獲得有成功經驗者的指點,以便儘快成功的學生,或許很少考慮自 己應該為自己的成功之路規劃些什麼。無論如何,青年朋友們要想取得真正意義上的成功,就必須靜下心來,踏踏實實地充實自我,體驗社會,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成 功之路。

今天,許多校園�的師生們還在應試教育的指揮下機械地完成教與學的任務。這種教學方式很難為學生創造自主思考、自主創新的環境。許多學生因為不懂得 主動學習、有效學習、用心學習的道理,無論念中學或大學,都只是強記硬背了許多「死」的知識,而沒有分辨真偽的判斷力,難怪有的學生會很容易被錯誤的想法 誤導。

「應試教育」造成「機械思維」

同時,應試教育佔用了學生大量的時間,使大家進入大學後根本沒有精力和時間接受學習以外其他方面的磨練,得不到成長,碰到挫折後就往往不知所措。還有些學生,對自己的學校非常不滿意,甚至由此對現實失望,變得憤世嫉俗,在還沒有足夠社會經驗以前就成為「憤青」。

在這一方面,我建議同學們應該多聽、多看、多問,學會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的自修之道,不管周圍環境如何,學好基礎知識,同時多參加社會實踐,開拓視 野、立定志向,積極主動地把握屬於自己的機會。大家也要注意看問題要全面,學會獨立思考,少憤世嫉俗地發牢騷,多培養正面思考,用建設性方法解決問題,因 為「與其詛咒黑暗,不如點亮蠟燭」。

「自由時間」造成「光陰虛度」

進入大學、擁有大量屬於自己的時間後,許多學生反而不知所措;還有的學生沒有自我完善和自我發展的勇氣與經驗,反而養成了不少壞習慣。

對於這些學生,我想說的是:我們不能改變社會和教育等環境因素,但是我們可以瞭解並理解它們,並儘量不要被它們所影響。我們更可以改變自己的態度, 努力向上,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增加自信心,避免陷入壞習慣的陷阱,積極地追隨理想,用持續的自學和自我完善不斷提高自己。大學是一生中最寶貴的學習時光, 一定要下定決心,不讓自己這四年光陰虛度。

迷茫不可怕,最可怕的是在迷茫中迷失方向;迷茫不可惜,最可惜的是在迷茫後失去自信;迷茫不可悲,最可悲的是在迷茫時誤入歧途。

走出迷茫並不是難事,只要我們足夠自信、足夠樂觀,並善於使用智慧規劃和實踐自己的成功之路。 (作者是Google全球副總裁兼中國區總裁)

Posted via email from George's posterous

2009年9月7日 星期一

別讓顧客逛逛就走了

想像一下,如果一家大賣場,有將近一半的顧客,雖然放了商品到購物推車裡,但是最後都沒有結帳購買。他們把購物推車丟在走道或結帳櫃台前面,人就走出店門。大賣場的店長應該會很擔心。

這種情況出現在一般賣場,會令人質疑到底出了什麼大問題,然而在網路商店裡卻是常態。美國MarketingSherpa研究公司最近公佈的一項調查顯示,販售一般消費性商品的網路商店,平均有四○%的顧客會如此做;賣服務的網路商店,這個數字更高達五八%。

管理顧問卡爾(Reid Carr)於公司雜誌(Inc.)上指出,這些顧客只差一步就要付錢,他們比其他消費者都更可能化為公司實際的營收,因此「任何一家賣東西的網站,這都是第一個要好好注意的地方。」

公司雜誌訪問了包括卡爾在內的多位專家,整理出對公司網站的五大建議,以減少顧客只是逛逛,沒買東西就一走了之的情況。

建議一:進行評量。改進必須從知道問題開始。公司需要統計,顧客常常在哪一頁放棄購買。Google的分析專家卡希克(Avinash Kaushik)指出,網路公司在統計時應該將這種顧客分成兩大類:第一類是已把商品放進購物車,但還沒進入付費程序就放棄;第二類是已經進入付費程序,但是沒有完成就放棄。這兩類顧客放棄的原因不同。

建議二:簡化結帳流程。網站設計書籍的作者洛伯斯基(Luke Wroblewski)認為,公司網站需要拿掉任何不是賣出商品絕對必要的部份,以降低顧客對複雜結帳流程的反感,例如,要求顧客設立一個帳號、提供手機號碼等。當公司請顧客留下個人資料時,一定要向顧客解釋為什麼要這麼做,以及公司會如何處理這些資訊。

建議三:調整網站設計。網站的每個網頁旁邊都應該顯示,顧客目前的購物車裡有哪些商品,以提醒他們。卡爾表示,網路顧客放棄完成購物的一個常見原因是,最後發現運費太貴。顧客在邊買商品時,應該就邊能看到試算的運費。

建議四:進行追蹤。對這些已經放商品到購物車,但是最後卻沒有結帳購買的顧客,公司可以寄電子郵件給他,詢問他是否因為操作上的問題才放棄購買,並且提供如果他們完成購買程序,可以獲得折扣的條件以吸引他們。寄給顧客的電子郵件,一定要在明顯的地方,附上「不要再寄電子郵件給我」的功能,讓顧客可以輕易拒絕被公司騷擾,才不會造成反效果。

建議五:量身訂作。寄送電子郵件給顧客,確保他們會打開來看的重點是,打中他們的興趣。

Posted via email from George's posterous

2009年9月4日 星期五

三餐怎麼吃?讓上班族精神集中、思路清晰

美國營養學家戴維絲曾說:「營養能決定容貌、言行與心情,無論你是憂鬱或快樂、思路清晰或混沌,對工作感到愉快或厭煩、創新求變或墨守成規,都受營養影響。」

也就是說,每天吃對了食物,不但能重整心智、提升情緒,更能在面對繁重的工作或課業壓力時,使你擁有更清晰的思考能力和記憶力。

靈活的腦力,就從三餐飲食開始著手。

優質早餐開啟一天的腦力

一份早餐,提供一天的營養與精力,不可馬虎帶過。但是應該怎麼吃?

1.先喝一杯水,喚醒頭腦

人的腦部組織75%是水分,因此,在腦部開始運作之前,「先喝一杯熱水,比任何一種食物,更能喚醒頭腦,」台安醫院營養師趙思姿說。

2.高蛋白質,提振心智能力

高蛋白質的早餐,可使人思考敏銳、反應靈活,並且提高學習和工作效率。

在英國的小說中,常見的歐式早餐,包含有魚、肉、蛋、熱麥片粥及乳酪。營養學家戴維絲在幼年時,早餐也常吃熱麥片粥、火腿或蛋、香腸或炸雞,和一碗肉湯,再加上一大杯牛奶。

哈佛大學教授賽恩曾觀察受測者在吃了不同的早餐後,對於上午、下午的活動有何影響。他發現,吃高蛋白質早餐的人,加上在吃米麵等碳水化合物之前,先吃蛋、肉等蛋白質食物,可使血糖緩慢上升後維持穩定,並從早上持續到下午。

這個發現到底有什麼道理?蛋白質中的酪胺酸能促進身體分泌多巴胺、正腎上腺素,讓人思考變敏銳,反應更靈活,並且提高學習和工作效率。而酪胺酸可從豬肉、雞肉、海鮮、牛奶和豆類中獲得。

但是同樣來自蛋白質的色胺酸,會刺激血清促進素的分泌,讓人放鬆、想睡。如果先吃碳水化合物,導致血糖上升,身體為了降低血糖,分泌胰島素,促使血液中的色胺酸比酪胺酸先到達大腦,思考自然比較遲鈍。而色胺酸在花生、芝麻、黃豆製品、豬肉中含量較豐富。

3.一杯咖啡,有提神作用

烹飪老師程安琪每天早上一定要喝一杯熱咖啡,才有頭腦和全身開始甦醒,準備幹活的感覺。

早餐,沖泡一杯咖啡,對一整天的精神、活力確實有幫助。成大醫院營養部主任彭巧珍解釋,因為咖啡因就像洗熱水澡一樣,會加速新陳代謝,並促使心跳加快、警覺性增高。

雖然少量的咖啡因能刺激腦部活動,有提神的效果,但是喝過量則會使人焦躁不安,甚至會頭痛、發抖。咖啡因也會有成癮性。在彭巧珍的病人中,曾有一位卡車司機每天喝咖啡提神,結果從1杯喝到15杯,愈喝愈沒效。

4.吃魚,聰明又健康

老一輩常說,吃魚會變聰明。英國腦部營養學研究所教授克魯夫研究發現,吃魚能使頭腦變聰明,因為含有omega-3脂肪酸,有助於提高記憶和學習力,並預防記憶力衰退。

秋刀魚、鯖魚、鮭魚、A魠魚、烏魚子的omega-3脂肪酸比例高,是最佳來源。而在魚體中,魚眼窩則是omega-3脂肪酸含量較高的部位。每週至少吃2∼3次魚,不但對大腦有益,而且也更健康。

omega-3脂肪酸可分為DHA、EPA和α-次亞麻油酸,可以提高學習力和記憶力。趙思姿指出,很多媽媽都會哄小孩「吃魚會變聰明」,但必須特別留意的是,由於DHA、EPA是一種高度不飽和脂肪酸,非常容易氧化腐敗。因此,購買此種魚類一定要新鮮,而且愈早煮食愈好,「烹調時,最好是清蒸、煮或烘烤,可以避免DHA、EPA流失,」趙思姿提醒。

至於吃素的人,只要適度的攝取含α-次亞麻油酸的食物如花豆、綠豆、黃豆、黑豆、甘納豆、核桃,也具有同樣效果。

5.卵磷脂,預防老化

科學家稱卵磷脂為靈活頭腦的重要物質,對短期記憶和學習力有幫助,因為卵磷脂中含有膽鹼,可以提升大腦儲藏資料、傳遞訊息的能力。

卵磷脂可由人體自行合成,或從食物中獲得。例如,毛豆炒蛋、煮花生配米飯,或喝一碗味噌湯,都能攝取到卵磷脂。此外,最好選擇植物性卵磷脂如大豆、豆腐,較無膽固醇的負擔。

6.複合碳水化合物,提供持續的活力

一天中,心智要達到最顛峰的狀態,在攝取肉類、牛奶的高蛋白食物後,應適時加入米飯等複合碳水化合物。

趙思姿指出,複合碳水化合物可直接轉換成腦部唯一必須的燃料──葡萄糖,葡萄糖支援大腦做每一件事,如思考、記憶、解決問題和放鬆身體。葡萄糖供應足夠時,腦細胞就會活躍起來,不但頭腦清楚,人也顯得較有精神。

但如果碳水化合物吃太多(一餐吃兩碗飯),則會因為消化的血流量需求增加,反而會影響腦力。含糖飲料可以提高血糖,發揮短時間內清醒腦筋的作用,不過要小心過度刺激胰島素,反而會造成血糖的突然下降。

7.不可忽略維他命B群

為了增強腦力,69歲化學工程師費爾德的早餐桌上,必備一碟藥丸和補品,每天吞下各種胺基酸補充品和綜合維他命。

在所有的維他命中,維他命B1、B2、菸鹼酸是葡萄糖在大腦內轉換為能源時,不可或缺的物質。因此,當體內的維他命B群不夠時,葡萄糖的代謝就會受阻,造成頭腦昏沉、遲鈍。

同樣的,若是補血元素如鐵質、維他命B12、葉酸攝取不夠時,會使血液的帶氧能力減弱,造成腦部的氧氣和養分供應不足,也會使大腦變得遲鈍。

美國塔夫茨大學的科學家曾實驗發現,血液中維他命B12、葉酸含量最低的人,在心智敏銳度的測試中,成績比較差。

8.細嚼慢嚥,刺激大腦活動

台塑集團董事長王永慶的飲食原則之一,就是細嚼慢嚥。

近年來,研究指出,細嚼慢嚥可促使腦細胞活動旺盛,並提高記憶力和學習力。趙思姿也曾親身體驗過細嚼慢嚥的好處,「我覺得精神狀態變得比較好,而且也不易吃過量,」趙思姿說。

保持腦力充沛的午餐

你一定有過,吃完午餐後,整個下午昏昏欲睡的經驗,「這很可能是因為選錯食物所造成,」趙思姿指出。

因此,如果能吃一份清爽、健康,又不會太快就飢腸轆轆的午餐,下午就會有個愉悅、精力充沛的上班情緒。

1.低油脂、高蛋白,保護腦細胞

午餐必須含有高蛋白的食物如海鮮、豆腐、深綠色蔬菜,以增加酪胺酸的含量,並促使整個下午的注意力集中、精神抖擻。

有些人習慣午餐只吃一個漢堡,但因為漢堡是高油脂食物,會造成血液混濁,帶氧力變差,無法供應腦部充足的氧氣,而覺得頭腦昏沉。因此,彭巧珍特別提醒,午餐最好少吃會讓人感覺腦滿腸肥的油炸食物、牛排。

此外,午餐的食物若缺乏維他命B群,也會因無法幫助轉換成能量,使得腦部缺乏氧氣和養分,而反應遲鈍。

2.蔬菜水果也能增強腦力

多選用新鮮蔬菜、水果,是清爽、健康的好午餐。因為蔬菜、水果如菠菜、蘆筍、西瓜、芭樂,含有許多抗氧化劑,能保持血管暢通,確保腦細胞能夠從血液中獲得充足的氧氣。

輕鬆的晚餐,平靜腦子

傍晚到來,想要放輕鬆,就可以吃碳水化合物如糙米飯、全麥麵包、烤馬鈴薯,增加大腦中的色胺酸,並且很快的製造使人放鬆的血清促進素。

麻省理工學院維特曼教授建議,晚餐以碳水化合物為主,可讓大腦平靜下來,恢復活力,準備好面對新的一天。

你是聰明還是傻瓜?就看你怎麼吃。三餐養分正確,讓腦部充電,每一天都能精神抖擻。

(*審稿專家:台北市立療養院主治醫師陳冠宇)

Posted via email from George's posterous

2009年9月3日 星期四

微網誌4大禁忌

經營網路社群媒體就是在經營人際關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玩微網誌不能只看到好處,裡面還潛藏許多經營的風險必須克服。

1 、強勢回應的風險

首先是,企業回應網友意見時,要先學會尊重。

微網誌的傳播速度,幾乎是零時差,短時間網路可能集結大量的網友聲援,「你必須要二十四小時都要有人掛在網上即時回應,要理性溫和處理客戶的反應,」凱絡媒體數位行銷協理朱怡靜分析。

近期就發生了一件網路鄉民,幾乎搞倒一家餐廳的案例。

一位部落格版主在桃園某家餐廳用餐後,在自己部落格上發表了菜不好吃的文章。店家發現後,強力要求這位網友撤掉這篇文章。

部落格版主撤掉文章的動作,被許多網友發現,立即在網路大聲撻伐。一位熟悉商標法的網友,更發現到這家餐廳有很多「Hello Kitty」的裝飾,請來三麗鷗台灣子公司調查侵權。

2 、輕鬆「聊天」的風險

雖然,微網誌的風格,就是輕鬆地即時抒發自己的當下心情。但店家在經營微網誌的時候,發言要小心不要陷入政治色彩的評論,造成網友選邊站。

最近,有一位女性用品的網路賣家,看到政府在八八水災的救災不力,發表了一篇批評政府的短文,馬上就讓自己的網路人氣陡降一半。

3 、工讀生代工的危機

網路社群媒體的議題性高,容易聚集死忠的粉絲,這群粉絲對公司與產品的了解,甚至比行銷人員還要熟悉。

但也因為這樣的特性,企業在跨入微網誌行銷時,「必須找最熟悉品牌的專人維護,不能外包給廣告公司,或找幾個工讀生來負責,」港商雅虎資訊台灣分公司媒體業務事業群總經理陳建銘說。

有些企業經營的微網誌,會找一群工讀生來大量發文,內容方向並沒有站在消費者的角度,反而容易造成網友反彈,覺得這家企業很沒誠意,造成反效果。

4、「休息一天」的危機

微網誌熱潮,來得急,去得更快。很多人跟隨潮流,開了微網誌帳號後,卻後繼無力去維持微網誌的熱度。「你只要一天沒有動作,馬上人氣就掉下來,」柏睿數位整合服務公司副總經理羅韋翰提出警告,一旦建立社群,就不能想要「休假一天」。

擁有三百萬台灣國中小學生會員的「優學網」,普富科技執行長鄭子昱透露,之前協助偶像團體棒棒堂在優學網設部落格,短短兩週,就有五千多名會員加入,三千張演唱會的門票,也一個下午就賣光光。但是,「他們的行銷團隊疏於經營,最後卻乏人問津。」

「企業要用微網誌行銷,必須評估是否有能力持續經營微網誌,否則不要盲目追潮流,」奧美互動關係行銷董事總經理張志浩提出忠告。(江逸之整理)

延伸閱讀:專訪噗浪創辦人雲惟彬 不要怕失敗,它是未來的養分

文/許瓊文(2009年8月 Cheers 雜誌)

去年上線的Plurk(噗浪),在不到1年的時間,成為台灣最受歡迎的微網誌。

這個熱門網誌的3位創辦人,平均年齡只有27歲,花1年時間的討論,設立了Plurk,沒有固定的辦公室,員工來自於世界各地,打破了許多辦公室的疆界,真正實踐了網路創業的精神。

你今天「噗」了嗎?

別以為這句話很無厘頭,它的意思是:你今天上「噗浪」(Plurk)發言了嗎?

就像一股炫風,半年間,來自加拿大的微網誌服務Plurk,吸引台灣超過30萬網友使用。它的介面簡單、符合直覺。順著時間軸不斷向前捲,就可以看到跟「噗友」們的對話記錄。這股風潮不但在年輕人中延燒,最近連民進黨中「四大天王」呂秀蓮、蘇貞昌、游錫堃、謝長廷都開設噗浪網誌,一起「追噗」。

1982 年出生,馬來西亞華裔的Alvin雲惟彬,和加拿大人Kan、丹麥人Amir,3人聯合創辦了Plurk。當時他放棄美國網站設計師的高薪工作,選擇一條只有1%成功機會的網路創業。「既然風險可以承擔,就放手去做,30歲前如果發現不可行,大不了再回去工作,」雲惟彬有著屬於年輕創業家的膽識。

不需見面、更不用辦公室

他在做網站設計時,認識在加拿大的Kan,小雲惟彬1歲的Kan,是個年輕的投資家;Kan提出創立Plurk的想法,由Kan出資,雲惟彬負責網站設計,而Amir則負責程式設計。

有趣的是,3人各自在不同的國家,雲惟彬與Amir甚至沒有見過面,所有溝通、討論完全透過email、MSN,當然還有自家產品Plurk。

招募其他人加入團隊時也是如此。「這一行表現好不好,稍微打聽一下就知道,我們會先看對方做過的案子,如果合適,再丟功課,做得好就錄用,做不好就掰掰,很簡單,」雲惟彬說。

Plurk在2007年11月開始上線,目前包含3位創辦人在內,共有9名員工,各自負責不同的工作,沒有固定辦公室,不同國籍;只有固定時間,透過視訊、email、Plurk聯絡。

「我們討論任何事,都透過網路,所有email每個人都收得到,自己的工作內容都會主動報告,」雲惟彬說,包括他現在每天接受誰的採訪,也都會寫email告訴大家。

自由的工作型態,不僅需要志同道合,更要能夠自律的人一起參與。

不在乎錢,只想做有影響力的事

「我們不在乎能不能賺大錢,而是希望在人生中,能做些有影響力的事。如果為了賺錢,早就可以把網站賣掉,」雲惟彬說。不少厭倦在大公司工作的工程師,願意以較低的薪資進入Plurk,就是因為現在加入,視野全然不同,是難得的創業經驗。

因為Plurk在台灣太紅了,原本預定停留1個月的雲惟彬,一待已是4個月,雲惟彬發現,台灣在創業的思維上,與西方國家很不相同。他說:「每個人都問我,為什麼這麼大膽,不怕失敗?」

「我認為失敗是很好的經驗,更是履歷表上很好的加分經歷,失敗在美國,是被鼓勵的;但是,在台灣,失敗被看成負面,所以很多人不敢承認。」雲惟彬希望給台灣年輕人新的思考方式。

雖然Plurk目前還在摸索獲利與營運模式,但它掀起的話題、引起的共鳴,已帶給這幾個大男孩很大的鼓勵。「不要怕失敗,它是未來的養分。」的確,正因為這樣的想法,才有了Plurk!

成為George的噗浪朋友吧:http://www.plurk.com/George_T/invite

新座右銘分享、新文章發布訊息,還有在網路上看到的好資訊!

Posted via email from George's posterous

2009年9月1日 星期二

跟供應商談生意

■做必須要做的。雖然有些大型連鎖賣場,因為以量殺到最低價而飽受批評,但是在殘酷的商場,壓低成本往往是公司唯一的選擇,殺價時跟供應商說明公司如此做的原因。

■給予供應商時間。提早告訴供應商,讓他們有時間準備,知道他們能否配合公司的要求。

■真誠地跟供應商溝通。做生意很重要的一點是維持雙方關係,景氣好轉的時候,公司會再度需要供應商,因此在景氣不好的時候,多有一點同理心,以維繫住關係。

■緊守底線。談判時保持彈性好像比較有人情味,但是如果公司事先已經把數字都計算好了,從談判一開始就要讓供應商知道,公司能支付的價格有上限。這樣做對雙方來說都會比較容易,清楚地讓供應商了解,公司不可能討價還價。

■保持冷靜。不景氣時壓力會比平常大,但是要維持住公司原本的策略,不景氣是公司最不能慌了手腳的時候,否則容易做出壞決定。

■殺價不成,殺其他東西。如果沒辦法談到公司理想的低價,試著從其他面向切入,讓交易更划算,例如,縮短交貨時間、延緩付款時間,或者減少一次訂購的最低數量規定。

■口袋裡有備案。如果供應商真的沒辦法配合,公司要先想好怎麼辦,包括,從其他地方刪減支出、另找新的供應商。不景氣更容易突顯兩難的情況,也更需要清楚訂定替代計畫。

文章來源:EMBA網站www.emba.com.tw(2009年8月)
本文網址:http://www.emba.com.tw/ShowArticleCon.asp?artid=7454

Posted via email from George's posterous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