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26日 星期日

畢卡索生平


 
巴布羅‧畢卡索

二十世紀最負盛名的藝術家巴布羅‧魯伊茲‧畢卡索,相信大家對他都不陌生吧! 於一八八一年誕生在西班牙南部的一個小鎮,從七歲起就開始作畫了。畢卡索的父親是畫家亦是鎮上美術館的館長並兼任美術教師。
畢卡索巧妙地運用各種不同的素材來創作了多種不同的畫風,除了油畫還有雕塑、版畫以及陶器,是開創現代藝術的領先者。



Picasso 畢卡索

畢卡索 (PICASSO)西元1881年-1973年
享年92歲 生日:10月25日 天蠍座
西班牙二十世紀最負盛名的藝術家巴布羅‧魯伊茲‧畢卡索(PABLO RUIZ PICASSO)Pablo 為本名;
Ruiz 為其父姓氏;Picasso 為其母姓氏,
於一八八一年誕生在西班牙南部的一個小鎮,從七歲起就開始作畫了。畢卡索的父親是畫家亦是鎮上美術館的館長並兼任美術教師。1900年至巴黎,1904年以後定居法國
● 作品數量(有記錄的至少數量):油畫 1876件,素描 7089張 (另外 149本筆記簿內有 4659張素描,雕塑 1335件,陶藝 2880件,版畫 18000張。劇本 2本。
畢卡索巧妙地運用各種不同的素材來創作了多種不同的畫風,是開創現代藝術的領先者。
畢卡索的天賦在於,小時候畫的像大人;成人後,畫作卻能保持童趣,愈老反而畫得愈像小孩


作為青年風格畫家(Jugenstil)的主力,以及維也納分離派(Wiener Secession)的創始人,古斯塔夫•克林姆(Gustav Klimt, 1862-1918)是本世紀初維也納文化圈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幾幅重要作品充滿象徵式的裝飾花紋(ornamentik),而其畫作中與性愛相關的主題佔了相當大的比例,一般人甚至稱他的作品有著「沉悶的美感」。
他那大膽象徵寓意的作品,被支持者狂熱的稱讚著,同時卻也受到保守派最嚴厲的批評,而他不同時期的風格改變,也如同他對當時奧地利國家社會的思考,以及他對女人、對感情、對生命、對死亡的種種激情和體會。


▼ 青少年時期 1881-1900
▼ 藍色時期 1901-1904
▼ 粉紅色時期 1904-1907
▼ 立體派時期 1907-1916
▼ 古典時期 1917-1924
▼ 蛻變時期 1925-1936
▼ 戰爭前後 1937-1953
▼ 晚年時期 1954-1973

畢卡索生平與創作

畢卡索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藝術家之一。
1881年誕生於西班牙的馬拉加,1973年逝於法國。
終其一生,他總是嘗試著新的和不同的事物
繪畫風格比起其它的藝術家來說有更多的改變。

 

十九世紀末以來人類經歷過的社會變動,戰亂、革命、建設或破壞,以及在其中漂浮的人生色彩的變幻─ 這一切都攝入了畢卡索的照相機式的眼睛,並使之轉形為藝術。畢卡索那種所謂「變色龍」似的演變,恰正是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的縮影。
畢卡索的偉大不在於他的藝術作品的成就本身,而在於其藝術創作所體現的時代精神的力量。他是精力充沛的和平戰士。畢卡索與其他西班牙人一樣喜歡看鬥牛,但他更樂於跟社會上的各種惡勢力和戰爭勢力作鬥爭。畢卡索說:「繪畫不是為著裝飾寓所而作,而是抵抗敵人的攻守武器。」
他同情人民,關心人民的疾苦。他又說:「藝術是悲哀與苦惱的兒女,悲哀才是冥想的溫床。」「畫面上的那些徹底的形與色,埋藏著人物的所有意念與生活的擺盪」。
唯有將畢卡索與整個時代緊緊聯繫在一起,才有可能揭示畢卡索的藝術生涯及其作品的真正奧秘。


現代法國詩人兼批評家卡(Cassou )曾說過:「人們假如要瞭解西班牙精神,往往須從孤獨出發。」又說:「畢卡索是現在這個世上最孤獨的人物。」誠然,他的畫室永遠緊閉,永遠不接受訪問(除了最親密的友人),他是一個永遠守在自己的繪畫世界中之孤獨者。
對 於這位被稱為「現代怪物」的畢卡索,我們有沒有一點可以瞭解他的途徑嗎?那就是─ 孤獨的本質、形態的追求、遊戲的精神以及社會的關心。這雖不是一切,但透過這些線索,或可使我們有探索他的世界的途徑,一個豐富而璀璨的世界。然而,他的 世界又是什麼呢?我們若膽敢從那絢爛的表面深挖下去,就可發現一種恆常的特質─ 即西班牙的巴洛克(Baroque )精神,這不是馬蒂斯(Matisse )、勃拉克(Braque )的調和與節制,而是他自己的任性與奔放。其表現的誇張多於約制,力量多於安定,剎那多於永恆。與其說是反省不如說是衝動,與其說是理性不如說是本能,與 其說是秩序的實現不如說是生命的徉溢,這種精神現在仍像巨火般地燃燒於人們的心中。
藍色時期(一九O 一到一九○ 四 ) 被淚水沾濕的藝術、陰鬱谷底的藍色
 
一九○一年秋末,畢卡索無處可銷售他的晝 作,三餐不繼,生活日形悲慘,他想起故鄉西斑牙,於是他回到巴塞隆 納,當時正值耶誕節。他留在西斑牙一直到一九○四年。那段時期他埋頭作畫,以悲慘的人生為描寫主題,如乞丐、瘋人、盲者、孤獨的男女等。畫中人物衣衫襤 褸,有的垂頭狀極畏縮,有的眼神滯呆前途茫茫,也有互相依偎顯出絕望無助,也有同坐破落飯館分享寒傖的一餐。畢卡索以單純的背景和充滿悲哀的情調,將這些 對象納入單一色彩中,即是濃烈的藍。畫中形體是病態的纖細,色彩是陰鬱的晦暗,表情是愁眉的煩悶,但卻呈現出整體的美感。測量理性與感性的晴雨計之兩針完 全成為一直線,指著相反的兩個極點。詩人阿波里那爾評:「被淚水沾濕的藝術、陰鬱谷底的藍色」,即指畢卡索的藍色時代。

粉紅色時期(一九○ 五─一九○ 六)
一 九0 四年四月畢卡索到巴黎定居,住在拉維孃路十三號。那是一楝破舊的房屋,在蒙馬特西南斜坡上,賈庫勃將之命名為「洗衣舫」。畢卡索在此結交了不少新朋友,其 中有三人影響他至深,那就是詩人阿波里那爾、美國作家史坦因以及成為他情侶的歐麗薇葉。畢卡索和歐麗薇葉交往後,生活愉快而平靜!他的作品立即有了明顯的 轉變,畫面由幽暗轉為明亮,鬱悶的藍色變成柔和的玫瑰色;題材雖仍略帶憂傷,但已無被遺棄的絕望。這短期的粉紅色時代,畫面染上了明朗的粉紅色,對象漸漸 從水底浮升上來,有貼近畫面的特色。因他為對馬戲團充滿興趣,故找來許多團員做為作畫的對象。那正是「粉紅色時期」的開始。

 
分析的立體主義時期(一九○ 九年到一九一二)
畢卡索一點都不想和同時期的畫友走同樣的路,他希望獨自探求自己的解答。一九○ 七年的塞尚回顧展,展出五十六幅,讓畢卡索深受感動。
畢 卡索和野獸派畫家不同,他把形態看得比色彩重要,他最關心的是造形問題,因此,當他看到伊伯利亞彫刻時,立刻對那樸素單純的充實量感大為驚嘆,在他給塞 爾勃斯(Zervns )的信中曾提過,「亞維儂的少女們」是從這種彫刻中得到靈感的。非洲的黑人彫刻給畢卡索的刺激也是不能忽略的,一九○ 七年,畢卡索在巴黎「人類博物館」,第一次看到黑人彫刻奔放的變形,立刻就被迷住了。

 
立體主義從塞尚得到很多的靈感與鼓勵,從塞 尚考慮過的「色面對主體的配合」更進-步發展到立體主義中的「形的分解及其有秩序的再組合」,如:即使正面的 人,也非要明確畫出鼻子的高度(如「亞維儂的少女們」中央);背面的人也要看到他的臉。這是立體主義的基本認識,也是畢卡索獨創的,即側面人臉仍出現兩隻 眼睛和兩個鼻孔。他認為從單一視點看到的對象,即使離得很遠,人物的表情或感情仍舊會活生生地傳遞過來,因此立體主義乃是尋求形的嚴密秩序之知性藝術,同 時也是最自由的空想藝術。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