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4日 星期四

中国制造亟须“智造”升级

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特别是在一些技术领域长期处于跟踪和追赶状态,已影响我国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强科技创新、推动“两化”融合,促进我国制造业朝着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服务型制造方向发展,已迫在眉睫

  这是我国制造业的辉煌时代:2010年,我国制造业生产总值首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在世界500种主要工业品中,已有220种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经过新中国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奋斗,我国制造业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式发展。

  另一方面,“制造业大国”还远非“制造业强国”。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增速下滑、利润下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2011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比2010年下降1.8%;今年1至8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下降3.1%,8月当月实现利润3812亿元,同比下降6.2%。加强科技创新、推动“两化”融合,促进我国制造业朝着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服务型制造方向发展,已迫在眉睫。

  必须跨越的临界点

  不久前欧盟启动对我国光伏产品的反倾销调查,对处于困境中的光伏企业来说,这无疑是雪上加霜。像许多光伏企业一样,不少制造企业正遭遇“成长的烦恼”。

  烦恼来自多个方面。
一是我国制造业赖以生存的“低成本优势”正在消失。长期以来,我国制造业依靠低劳动力成本、低土地成本、低廉的自然资源,取得了全球中低端产品市场的很大一部分份额。随着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对各生产要素需求持续提升,原材料价格、劳动力价格、资源类产品价格的上涨趋势不可逆转。

  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副主任缪荣表示,目前,我国一些制造企业综合成本已经超过越南、印度等一些新兴发展中国家。随着我国制造业“低成本优势”消失,部分外资企业正在“迁往”成本更为低廉的发展中国家。

  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加速追赶,另一方面,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重新重视实体经济,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2009年美国制定了《重振美国制造业框架》,通过了《制造业促进法案》,此后在2011年启动了“先进制造伙伴计划”,发布振兴制造业五年出口倍增计划。德国、英国等国家都推出一系列重振制造业的重大举措。

  高端回流、低端失守,我国制造业正面临着“前后夹击式的围堵”。

  专家认为,造成这一困境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技术创新能力仍然薄弱,大量制造业企业总体上仍处在国际分工和产业链的中低端,生产的产品附加值低。比如,售价10美元的芭比娃娃,我国只能拿到35美分的加工费;

  标有“Made in China”的iPad在国外售价每台499美元,组装费只占售价的3.4%,每卖出一台iPad,富士康和深圳工厂的40万员工仅得9美元报酬。

  微薄的利润面对着高企的成本,我国制造业的低端制造、低成本竞争、低附加值出口的模式也走到了尽头,实现从低端向高端的转型升级,是我国制造业的必然选择。而且从“制造”向“智造”的迈进,随着新一轮工业革命逐步深化而显得更为迫切。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指出,如果中国想实现由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历史性跨越,必须以企业为主体,加快推进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

  从“制造”到“智造”,我国制造业已到了必须跨越的临界点。

  “绿色制造”的新途径

  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每创造1美元国内生产总值的能源消耗量是他们的4倍至10倍;资源绩效居世界59个主要国家的倒数第6位;据世界银行估计,污染物排放的70%源于制造业,环境污染给我国带来相当于3.5%至8%的GDP损失。

  来自IBM和E-works的调查报告称,资源不足,对外依赖大;能源消耗大,利用率低;资源结构不合理,环境保护压力大等已成为中国制造业现在和未来都必须面对的问题。

这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一是有限的资源已难以支撑传统工业粗放型增长方式;
二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技术性贸易壁垒,从早期的安全、标准、性能等方面延伸到资源和能源节约、再生利用、保护环境等领域,对我国出口贸易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三是全球气候变化要求全世界增强绿色环保意识,提高生产能效同时显著减少排放、提高资源利用率。

  “必须依靠科技创新,从源头上解决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摆脱粗放式的增长方式,通过开展技术创新及系统优化,使产品在设计、制造、物流、使用、回收、拆解与再利用等全生命周期过程中,对环境影响最小、资源能源利用率最高、人体健康与社会危害最小。”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朱森第说。

  可喜的是,目前我国正在通过“智造”实现“绿色制造”。“十一五”期间,我国组织实施了科技支撑计划“绿色制造关键技术与装备”重大项目,并在汽车、机床、家电等行业开展了应用示范,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比如在冰箱行业连年衰退、压缩机行业整体下滑的情况下,浙江加西贝拉依然交出了属于“中国智造”的一份漂亮成绩单:今年1月至8月,加西贝拉销售1360万台,同比增长15.7%,其中出口同比增长近四成,利润实现两位数增长……如此良好的市场表现,源于创新研发带来的“乘数效应”。

  据了解,加西贝拉的核心竞争力来自节能,其产品COP值(制冷量/输入功率)从1.0攀升至2.05,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毫无疑问,加西贝拉的表现,是我国制造业企业探索实现“绿色制造”的典范。这条路才是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可行之路,必须要走的路。

  服务转型的新趋势

  创新不足、资源环境约束,远不是我国制造业面临的全部挑战。

  当前,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础,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的强力的支持下,制造业的产业模式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制造业企业正在走向“产业+服务+管理”的模式,正在从产品制造商向系统集成和服务商转变。

  国际上,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已成为制造企业实现发展与壮大的重要举措。“不卖硬件卖服务”是业内人士对苹果取得成功的一致总结。硬件只能卖一次,内容和服务却可以无限延伸,现如今苹果已被视为服务型主导企业的成功典范。

  在向客户提供产品的同时,还提供依托产品的服务和增值服务,或者是向客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这是目前我国制造业的一个薄弱环节。

  当前,我国制造业的主要业务大多还处于利润空间越来越小的制造环节,为用户提供系统设计、系统成套、工程承包、远程诊断维护、回收再制造、租赁等业务未能得到培育,绝大多数企业的服务收入所占比重低于10%。因此,如果想走出价值链低端,实现成功转型,我国制造业必须顺应市场环境的变化趋势,实现市场需求从产品导向向全面解决方案导向转变、客户交易形式由一次性交易向长期服务方式转变,在新的市场环境中,重新创造出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原先我们擅长做制造、加工、装配,来料加工、来图加工、贴牌生产,这些环节消耗资源多、劳动密集、对环境影响大,处于价值链的低端,今后要向前延伸和向后延伸。向前延伸是指做研发、设计和品牌,向后延伸是指做行销、增值服务、供应链管理等,以此才能提高制造业的效率和效益。”朱森第认为,从生产型制造转向服务型制造,是我国制造业的根本转变,是改变我国制造业在世界分工中位置的重要途径。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